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道及其近年研究进展

2020-07-17廖吉祥月傅娅

环境与发展 2020年6期
关键词:绿道

廖吉祥月 傅娅

摘要:简述了城市快节奏多样化交通方式的发展背景下,绿道作为一种健康环保低碳的慢行系统受到市民欢迎,满足当代回归步行和休闲游憩的需求。明确了绿道的概念和功能内涵:从生态滋养到景观美学,从休闲游憩到经济提升;重点梳理并归纳了绿道近年来重点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绿道的初期规划选线、建成后功能价值、使用中的评价反馈、后期的优化建议以及绿道的生态、人文、经济等多方面效益,最后指出未来关于绿道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绿道;绿道功能;绿道评价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6-0-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6.136

Greenway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Liao Jixiangyue,Fu Y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756,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st-paced and diversifie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cities,greenways are welcomed by the public as a health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carbon slow-moving system,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return to walking and recreation.It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greenway, from ecological nourishment to landscape aesthetics,from leisure and recreation to economic improvement;it focuses on and summarizes the key research directions of greenway in recent years:these research directions basically cover the initial planning of greenway,functional value after completio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in use,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and ecological, humanistic, economic and other benefits of the greenway.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greenway research.

Key words:Greenway;Function of greenway;Evaluation of greenway

近年來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内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之相对的,步行道作为人类最基本出行方式的可行空间渐渐受到挤压。最早期的人类没有交通工具,仅仅依靠步行也走出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各类交通方式盛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为城市带来了难以解决的负面影响:燃料能源不足、汽车尾气污染、城市交通堵塞、噪声污染甚至市民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呼吁回归步行的时代到来,慢行系统作为一种新的通行系统应运而生。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绿道网络系统,绿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城市社区和公园、森林、湿地及农田组成绿道网络[1],从而形成由线串点,由点及面的绿色网络系统,这种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廊道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绿道早已不是风景园林的最新研究领域,与很多前沿研究方向一样,绿道最初由国内学者自国外引进,它最早出现在1959年William H.Whyte的(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n:conservation easements.)中,之后在 1987 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 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官方认可,将绿道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绿道是经过规划、设计、建设并存在后期管护的线性网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涵盖生态、休憩、文化、景观等复合功能,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可持续方式[3]。随着对绿道概念愈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Little(1990) 对绿道的综合定义影响深远[4],并且指出了绿道蕴含的四种功能意义分别是:绿道是沿着河流、山谷、骑行道、景观道、铁路等自然屏障或交通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可供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自然或景观场所;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或历史遗迹和人口密集区域的开放空间;本地的作为园路或绿带的线性或条状园[4]。

国内早期绿道概念引入的为《国外城市规划》2000 年第 3 期上发表《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正式将“绿道”概念引入我国,介绍绿道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简单介绍国外绿道规划的案例等[3]。通过绿道项目介绍规划设计手法并揭示了发展与启示,以及对现阶段我国绿道建设提出建设原则,研究内容具有启示性。

1 绿道的功能

绿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循环系统,连接了城市各类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和乡村,河流与田野,文化建筑和商业中心,历史遗产和当代艺术。绿道的线性和连接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功能。

1.1 生态保育功能

生态功能是绿道最突出的功能之一,也是绿道得以长足发展的持续动力。绿道在维持城市有限绿色资源的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绿道可以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在应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还可以消减城市噪音与尾气污染。因为绿道串联城市点状分布的绿色空间形成开放的绿色网络系统,让各小型绿地与大型绿地相互补充,从而在调节城市微气候、防风防沙、降噪滞尘、吸收有害气体、减缓热岛效应能有更佳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绿道在连通斑块、减少景观破碎化、保护生物栖息地、减少外部干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线性的结构在为动物迁徙提供通道、增加种群间基因交流、保持种群正常活动和健康发展具有突出优势[6]。

1.2 休闲游憩功能

绿地的休闲游憩功能可以追溯到绿道雏形“波士顿翡翠项链”,宽阔宜人的林荫道,特色各异的公园体系,绿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大都市区提供休闲放松和接近自然的空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促使人们愈加向往回归以慢行为主、健康休闲、低碳环保的社交空间。绿道往往呈现一种步行友好、便捷通达、景点质量高、服务设施又最为齐全的慢行体系[7]。绿道的突出优势就是整合城市分散的休闲游憩空间,满足了人们日常社交、运动健身、游玩赏景等需求。研究显示绿道使用者更多是以步行、慢跑、騎行、运动、游览等为主要的休闲方式,通勤占比较低,但也能在绿道上获得良好景观体验。绿道逐渐发展为当代城市一种不可或缺的游憩资源。

1.3 景观美学功能

以规划和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得削减自然生态空间,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地标建筑占据了绿地面积;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城市微更新等见缝插绿的方式屡见不鲜。绿道以其灵活的点位和相对较低的宽度诉求,灵活的分散在城市中,连接着城市现有绿色空间。绿道柔和的植物与景观要素软化城市灰色的街道和的建筑立面,丰富城市天际线,充分展示城市景观风貌、表现城市景观特色、体现城市意向。绿道景观不仅满足基本的通行功能需求,利用两侧的绿地配置丰富多变的自然植物和人文元素,随时间生长的植物和体现当代审美的雕塑或构筑物共同营造一幅徐徐展开的绿道画卷。绿道的美学功能很大程度体现在绿道沿线步移景异的景观体验,还有自然生态的风景道,它们依托自然资源的馈赠增加了土地的景观吸引力,具有极高的美景度和重要的美学价值。

1.4 社会文化功能

绿道,尤其是部分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绿道,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了文化脉络、连接了过去与当下,将历史文化遗产与时代背景充分结合协同发展。国内部分城市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绿道景观,凸显了本地区传统文化特征、构造了景城融合的美好风貌,吸引市民争相打卡拍照、掀起健康绿道生活新风尚。

1.5 经济发展功能

绿道带动经济发展,首先是因为绿道可以在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带来一定的工作就业岗位;其次是绿道建成,景观提升吸引人流,很大程度上刺激消费和周边产业发展。如周围地产增值、许多零售业效益提高、利用绿道举办商业活动等,这是可视化的经济效益;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绿道在改善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功能可以带来不可视但是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2 我国绿道主要研究方向

笔者梳理近年来绿道相关文献,并分类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绿道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绿道建设与发展和绿道研究齐头并进,前者推动了绿道前期选线、中期规划设计、后期评价反馈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又不断拓展绿道理论研究成为绿道规划建设的理论基础。目前大量的研究成果显示,绿道研究集中在结合绿道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路网选线、绿道的评价与优化、生态价值和文旅价值发掘等方面。

2.1 绿道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绿道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一些乡村地带和城市中非游憩型绿道类型,此阶段绿道规划设计更侧重于生态性等方面,而缺少对人文活动的考虑。学者尝试探索在上海这样高密度城市内,以绿道为城市游憩空间载体,构建能同时处理城市交通问题,兼具景观、遗产保护和日常游憩的复合功能绿道空间[8],提出了另一种城市游憩型绿道。依托城市历史人文、山林水体、交通路线,构成线性游憩空间供市民休闲游憩和外来旅游,这是一种具有特殊线形态和综合功能的城市绿地形式。

游憩型绿道设计理念核心是以人文本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居民的日常游憩和一定的旅游开发。根据其位置不同、宽度不一和联系的游憩资源不同分为以水景为特色的河流型、顺沿城市道路的道路型以及具有较高绿带宽度从而能容纳更多游憩活动类型的绿带型。(田逢军等,2009)。谢圆方[9]通过研究分析国外休闲绿道的实际案例,联系我国当时休闲绿地建设现状,针对江南新城建设,引入绿道到具体规划建设,将绿道系统规划设计为城市河流、道路、城市公园与历史文化遗址串联起来的开放空间网络,主要由点串线两种形态构成。线为多通路林荫道和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及各类具有布置绿道潜能的线性空间:废弃铁路、乡村小径、沟渠等(谢圆方,2009)。更有生态学背景的学者基于景观格局,从生态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绿道作为生态廊道网络的规划设计研究。深化阐明了绿道作为生态廊道网络的多重生态功能,并作为早期将绿道与GIS结合的研究成果,建立模型得出了基于引力模型的内环廊道网络和最小耗费模型的廊道网络[11](于雪琴,2009)。

此阶段关于绿道规划设计研究的成果不胜枚举,直到广州政府提出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总体规划纲要,从区域尺度上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将绿道这一绿色线性空间与城市的各项规划相协调,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便利化的绿道网络,构成珠三角绿道系统“骨架”[12](2010),是国内绿道建设史上较早实现区域协同一体、生活休闲一体、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体的创造性举措,对此后国内各城市绿道建设和研究具有引领作用。此外,面对城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巨大挑战,广东增城绿道系统强调乡土景观廊道构建,整合乡村资源,保护乡土景观。这是一种宏观尺度上的文化景观保护策略,通过绿道建设实现一种乡土文化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娱乐、科教文化及旅游发展于一体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13](吴隽宇,2014)。西安市结合深厚的文化历史元素和丰富的水系环境,规划了包括明城墙休闲廊道和沿河及河岸绿道在内的“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咸阳市绿道串接城市河道沛河、渭河,再和大小绿道相接构成绿道环线[14](梁晓平,2015)。华北地区城市扩张凸显了一些经济和生态方面的问题,绿道具有的生态修复、连接过渡、延续景观等属性,为一定程度缓解城市问题提供可能性。

此外,浅山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在城市化背景下呈现出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不连续的问题,难以发挥出城市生态屏障作用,绿道这一廊道结构可缓解斑块破碎化,同时完善绿地系统。应基于尊重自然基底的原则,顺应山势,避免生态敏感地带,使用生态材料,构建低影响开发的绿道[15](李运远等,2017)。

2.2 绿道选线研究

几乎所有城市建设的相关工程中确定开发项目位置与开发强度是重要的一环,为避免盲目开发和建设,学者针对绿道网络建设提出绿道选线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与理论:蔡瀛等[16] 基于珠三角绿道规划实践发表了关于绿道选线与规划的研究成果:选线应遵从人与自然和谐之第一价值取向,遵循生态性、连通性、适度性、协调性与统一性的原则。选线还需与绿道网络强调的功能结合以实现最少量土地空间最大限度融合资源(蔡瀛等,2011);城市山水资源组成的蓝绿生态体系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渠道,这类城市规划绿道网络,选线方式需要在传统绿道选线基础上利用GIS等手段调查山水资源特色,评价山水资源要素等级,综合出最有选线方案[17](李方正等,2014)。周聪慧[18]在基于选线潜力定量评价的中心城绿道布局方法中,摒除了盲目增加绿道密度的理论,基于中心城区绿道为满足居民游憩的核心功能,更加关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选线应充分结合提供游憩活动服务的开放空间与游憩需求源头即居民住区以及二者连接的载体(周聪惠,2016);基于此形成三点选线关键指标衡量绿道选线潜力。李奕萱[19]等学者就游憩型绿道选线研究进行初探,强调了突出城市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承担多元化游憩功能等策略(李奕萱,2017);绿道逐渐在我国落地生根,在不同的尺度上的绿道选线与规划不可一概而论;而中尺度绿道规划目标更为综合,首先需识别水系及绿地构成的蓝绿载体;再叠加基于居住、交通、公服等基础设施,以及路宽等元素甄选出备选线路,该过程需使用GIS缓冲分析和路线修正等技术手段,并评价各备选线路的联通性,最终形成绿道规划设计方案[20](李海红,2019)。

2.3 绿道评价及其优化研究

在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的背景下,不乏学者开始反思绿道建成后使用状况,关于广州绿道系统调研和评价的研究亦相继开展,吴隽宇[21]基于POE理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实使用情况,分析其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真正需求;获得研究段绿道的使用后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和优化建议,最终实现绿道景观质量提升和绿道规划设计理论扩展(吴隽宇,2011)。绿道类型多元,其中沿着河流,山脊等具有较高生态意义的廊道评价体系构建亦有所不同,学者提出包括稳定性、连通性、干扰性等生态性指标及绿网密度、可达性、宽度适宜性等结构性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结构层次模型[22](高鹏等,2013)。社区绿道[23]使用后评价中发现,使用者表示对沿途景观,环境舒适度等整体满意,然而环境安全性等有提升空间(罗晓莹,2014)。南京环紫金山绿道聚集了南京市众多名胜遗迹,为著名的综合性绿道;卢飞红[24]等学者以绿道使用者特征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不同使用强度绿道段叠加分析;研究表明该绿道景观与维护为最满意单因子,表明该绿道规划设计成功景观风貌良好,能较好体现当地景观特征;但还需提升影响绿道安全性的照明设施(卢飞红,2015)。除此之外,绿道整体满意度研究也是获取使用后评价结果的重要途经,詹巧巧[25]在乡村绿道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中,通过问卷结果的线性分析,探讨了影响乡村绿道满意度的四个主要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机非混行道设置、自然景观、环境卫生,表明了乡村绿道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生态景观的建设(詹巧巧,2018)。亦有研究成果应用[26]层次分析法的逻辑与量化特征,結合绿道景观因素评价广州绿道;根据绿道属性筛选了观赏性、文化性、适用性与生态性四个方面因子,囊括了绿道美学效应、使用活动功能以及展现地域文化和生态价值的多重价值;较为客观和全面反映绿道景观(杨洋,2018)。北京小西山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并且沿线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丰富,逐渐发展出东西向与南北向道路体系,学者利用GIS技术和德尔斐法分析小西山潜在路网,并做出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和分析,评价因子包含五个:坡度、植被覆盖率、道路现状、旅游资源等级、距居民点距离;在小西山现状路网的综合评定分值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最终得到香八拉段、克勤峪段、东山段3段精品线路作为小西山绿道近期建设重点[27](高大伟等,2019)。

2.4 绿道旅游开发和文化功能研究

随着广东省绿道网络的健全,绿道对地区的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梁湘萍[28]等结合广州番禺绿道实践,讨论了绿道对于区域生态融合,资源整合,区域旅游产业提升的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旅游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梁湘萍,2011)。焦建春[29]提出绿道投入小见效快,刺激消费,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品味(焦建春,2012)。绿道为城市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优质的外部环境。绿道作为城市物质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物质线性空间类型,和城市公众生活息息相关[30],成为系统的绿道串联城市密集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合理开发周边业态,就能实现其全方位的环保,康体,文娱等社会功能(张浪,2012)。我国江浙地区绍兴市在08年即提出“全域旅游”战略,多年发展以来,全域旅游已经城市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性,是一种以区域建设为基础的功能完整、带动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但是全域旅游也存在难以实施和落地的弱点,然而绿道与全域旅游不谋而合,从珠江三角绿道发展情况来看,绿道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有效途径[31],而全域旅游的丰富内涵也是推进绿道建设的有利背景。而绿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游览线路,在实现重要景观节点串联、文化延续、遗产保护、大众休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与全域旅游解决大众旅游休闲需求完美契合。绿道作为文旅开发载体,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绿道展现人文景观的价值亦不可忽视。北京[32]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具代表性和最深厚的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历代皇家园林和传统民居,以绿道游径为载体将点状分布的文化遗产串联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此为文化历史型绿道使中国文化瑰宝得以传承,有利于寻找地域历史文化脉络和历史文化保护(赵世元,2019)。

2.5 绿道生态效益及植物景观研究

绿道除了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活动,为城市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外,绿道同样在为城市增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绿道生态价值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植物景观,郜春丽[33]等提出绿道规划强调城市自然资源保护与游憩开发的统一,绿道植物景观一方面要改善城市景观破碎化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满足游憩功能的需要,满足人与自然亲近的要求。基于景观生态学(夏媛,2011)等学科的交叉研究,绿道的生态效益不仅体现在植物这一生命元素上,更体现在绿道的线性结构有效缓解生境破碎化上。绿道即为绿色廊道,它可以在自然栖息地破碎化地区连合小型斑块,重塑物种提供迁徙通道,使物种在各自生境内相对隔离又可扩散和流动[34]。

3 结语

随着以绿道为代表的慢行系统在国内盛行,它为市民的生活带来新的健康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游憩空间,也促进国内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绿道网络体系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落地。与此同时,国内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如成都市“公园城市”促进该区域绿地体系不断完善,结合绿道系统这一重要抓手形成大都市圈绿色网络空间。绿道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研究领域涵盖了以绿道规划设计项目为导向的绿道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和集中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内各地区绿道建设项目广受关注;以及不断从理论向科学性转化的选线研究、越加重视规划设计完成后投入使用的评价与优化研究,都表明绿道自绿道引入国内至今,国内专家学者针对绿道开展的研究视角丰富而全面,当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将绿道将与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各公共开放体系更密切结合;另一个方面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例如和3S技术结合的量化研究将更提升科学性,突破现状注重理论研究而相对缺乏量化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近年绿道功能属性与具有代表性的绿道研究成果的梳理,明确了近年来绿道的重点研究内容,仅以此为后续深入研究绿道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行飞,戴菲.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综述[J].风景园林,2015(08):118-124.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3]赵海春,王靛,强维,等.国内外绿道研究进展评述及展望[J].规划师,2016,32(03):135-141.

[4]李兆洋.绿道(Greenway)研究与规划建设综述[A].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C].2016.

[5]肖燃.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绿道规划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C].2018:276-283.

[6]申世广,唐欢,邱冰.步行友好的绿道评价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1):46-51.

[7]田逢军,沙润,王芳,等.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08):1385-1390.

[8]谢园方.江南新城建设中休闲绿道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9]徐文辉.杭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03):15-18.

[10]余雪琴.基于景观格局和AHP的上海市区绿道规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3(03):10-70.

[12]吴隽宇.绿道系统中乡土景观廊道的构建——以广东省增城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11):36-39.

[13]梁晓平.织补与共生——基于大西安的咸阳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5):58-62.

[14]李运远,饶成之,冯君明.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绿道规划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7(12):93-100.

[15]蔡瀛,何昉,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1,27(09):32-38.

[16]李方正,张云路,李雄.基于山水资源保护的城市绿道系统构建方法探讨——以冷水江市绿道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08):51-54.

[17]周聪惠.基于选线潜力定量评价的中心城绿道布局方法[J].中国园林,2016,32(10):104-109.

[18]李奕萱,李文.城市游憩型绿道选线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7(14):92-95.

[19]李海红.基于多目标的中尺度地区绿道选线规划方法探析——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9(03):84-89.

[20]吴隽宇.广东增城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J].中国园林,2011,27(04):39-43.

[21]高鹏,徐文辉,唐祖辉.生态型绿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02):40-42.

[22]罗晓莹,黄耀君,梁艳萍,等.社区绿道系统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韶关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5):273-278.

[23]卢飞红,尹海伟,孔繁花.城市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9):50-54.

[24]詹巧巧,冀凤全.乡村绿道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市徽州绿道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5):30-33.

[25]杨洋,黄少伟,唐洪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广州绿道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J].广东园林,2018,40(4):30-35.

[26]高大伟,杜万光,刘明星,等.北京小西山绿道综合评价与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12):80-83.

[27]梁湘萍,连易龙,许新立.绿道建设对区域旅游发展推动作用初探——以广州番禺绿道建设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03):35-37.

[28]焦建春.绿道旅游功能开发与运营管理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2(3):19-23.

[29]张浪.用“绿道”提升城市功能谈绿道综合功能开发[J].风景园林,2012(03):167-168.

[30]张淑萍.绿道:实现全域旅游的一种有效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2):60-63.

[31]赵世元.文化历史型绿道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32]郜春丽,翁殊斐,赵宝玉.绿道植物景观中的生态设计——以珠三角绿道为例[J].南方园艺,2012,23(06):34-36.

[33]夏媛,夏兵,李輝,等.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9):39-43.

收稿日期:2020-04-10

作者简介:廖吉祥月,女,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其理论。

通讯作者:傅娅。

猜你喜欢

绿道
乡村新景(二章)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绿道“串联”起了什么
东湖绿道之歌
上海绿道:看得见、走得进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北京将新建500公里绿道
西宁市绿道规划建设设想
成长的绿道
漫游岭南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