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举措 精准施策 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石城模式”

2020-07-16陈先明

老区建设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石城带头人劳动力

石城县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红县,下辖6镇5乡、131个行政村、188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33.4万。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470户49820人;有省定“十三五”贫困村29个,深度贫困村15个。近年来,石城县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创新扶贫举措,精准有效施策,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石城模式”,石城脱贫攻坚成为全国典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9820人下降至2019年底的48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石城获批退出贫困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做法受到中央领导及国务院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石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一、实施“3+X”产业扶贫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来抓,依托主导产业优势,建立完善“3+X”产业扶贫模式(“3”指吸纳贫困户参与“烟、莲、菜”产业增收;“X”指选择参与特色种养产业增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通过土地、资金入股与劳务用工等方式参与,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一是实施烟莲菜产业扶贫。推行“政策奖补+基地示范+合作社组织+保险兜底”模式,做优烟莲菜传统主导产业。2019年,全县种植白莲9万亩、烟叶2.55万亩,其中贫困户分别种植2.2万亩、4609亩;大力推广“蔬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全县蔬菜种植已达3.5万亩,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增收。二是实施旅游扶贫。依托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逐渐形成“景区带动型”“农旅融合型”“节事民俗游型”等三大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打造了大畲、旺龙湖、麒麟山庄等乡村旅游点,带动1900余户贫困户通过自主创办农家乐、民俗风情表演、导游等方式增收。三是实施光伏扶贫。与苏州协鑫新能源公司合作投资4.5亿元建成60MW地面集中光伏电站;利用赣江源农发公司平台投资3.96亿元建成88个共计56.54MW村级联村光伏电站,光伏扶贫收益资金全部划入村集体,平均每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2万元。后由村集体统筹用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产业发展奖励、乡风文明奖励、爱心超市运营、深度贫困人群保障等支出。四是实施电商扶贫。引进阿里巴巴、京东、邮政等一线品牌电商企业,通过“电商企业+电商服务站+贫困户”“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带30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白莲、翻秋花生等农特产品增收。

二、探索“六轮驱动”就业模式,有效拔除“穷根”

围绕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扶贫车间”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能人带动就业、“一村一品”项目带动就业等六大项目,全面提升就业扶贫实效。一是以技能培训引导就业。通过“春风行动”“雨露计划”、企业送技下乡、园区岗前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技、家政服务、烹饪、鞋服生产、农村电商、导游等职业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2016年以來,全县累计培训1.26万人次,有力推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二是以劳务对接转移就业。加强与沿海地区联系沟通,完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累计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8万人。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招工信息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岗进村”“送岗入户”活动,发放就业交通补贴,引导贫困户充分就业。三是以“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就业。引导就业门槛低、工时灵活的鞋服、电子、工艺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把车间建到农村,全县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7个、就业扶贫基地37个,总共吸纳1058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四是以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就业。2017年3月启动创业致富带头人“千人铸造计划”,为基层锻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全县已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1043名,每村均有6—8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61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五是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年龄偏大、无技能的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重点在乡村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农村环境整治专岗、乡村保洁、公路养护、森林防护、河道巡防、图书管理员、劳动保障协管等领域开发一批公益性扶贫岗位,帮助老、弱、病、残、妇等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全县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103人。六是以“一村一品”项目稳定就业。由乡镇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帮扶贫困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已建成14个产业基地,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16人。

三、打造“四大保障”扶贫群,确保兜住“底线”

全面落实教育、健康、安居与兜底保障扶贫政策,让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学有所上、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托。一是打造教育扶贫群。推行教育系统与乡镇双线排查双线管控机制,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台账,构建完善从学前到大学的资助全覆盖体系,确保不漏一户一人。设立“石城教育慈善专户平台”,实施特殊困难儿童兜底保学计划,帮助支付校服费、生活费等,确保困境儿童有尊严地上学,杜绝了因贫辍学现象发生。筹资3000余万元,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让偏远山区的学生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二是打造健康扶贫群。推行“3+1+X”医疗扶贫模式(“3”指县、乡、村三级医生,“1”指1名帮扶干部,“X”指若干户贫困户),落实“救治+预防”服务;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救急难”五道保障线,全面推行“一站式”同步结算与“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贫困户住院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试点实施非贫困人口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有效遏制因病致贫现象发生。三是打造住房保障群。严把易地搬迁对象“四线”要求,投资2.5亿元建设铜锣湾“进城进园”集中搬迁安置点,帮助552户2538名贫困户实现“进城梦”;乡镇安置解决83户351名易地搬迁贫困户安居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攻坚行动,投入资金9462万元,全面解决3682户群众的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其中建成农村保障房909套,解决特困群众住房问题。四是打造民政兜底群。推进贫困线和低保线“双线合一”, 着力打造民政兜底群。截至2020年4月,全县有农村低保6915户14459人,人均补差327.58元,户均保障人数为2.09人。其中属“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5351户12157人,占总低保人数的84.08%;整户保比例为35.55%,占总低保人数的43.1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作者简介: 陈先明,石城县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石城带头人劳动力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川:部署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5年行动
政策资金扶持 重庆培养五类农村致富带头人
高校“双带头人”建设中的困境及应对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仙女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吴堡石城札记
石城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