APP下载

基于生态产品供给的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2020-07-17范玉博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耕地

摘 要:生态产品是“两山理论”在现实中的有形抓手和具体实践,在“三位一体”耕地保护要求下,耕地多功能利用已成为增加耕地生态产品、保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探索如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产品供给为基础,对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生态产品;多功能利用

生态产品短缺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将“两山理论”写入党章,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中。生态产品是“两山理论”在现实中的有形抓手和具体实践,探索如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到实际经济价值转化,是对“两山理论”最好的实践证明,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耕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其中耕地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类型,众所周知,生产功能是耕地最主要的功能,耕地是人类粮食供给最重要的生产载体,可以产生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保障农业从业人员就业,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物质载体,是重要且有限的自然资源,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仍以重数量和保证耕地生产功能为主要模式,这种传统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模式已不足以解决和满足当前人们对生态产品和耕地多功能利用的需求,耕地多功能利用已成为增加耕地生态产品、保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向。

一、耕地生态产品

(一)生态产品

一部分国内学者以国家层面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给出的生态产品定义为依据开展研究,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该文件中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范围过于狭小,提出生态产品的实际涵义与生态系统服务并无差异, 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包括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服务,这是偏广义的生态产品。还有学者认为广义的生态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有机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態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福祉的统称,其定义为通过生物生产与人类共同作用下为人类福祉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是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并列的能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必需品。

(二)耕地多功能研究理论基础

依据中央提出的“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目标,梳理总结相关理论,得到耕地多功能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耕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也具有生态系统各项功能与服务,人类生产生活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紧密联系,这位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利用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对实现耕地的多功能利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农业多功能理论

农业生产包含多种组成功能,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功能,还具有生态和文化生产等功能。该理论指出农业既能提供粮食等农副产品,又能在空气净化、景观游憩、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耕地是农业生产最终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载体,农业多功能理论为耕地的多功能利用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农民利用耕地生产出各种不同农产品,其土地利用方式和产出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与耕地的区位紧密相关,耕地所在不同区位和市场距离远近等会产生不同经济社会效益。以农业区位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耕地不同的区位条件,为耕地多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耕地多功能利用规划中的主导功能找寻具有指导意义。

4.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依据景观生态学中有关空间分异、景观布局等不同理论,结合耕地具有的景观文化等功能,规划设计耕地作物类型等,形成各具特色的耕地景观文化,发挥耕地的休闲作用。

二、生态产品与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关系

(一)耕地多功能性及生态产品供给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耕地产出粮食等物质产品,同时附着在耕地上的农作物等通过自身作用净化空气,提供科研文化载体,人类还能通过将耕地改造为农业休闲观光园等使其发挥景观游憩等功能,这些是耕地产生的无形价值,能够为人类产生消费福利和提供服务福祉。耕地的多功能性使得其可以提供不同的耕地生态产品,二者紧密联系。人们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利用规划对耕地进行功能分区划分,结合其多功能性生产供给不同类型的耕地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四类:自然要素产品、生态物质产品、生态空间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由耕地提供的生态产品称之为耕地生态产品,生态物质产品是耕地提供的最直接的生态产品,其生产功能提供的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和林木、渔业等农副产品等属于该类生态产品;自然要素产品包括空气、干净水源、宜人气候和安全土壤,耕地具有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土壤净化等功能可以提供自然要素产品;耕地作为物质载体和空间实体,属于生态产品中的生态空间产品;耕地的多功能性还包括景观生态和文化功能,通过规划设计,建造农田生态景观和农业观光休闲园,为人类提供旅游和休憩服务,这种产品属于生态产品中的精神文化产品。

(二)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

为了更加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充分有效地发挥耕地的多功能性,需要从区域全局出发,以区域内全部耕地为规划对象,结合当前人类对生态产品和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增长,以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纸指导,制定合理的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耕地的各个功能之间相互联系,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如注重景观休憩功能则会影响生产功能,生产功能则可以促进生态功能,所以在制定规划时要确定耕地功能实现的优先顺序。首先要确保耕地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其他功能针对空间布局实现内部挖潜;其次是生态功能,贯彻生态优先原则,规划设计完整的耕地生态空间体系;最后是景观休憩功能,结合区域特点和耕地条件,运用景观学相关原理,将耕地与城乡建筑和道路等融合,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耕地美景。耕地的各空间要素设计规划要符合其功能特点。如田块的大小、沟渠的长度、农田道路的宽度等要最大能力发挥耕地的生产作用;田块的细碎程度、沟渠路网的连接、要减少对生态功能的破坏,防护林的种植要增加生态防护功效;农田作物的色彩搭配、观景平台的选址和与道路的连接、交通便捷性、休闲观光园区的布局等要发挥景观休憩功能。

耕地的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体系可以分为三级:总体布局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设计规划。总体布局规划要与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根据生产能力、交通区位等对耕地各类功能潜力进行评价划分,确定好耕地的总体功能分区。分区规划根据耕地多功能性,结合耕地现状与功能要求,编制各项空间要素和管理措施,指导各详细分区的规划设计。详细设计规划要以分区规划为指导,具体确定各地块的功能和定位,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地块的空间要素进行详细规划,保证各级规划能够落地实现。

(三)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的影响因素

第一是自然资源禀赋。耕地质量和自然条件等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多功能利用规划设计,土壤肥力影响耕地作物的生长、空气净化等功能,从而影响其生产和生态功能。如气候因素使得我国各地农作物熟制不同,耕地生产能力亦不同;地形因素使得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多梯田分光,北方主要形成大田风光,不同农田景观使得耕地的景观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不同。第二是区位条件制约,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区位对耕地功能产生影响。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耕地功能以生产功能为主,主要产出粮食等,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在大都市圈周围和城市郊区等地,耕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休憩功能可能会大于其生产功能,生态试验田、生态采摘园等模式更受人们的喜爱,这使得不同地区制定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的侧重点不同。第三是政策制度导向。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市场对耕地资源进行调配使得耕地更能提前其多功能性,政策制度对市场调控的不足进行弥补,保证其充分发挥不同功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倡导开垦土地,注重耕地的生产功能,21世纪初,国家保护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重视,到现在,耕地“三位一本”政策的出,更加重视耕地的多功能开发利用。

三、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加强耕地利用规划布局引导,构建和完善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保护机制

从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到农民多层次促进保护耕地多功能利用,国家制定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的政策和规划,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方针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因地制宜,设计制定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规划,建立监督和管控约束机制,严格执法,农民和社会团体落实具体规划,保证耕地的多功能开发利用。提升耕地多功能利用的社会认同,增强各级各类人群对耕地多功能保护的责任感,形成国家、政府与农民和社会团体等的多方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结合区域优势开发耕地多功能用途

传统的耕地利用方式已显示出滞后性,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大都市圈周围,耕地利用方式要在传统都市农业基础上向多功能开发利用转变,以当地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特点,因地制宜的進行耕地多功能开发利用,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三)提升耕地多功能利用价值,运用生态补偿手段激励耕地生态产品供给

构建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明确耕地多功能利用产生的生产、生态和景观文化价值,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生态补偿政策与标准,开发建设第三方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在保证不降低耕地生产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增加政府购买来补偿和激励农民和社会团体多功利用耕地,增加耕地生态产品的供给。

(四)实施耕地功能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多功能效用

挖掘耕地的内在潜能,差别化实施耕地功能提升工程。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对田块沟渠和路网等的综合整治,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增加耕地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农田景观工程措施,合理安排耕地景观要素的空间布局和位置结合,提升耕地景观生态产品的供给。在保证耕地总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设计农田道路和休闲观光等设施场地。

参考文献:

[1]高晓龙,林亦晴,徐卫华,欧阳志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0,40(01):24-33.

[2]张林波,虞慧怡,李岱青,贾振宇,吴丰昌,刘旭.生态产品内涵与其价值实现途径[J].农业机械学报,2019,50(06):173-183.

[3]张利国,王占岐,柴季,李冰清.湖北省耕地多功能地区差异及综合分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5):125-130.

作者简介:范玉博(1995-),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

猜你喜欢

耕地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制定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基于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研究
浙江: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耕地占补平衡要不降质不减量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吃饭问题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