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方成药典籍初探

2020-07-16杨继红朱建华苏宏权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院方方剂太平

马 娜,杨继红,朱建华,苏宏权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医药的起源是伴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对于药物的使用,古代先民从早期的口尝身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药物选择、调和后,形成了方剂。方剂学的发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方书不胜枚举,最早的方书是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其理法方药于一体辨证论治,被誉为方书之祖。

古代方剂数量繁多,不同的剂型——汤、丸、散、膏、丹、酒等,有着各自的特点。如《伤寒杂病论》中所载大部分即为汤剂,古又称汤液,是药物被水或酒浸泡后煎煮,取药汁服用,其特点有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且可随病情加减等,但汤剂在临床使用上无法批量生产、不便携带。为方便服用,成药的出现弥补了其不足。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成药典籍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其在两宋时期经历了6 次大的增添,最终形成了现代通行的十卷本。《局方》自刊行后流行广泛,历经900 余年不衰。至元代时,太医提点荣禄公许国祯编纂《御药院方》,虽其名声不显,但是我国第二部官方成药典。作为时代相近的两部由官方编撰的成药典籍,《局方》与《御药院方》的成书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御药院方》的成书概况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 年-1110 年),由宋徽宗下令,陈承、裴宗元、陈师文编撰。《局方》成书离不开北宋时出现的“熟药所”——后改名为“医药惠民局”与“医药和剂局”的制售成药的官方药铺。《局方》自成书以来,随着时代更迭,内容不断丰富,经过6 次修订增补,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版本。南宋淳祐定型后,现今通行为十卷本。

《局方》全书共10 卷,载方788 首(不同版本间存目有差别),篇首载有陈师文《进表》、许洪《增注和剂局方叙意》,目录设总纲、细目。正文部分25 门,分别为:卷一诸风,附脚气;卷二伤寒,附中暑;卷三诸气,附脾胃积聚;卷四痰饮,附咳嗽;卷五诸虚(附骨蒸)、痼冷(附消渴);卷六积热、泻痢(附秘涩);卷七眼目、咽喉口齿;卷八杂病、疮肿伤折;卷九妇人,附产图;卷十小儿,诸汤,诸香。附录有《图经本草》1 卷、《指南总论》3 卷。

《局方》体例清晰,结构明确,正文部分包括方名、主治、药物炮制与组成剂量、服用方法与禁忌。此种方式便于临床用药,使得其流传至今不衰。

1.2 《御药院方》

《御药院方》最早为宋代版本,是宋代御药院方集,但因为历史原因已亡佚。元代时,元政府沿袭了宋代制度,据《御药院方》卷首序云:“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即元太宗十四年,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元宫廷御医集结编纂了元本《御药院方》,因其错讹较多,后时任太医院事荣禄公许国祯重新整理编撰了《御药院方》。根据《中医文献学》[1]记载,宋代《御药院方》现存仅剩十余条,载于唐慎微《证类本草》中,与后世刊行元代本不同。

《御药院方》作为当时宫廷御药院的配方集,载方丰富,全书共11 卷,载方1072 首,篇首载有元代翰林高鸣序、目录。正文部分载十四门,分别为:卷一治风药门;卷二治伤寒门;卷三治一切气上;卷四之一切气下;卷五治痰饮门;卷六补虚损门;卷七治积热门、治泻痢门;卷八治杂病门;卷九治咽喉口齿门;卷十治眼目门、洗面药门、治疮疡伤折门;卷十一治妇人诸疾门、治小儿诸疾门。

从体例上看,《御药院方》与《局方》相同。

2 两书目录与方剂数量比较

为探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御药院方》之间的联系,本次研究选取了《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2-3]中元代庐陵古林书堂本《增广大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集萃》[4]中的朝鲜活字本《(癸巳新刊)御药院方》古籍影印本进行初步研究。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门类除去卷后附门类、诸汤、诸香外,有诸风、伤寒、诸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小儿,共计14 门;元代《御药院方》与之相比,无出治痼冷,新增洗面药门,两书记载方剂治疗疾病分类大致相同。对所载门类中方剂数量统计后,发现各门所载方剂分目有着较大差异。结果见表1,图1。

通过上述图表可知:①两书所有门类中治一切气方剂数量最多;②表1 中《御药院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数量比较,除治痼冷、诸汤、诸香与洗面药门外,治诸风方剂数量相同,治伤寒、治泻痢、治积热、治妇人、治小儿5 门方剂数量减少,其他门类方剂数量均增多;③两书各门类中方剂总量差异较小(取3 类),有诸风0%、治小儿诸疾-2.04%、积热-15.38%;④方剂总量差距较大(取3 类),方剂数量增长门类中差异最大为治咽喉口齿853.33%、治杂病331.03%、治痰饮136.36%。

根据以上统计结论可知,《御药院方》中比之《局方》,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痰饮3 门方剂数量增加巨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有“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人体健康有赖于食物转化的水谷精微,药物饮食的五味会滋养人的形体,但饮食太过即为阳太过,壮火食气,阳实则病。《御药院方》作为供给元代宫廷贵族用药的方书,可以看出元代时贵族阶层常患疾病种类与平民阶层不同。因元代蒙古贵族饮食习惯与汉族人不同,蒙古人日常多用奶、肉、酒制品,过食肥甘厚味,此种皆会导致阳明热盛,热盛则肿,造成咽喉口齿疾病多发;再则痰湿内生,百病多由痰作祟,故咽喉口齿、杂病、痰饮3 门类方剂数量总数增加最多。

表1 《御药院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目数量比较

图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御药院方》方剂数量比较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御药院方》同名方考

在对《局方》与《御药院方》目录初探后,统计两者中方剂名称相同的方剂,排除主治、药物组成不同方剂后共得到54 方(表2)。

表2 《御药院方》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同名方录

其中,方剂完全相同的有19 首;组成相同,但药物剂量、服法、主治三者部分有差异方剂有33 首,《御药院方》“青娥丸”“消毒犀角饮”2 首与《局方》中的方药组成有差异,但仍可判断其为同一方。

另《御药院方》中卷九·治咽喉口齿门中有“中都惠民司无名儿药”一方,因“惠民司”与《局方》联系紧密,疑与《局方》有关,但考据后没有在《局方》中找到相同方剂。《御药院方》卷四·治一切气下中有“奔气汤”一方,主治奔豚气,方名后有注“系局方第六内抄录到内有王太判吏改治法”,但参其组成应为《千金方》中的奔气汤,《局方》中未有收录。

4 总 结

古代方书数量众多,成药的出现使得药物实现了批量生产,购买、服用也更加便捷。古代文献中可靠的资料对现代成药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由官方编纂颁布的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御药院方》是经过实践认证的可靠资料,如现代仍然通用的逍遥散、牛黄清心丸等。

从两书所载方剂数量与同名方初探可知,《御药院方》中承自《局方》中的同名方剂极少,仅占其总数的0.05%左右。《御药院方》自诞生以来,并没有《局方》盛行,因其历史原因,现存古籍版本稀少。现代对于《御药院方》中方剂研究大部分在于洗面药门一类,因其冠有宫廷秘方之名,也是最早的关于美容御方的记载,具有较大的学术与经济价值。而对于《御药院方》的文献研究与其所载方剂的临床研究稍显不足。

猜你喜欢

院方方剂太平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太平风俗美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人体能“代谢”就可输错液?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人体能『代谢』就可输错液?
何谓中医“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