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学习者声调范畴僵化现象考察分析

2020-07-14张含

现代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声调偏误语音

张含

摘  要:在汉语学习中,声调被普遍认为是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抽样调查上海交通大学语言班汉语学习者的发音情况,可以发现,初级学习者声调偏误率较高,中级学习者声调偏误率次之,高级学习者的声调偏误率最低。以高级阶段学习者中的声调僵化现象为案例,描述其声调音高的具体情况,分析声调范畴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学习者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及语言因素等,并对声调学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大目的语的输入量、降低对偏误的容忍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等。

关键词:语音;声调;偏误;僵化

近些年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逐渐增多。在汉语学习过程中,语音的标准性颇受学习者的关注。声调具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是汉语语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它也被普遍认为是汉语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我们通过抽样调查上海交通大学语言班汉语学习者的发音情况,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声调僵化实验设计

(一)研究目标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语音面貌能最直观地反映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学习效果,许多学习者追求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能达到与母语者同样的发音水平。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声调是语音学习的重难点,初学者在刚刚接触汉语时需要建立起声调概念,提高声调范畴的感知能力,在日后的学习中才能做到对声调运用自如。大部分学习者能真正掌握声调,大都要经历一个“犯错——纠错”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不同之处是在于,在纠错的过程中,有些学习者花费时间较短且收效明显,有些学习者则花费时间较长却屡错屡犯,甚至有些学习者还会出现难以改正的声调偏误,形成僵化现象。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描述不同阶段学习者的声调习得情况,探究某些学习个体出现声调僵化的原因,并为学习者学习声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在《中介语》中首次提出“中介语假说”这一观点。作者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等同于第一语言也不等同于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一系统是动态发展的,会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步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语言中某一部分停滞不前,就会产生“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塞林格根据性质的不同,把僵化分为暂时性僵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僵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两类。本文认为,大部分学习者产生的僵化现象都属于暂时性僵化,它只是学习者在某一学习阶段中达到的一种稳定性状态,并非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效果;只要学习者没有停止对目的语的学习,僵化就有被改正和克服的可能。

(三)研究方法

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均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汉语学习者,共50人。通过学校的水平测试,被试被分到不同等级的班级中,本研究选取初级10人,中级20人,高级20人。笔者对他们进行录音收集,共录音50次。

本研究的实验材料为直接认读材料,即16个双音节词语,均选自《博雅汉语》等通用汉语教材,并标注拼音和调型。这些双音节词的组合特点是:第一个音节分别为四个声调,然后分别与第二个音节的四个声调相搭配。具体如表1所示:

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初级阶段学习者的双音节语音样本为16×10=160个,中级阶段学习者的双音节语音样本为16×20=320个,高级阶段学习者的双音节语音样本为16×20=320个。因此,本研究所收集样本总共为160+320+320=800个。

(四)实验过程

笔者对收集到的语音材料进行听辨,并以汉语母语者为参照,判断学习者发音是否出现偏误,把明显的声调错误和音高模糊的声调错误(如二声的音高“35”,发音者只达到了“34”)都划分到偏誤范畴中去。然后用excel表格记录偏误的数量与类型,将偏误的数量除以总数得出偏误率;并在这一基础上,绘制出声调偏误柱状图。笔者发现,高阶段声调偏误数量较少,但仍存在不自然的听觉感受。因此,针对高级阶段声调偏误现象,笔者从中选出重点案例,采用praat软件分析其音高走势的具体情况,并探究高级阶段学习者声调僵化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假设为:汉语学习者所出现的普遍性错误就是最有可能僵化的语言项目,如果这些项目还出现在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当中,那么就意味着这些项目属于僵化。如果高级学习者改掉了这些偏误,则说明它们并非顽疾,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克服的,只是花费时间和投入精力的问题罢了。

二、声调偏误实验分析

(一)声调偏误情况

本文对声调偏误的判定标准为:只要双音节中有一个音节的声调读错,就算做整体错误。在被抽样的10个初级水平学习者中,偏误最少的是在16个词中读错2个,最多的则是读错11个,平均每人读错7个。语音样本的总容量为160,初级阶段10名汉语学习者出现偏误的总量为60,占37.5%。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正在努力建立声调的概念,在学习的最初阶段虽然有错,但仍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是一种稳步提高的学习状态。同时,从偏误类型上来看,初级阶段学习者在各种声调搭配类型上都存在偏误。这说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建立声调概念时,常常把四个声调相混,没有建立起声调和语音的正确联系。

在被抽样的20个中级水平学习者中,声调偏误最少的是在16个双音节词中没有读错,最多的则是读错8个,平均每人读错4个。语音样本的总容量为320,中级阶段20名汉语学习者出现偏误的总量为72,占22.5%。中级阶段学习者的声调偏误逐渐减少,但个体差异性较大。从样本中可以看出,有小部分学习者已经基本改掉了声调偏误,而有些学习者的声调偏误仍然存在,甚至水平还不如初级。笔者认为,这是由每个人的汉语水平、语言学能、生活环境、投入精力等因素综合造成的。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声调偏误情况逐渐好转,但是并没有预想的那样乐观,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并没有大幅改进声调偏误。从调型上来看,中级阶段学习者仍然在各个声调类型的组合上都出现偏误,其中,三声的偏误最多,四声的偏误最少。

在被抽样的20个高级水平学习者中,声调偏误最少的是在16个双音节词中没有读错,最多的是读错2个。同时,从听感角度上来看,大多数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已不存在声调偏误。语音样本的总容量为320,高级阶段20名汉语学习者出现偏误的总量为8,占2.5%。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声调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这说明初级、中级阶段曾出现过的声调偏误在高级阶段已基本改掉;也说明中级阶段出现的僵化是暂时性僵化,经过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声调偏误在高级阶段基本被克服。尽管如此,在被录音的20个人中,仍有8个高级学习者存在着声调音高不准的情况,本文认为这些情况即属于声调的僵化现象。同时,从调型上来看,高级学习者的声调偏误与声调僵化现象,主要集中在“二声+一声”“二声+四声”“三声+一声”“三声+二声”“三声+三声”。对汉语学习者来说,这些双音节组合是难点所在。在这些类型中,三声音调更容易出错,这是因为三声还涉及到语流中的变调情况。

(二)不同阶段声调偏误率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把不同阶段汉语学习者声调偏误情况进行汇总,并绘制出其柱状图。具体如图1所示:

总体上来看,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预想一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声调偏误的比率也逐渐下降。这说明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纠错,对声调的掌握逐渐牢固。同时,我们还发现,初级阶段班级最多,学习者人数最多,中级阶段次之,高级阶段则人数最少。这说明有些学习者在初期有着较强的学习期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期待值渐渐减弱,尤其是出现偏误后没有认真改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由此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那些能不断纠错的学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偏误率则逐步降低,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值得注意的是,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的声调偏误不再是读错,而是发音不准,虽然基本上不影响日常交际,但造成了听觉上的不适。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声调习得效果与时间成正相关,对声调系统越熟悉,产生的偏误就越少;其次,如果对声调偏误现象不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就会保留在语音系统中,产生僵化现象(无论是暂时性僵化还是永久性僵化),并影响语音习得的最终效果。

(三)高级阶段声调僵化个例分析

如前所述,高级阶段学习者很少出现声调偏误的现象,但仍有少部分学习者的某些发音不够精准。在本文抽样的样本中,高级阶段学习者读错的双音节词有“唯一”“毛病”“眼光”“场合”“场所”。为了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笔者使用praat软件,将汉语学习者的音高与母语为汉语者的音高进行比较,描述学习者声调不准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其主要原因。

1.二声+一声的双音节词“唯一”

图2是母语为汉语者的发音,可以看出,其声调的音高走势十分清晰,呈现出上升和高平的趋势,音高走势与声调调型十分吻合。图3是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发音,可以看出,其音高模糊,连续走势不明显,基本不能分辨出声调调型。在听感上,笔者也很难听出214向55转变的音值变化。这表明该学习者对声调的掌握并不牢固,对音高的变化也不敏感,未在语音中突出声调的相对音高。此外,由于该发音者为成年男性,导致整体音高较低。

2.二声+四声的双音节词“毛病”

图4是母语为汉语者的发音,音高走势连贯、清晰,与“二声+四声”的调型十分吻合。图5与图3为同一个发音者,在这组双音节声调的发音中,他的音高依然模糊,且不呈连续状态。其发音特点是音高较平,虽具有声调意识,并在语流中尽量模仿声调的高低起伏,但是在听感上并无太大波动。发音者在控制声带时,沒有准确区别声调的最高音与最低音,导致音高走势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没有体现出声调的升降幅度。

3.三声加一声的双音节词“眼光”

双音节词“眼光”的读错率最高,这是因为第一个音节是三声,它牵涉到在语流中的音变问题。图6是母语为汉语者的发音,与之相比,图7学习者的发音和母语者的发音较为接近,其错误体现在第一个音节“眼”,发音时过于用力,“眼”音高的后部分过高,这就造成了听感上的不适。图8的学习者则与之相反,音高的后部分过低,没有体现出三声的转折,在听感上接近二声。图9的学习者出现了音高模糊且不连续的情况,这表明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没有建立正确的声调概念,以错误的方式模仿声调,而且一直到高级阶段还不能正确习得声调。

4.三声+二声的双音节词“场合”

图10是母语为汉语者的的发音,音高走势较为连续,与“三声+二声”的调型相符。图11为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发音,其音高走势并不明显。从听感上只能听到细微的起伏波动,最高音与最低音的升降幅度过小,两个音节均未体现出音高变化,不能算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声调。由此可以判断,该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同样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声调概念,只是在整个音节上附加了语调升降,导致高级阶段时依然不能发出正确的语音,出现僵化现象。

5.三声+三声的双音节词“场所”

双音节词“场所”的读错率同样很高。图12为汉语为母语者的发音,其音高走势符合三声在语流音变中的音高特点。图13为学习者的发音,其音高走势和前几位发音者一样,不呈连续性且看不出明显的音高变化,这表明学习者对于“三声+三声”的声调并未真正掌握。图14为另一个学习者的声调走势,虽然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但是音高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异较小,只是在听觉上听出波动,而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声调的相对音高变化。

三、聲调偏误原因探究

上文主要是对汉语学习者的声调偏误情况进行考察,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探究声调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学习者产生声调偏误的客观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和年龄因素。

牛强(2000)指出,由母语负迁移形成的偏误可以分为语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s)和语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两类。其中,语际偏误的来源就是母语的干扰。母语是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必然会受第一语言的影响,因此,母语为无声调的学习者在学习声调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在访谈中,有些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也指出,在学习汉语时,他们会把汉语声调和句子的语调混为一谈。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同一国别的学习者,他们在声调方面出现的错误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大部分初级水平的日本学习者在“二声+三声”的双音节发音时,出现了明显的一致性错误。

就年龄因素而言,在“语言习得关键期”之前学习目的语,发音器官更为灵敏,在适应目的语系统时就更为轻松,习得效果也更为显著。年龄较大,发音器官则逐渐固化并习惯了母语的发音方法,对新的语音系统就难以适应。因此,在学习声调时,这些学习者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投入的精力更多,取得的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不过,这只是声调习得偏误的部分原因。可以说,年龄较大只是声调习得产生偏误的阻碍因素,并非是不可克服因素。相较于成年人,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不仅在于他们处于“关键期”前,更在于他们的语言输入量比成年人更具优势。

(二)主观因素

学习者产生声调偏误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学习策略、对偏误的容忍度和投入时间。

就个人学习策略而言,学习者学习声调的方法有手势法、头势法、标调法、五线谱法、对比法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手势法和标调法,它们不失为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不过,有的学习者采用了一些错误的学习方法,如把声调与句调或语调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手势法、头势法等通常是在课堂上运用,都属于对汉语声调进行视觉训练,通过可视的方式把汉语声调的音高走势演示出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声调的视觉信息,以直接呈现的方法促进声调感知和声调产出。中高级学习者一般不再依赖于这种学习方法,在他们建立起声调感知后,就可以通过训练和纠错来强化对汉语声调的掌握。

就对偏误的容忍度而言,很多学习者对语音偏误的容忍度较高,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不影响沟通的语音就是正确的语音,因此,常常出现声调音高不准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学习者在读单个声调时发音较准,而在双音节词或者语流中的发音则较为含糊。由于没有产生交流上的歧义,而只是造成听觉上的不适,所以未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最终形成习惯性偏误,导致僵化现象的发生。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监控意识和纠错意识相对较差,他们习得的中介语音往往带有随意性,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后,声调发音逐渐固定,就会形成带有偏误的中介语语音发音方法。

就投入时间而言,学习者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取得的习得效果就越好。在本文的考察中,与初级水平学习者相比,中高级水平学习者的声调运用要好得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学习,技能的熟练与时间的累积成正相关。学习者虽然在初级水平时已建立起声调概念,但并不意味着能在口语输出和日常交际中正确掌握,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交流,声调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

(三)语言因素

学习者产生声调偏误的语言原因主要有培训转移和没有真正掌握语流音变规律。

所谓“培训转移”,是指外语教师在课堂讲授或课下交流时使用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语言,使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产生了不正确的理解(牛强,2000)。这些误解主要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即语言习惯的形成时期,因而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就此而言,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克拉申所提出的最优化输入(optimal input),尤其是能融入到目的语环境,与母语者进行交流和学习,那么就会大大减少培训转移因素的影响。

任国庆(1989)指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所教字词的发音都是规范的,只要学习者稍一接触实际交际中的语言,就会出现很高频率的语流音变。在声调这一范畴内,最常见的是三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大部分教师在初级阶段就会讲授语流音变的规律,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习者对于语流音变会采取回避策略,这证明学习者并没有完全掌握发音要领。

四、声调学习建议

我们曾对四个高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个人访谈,并对他们在汉语声调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归纳:

第一,这些学生已经学习汉语四到五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时间和声调习得的结果成正相关,想要获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就需要持之以恒的时间投入。

第二,不同国籍的学生对四个声调的难易程度认知不同。韩国学生往往认为二声最难;越南学生则认为一声最难,因为其他三个声调可以与越南语对比。这说明母语对声调习得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怎样有效减少母语对声调的干扰程度,是学习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第三,完全掌握声调大致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据学习者反馈,在初学汉语时,建立声调概念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但是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还需要在日常交际中反复地操练和不断地纠错。因此,学习声调不仅应在初级阶段打好基础,建立正确的声调概念,而且还要在后期学习中进行大量操练。

第四,这些学生学习声调的方法基本都是模仿。在刚刚接触汉语声调时,他们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手势法、对比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在相关材料中标出声调,以预防犯错。如果要完全脱离标注声调,则需要在交际中反复操练。

针对学习者在声调学习中所产生的偏误及在个人访谈中所反馈的共性问题,笔者就声调学习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目的语的输入量

猜你喜欢

声调偏误语音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微信语音恐惧症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拼音宝宝扛声调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单韵母扛声调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对方正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