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都VP了”结构探究

2020-07-14梁皓宇

现代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结构特征

梁皓宇

摘  要:“V都VP了”句式可以从结构特征、语义特点、语篇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从结构特征来看,它由常项“都”“了”和变项“V”“VP”所构成。“都”在结构中处于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了”为语气助词“了2”,它使该结构具有已然性意义并具有成句作用;变项“V”由动作动词、状态动词或心理动词充当;变项“VP”由单音节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被”字结构、“把”字结构充当。从语义特点来看,该句式主要起强调作用,一是强调“S已经V了”是一个既成事实;二是强调某种情况程度之深。从语篇意义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类:宽容义、妥协义和责备义。宽容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宽容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容忍——慨允——无所谓;责备义则可以细分为两个层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愤怒。

关键词:“V都VP了”;结构特征;语义特点;语篇意义

“V都VP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表达结构,它由变项“V”“VP”和常项“都”“了”所构成。其中,变项“V”在该句式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侧,如“吃都吃饱了”“摔都摔碎了”“烦都烦死了”“看都看腻了”等。

目前关于结构“V都VP了”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郑剑平讨论了四川方言中“V都VP了”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郑文认为,“V都VP了”在四川方言中是口语性较强的结构。从语法上看,“V都VP了”中的“V”多是述人动词,“VP”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短语,“了”是具有成句作用的“了2”。从语义上看,该结构主要强调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从语用上看,通过对事实的强调,表达出说话人的主观情绪,带有主观性[1]。郑剑平主要是基于四川方言的角度来研究“V都VP了”结构,有些结构形式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

邢晓文从共时角度用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法,对“V都VP了”的句法特点、语义特征、语用价值与语篇功能进行了探讨。邢文认为,“V都VP了”中的“V”和“VP”具有陈述与被陈述、凸显与被凸显、让步等关系。在语篇分布上,该结构一般中置或后置,与后续句存在转折、因果、并列、补充、假设等多种关系。此文还从认知和方言角度,阐释了“V都VP了”结构的产生动因[2]。

客观地说,两位学者对“V都VP了”的探讨较为系统、全面,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在注重研究广度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其深度。第一,两位学者在论述“V都VP了”中的“V”时,只是阐述了“V”的特点,既没有标明到底是哪些动词能够进入该格式,也没有阐明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同时对“V”和“VP”的特点也没有予以具体说明。第二,两位学者都认为该格式是对事实的强调,说话人强调动作行为、状态已经实现或发生变化。我们认为,该格式根据语篇的不同,可以是强调事实,也可以是强调程度。第三,两位学者都描述了“V都VP了”结构的主观性,但只是简单地论述其结构带有消极或积极的主观义。我们认为,这种主观义的概括较为笼统,而且没有把该结构放入具体语篇中,对其主观义的层级进行细分。第四,关于“都”的性质,郑文没有涉及,邢文认为在“V都VP了”格式中,“都”为语气副词。本文认为,“都”在该结构中处于由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语篇中,其虚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媒体中的语料及我们所收集的口语语料、自拟语料,从结构特征、语义特點、语篇意义三个方面,对“V都VP了”结构展开论述,以期推动该格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例句中凡是未标明出处的,皆为笔者所收集的口语语料或自拟语料。

一、“V都VP了”的结构特征

(一)前项“V”的性质

郑剑平认为,在四川方言中,能够进入“V都VP了”格式的动词有三个特点:第一,通常是单音节动词,多为表动作变化的动词;第二,判断动词、助动词以及“X于”“X乎”“X化”之类的合成动词中的派生词不能进入该结构;第三,“V”多是述人动词[1]。邢晓文认为,“V”通常是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词,而且这些动词大多数是动作动词,也有少数心理动词能进入该结构。同时,因为“V都VP了”句式口语性极强,所以在日常对话中可以根据特殊语境或上下文,代入任意具有动词性质的词汇[2]。我们对“V都VP了”结构的语料进行了全面考察,就前项动词“V”的选择和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1.动词的选择

从动词的意义类型来看,“V都VP了”中的“V”可以由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和心理动词充当。

1)动作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如“来、卖、说、走、做”等。这些动词通常具有[+可控]、[+自主]的语义特征。例如:

(1)外公说:“哪能不看?起个大早,来都来了,好歹看看吧……”(严歌苓《穗子物语》)

(2)东西卖都卖了,没什么可惜的。

(3)现在说都说了,说出来的话泼出去的水,你再怪我也没有用。(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例(1)~例(3)中的“来”“卖”“说”,都是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可以自主控制的行为,可以通过时态标记体现其动态性。

2)状态动词:即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如“死、输、碎、烂、瞎”等。这些动词通常具有[-可控]、[-自主]的语义特征。例如:

(4)那个什么张浩说话很没有境界,输都输了,还说自己不服。(新浪微博,2020-02-17)

(5)碎都碎了……不拍张照发微博可惜了呢!(新浪微博,2015-09-03)

(6)骨精灵:你都说它是个“瞎”兵了,瞎都瞎了,怎么见证?(新浪微博,2012-06-19)

例(4)~例(6)中的“输”“碎”“瞎”,都不是动作发出者可以自主控制的,而是表示一种变化之后出现的结果状态。

3)心理动词:即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爱、恨、烦”等。这些动词通常具有[±可控]、[±自主]的语义特征。例如:

(7)一想到他做那种没有良心的事情,我恨都恨死了。

(8)“扎住你这把口,我谁也不请,烦都烦死了,一会儿‘一菜一汤见。”营营说完就收线了。(张欣《今生有约》)

(9)哼,我来都来了,怕都怕了,结果只能拔一颗牙,还有一颗留着。(新浪微博,2020-01-06)

例(7)~例(9)中的“恨”“烦”“怕”,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来说,在理智状态下可以自主控制,在非理智情况下则不可以自主控制,它们主要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

4)感知动词:即表示感知的动词,如“热、凉、烫”等。这些动词通常具有[-可控]、[-自主]的语义特征。例如:

(10)天儿冷,这碗饭凉都凉透了,要不我再给你热热。(新浪微博,2020-04-20)

(11)穿个长袍真累人,一排中国结扣子难扣又难解,厚厚一件,热都热死人。(凯子《挪威森林记》)

例(10)、例(11)中的动词“凉、热”,都是不可控的,也是不自主的,主要是表示人的自我感知。

2.动词的特点

从动词的特点来看,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大都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口语性较强。

1)前项“V”多为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较少。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影视剧等相关语料中,我们发现,双音节词只占语料总数的3%。例如:

(12)你既然决定都决定好了,那就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吧。

(13)或者都不是只有一个信念,错过都错过了,三年后再说。(韩寒《三重门》)

2)能够进入该结构的谓词都是口语中常用的动词,如“走、看、叫、偷、写、忘”等;书面性较强的词汇则很难进入前项动词“V”,如“行、视、吠、窃、著、忘却”等。

(二)后项“VP”的性质

郑剑平指出,“V都VP了”中的“VP”可以是单个动词(单音节、双音节均可),也可以是述补结构、述宾短语、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双宾结构,还可以是“V过”“V了”[1]。邢晓文对郑剑平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认为“VP”可以是单个动词,而且单音节动词占多数;也可以是表程度、趋向、结果等的述补结构、“把”字结构、“被”字结构[2]。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VP”最常见的形式是单音节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被”字结构、“把”字结构。

1.“VP”可以是单个动词,并以单音节动词为主。例如:

(14)看完网页,我又对这些教唆和说教甚为不屑,爱都爱了,管他什么“动物特性”!(宋芳华《美人有约》)

(15)他走都走了,自然不希望前东家怀疑他临走搞破坏。(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我们认为,单音节动词之所以占优势,很可能是与汉语的使用习惯有关。当“VP”是单个动词时,可以表述为“V都V了”,这种四字格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如传统惯用的成语即以四字格形式为主。就此而言,单音节动词组成的格式更贴近汉语的使用习惯,也更受大众的欢迎,从而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2.“VP”可以是述补结构,以表示程度、趋向、结果、数量等的补语为主。例如:

(16)那段日子,我恨都恨死了,也不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

(17)这东西偷都偷来了,现在再还过去,不是摆明着告诉别人我是小偷吗?

(18)那课文我背都背熟了,你随便提问吧。

(19)我等都等他三次了,结果一次也没等到。

例(16)中的“恨死了”,是表示程度的述补结构,“死”强调了动词“恨”的程度。例(17)中的“偷来”,是表示趋向的述补结构,强调事情的已然。例(18)中的“背熟”,是表示结果的述补结构,强调“背”的次数之多,导致的结果是“熟悉了”。例(19)中的“等他三次了”,是表示数量的述补结构,强调“等”的次数之多。

3.“VP”可以是述宾短语。例如:

(20)我看都看了三天了,这书还是没看完。

(21)他出都出校门了,你现在去追他肯定追不上了。

例(20)中的“看了三天”、例(21)中的“出校门”,都是述宾短语。

4.“VP”可以是“被”字结构,从而带有被动意义,这是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例如:

(22)他出轨的事儿全国人都知道!骂都被骂死了!

(23)叫你们经理来!我气都被你们气死了!

5.“VP”可以是“把”字结构。例如:

(24)你小时候长得贼眉鼠眼的,每次看你的照片笑都把我笑翻了。

(25)我晚上一般不看恐怖片,吓都把我吓精神了。

总的来看,“VP”的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我们可以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单个动词形式、述补结构等较为固定常见的结构看作一般形式,而其他形式出现频率较低,大都是人们日常口语中根据需要临时组合而成的,缺乏约定性特征[2]。

(三)“V1”与“V2P”的特点

1.“V1”的无界和“V2P”的有界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事物在空间方面,动作行为在时间方面,性状在“量”或程度上,都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无界动作行为则没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或者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3]。在“V都VP了”句式中,如果我們把前面的动词称为“V1”,后面的动词短语称为“V2P”,那么,“V1”是“无界”的,“V2P”是有界的。这里要说明一点,“有界”和“无界”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而言的。例如:

(26)这条鱼我盛都盛到碗里了,你还是吃吧。

(27)叫你们经理来!我气都被你们气死了!

(28)我晚上一般不看恐怖片,吓都把我吓精神了。

对于V2P“盛到碗里了”而言,开始盛是动作的起始点,鱼到达碗里是动作的终止点,“了”是一个表示完成的助词;也就是说,在说话人的意念中,这一“事件”有一个明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因此,“盛到碗里了”是一个“有界”动作。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盛碗里”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盛碗里,而是盛或开始盛。而对于V1“盛(鱼)”而言,这个动作是无界的,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在“盛鱼”的过程中任取一部分仍然是盛鱼。以此类推,“气”“吓”等动词均是没有明确的终止点的某一动作行为,因而是“无界”的。“气都被你们气死了”“吓都把我吓精神了”这些“事件”都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因而是有界的。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无界事物及相对静止的现象往往习焉不察,而对有界事物及运动变化的现象会格外关注[4]。因此,在“V都VP了”句式中,交际双方都更关注“V2P”,而不是“V1”。

(四)常项“都”的性质

副词“都”一直是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都”的意义和用法,概括起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吕叔湘认为,“都”有“总括全部”“甚至”“已经”三个义项[5](P177)。2.张谊生认为,“都”只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客观性的范围副词;一个是主观性的语气副词。后者是前者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6]。3.蒋严认为,“都”只有表示总括一种用法,并不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7]。邢晓文认为,在“V都VP了”结构中,“都”属于语气副词,其意义是强调行为、结果等的不寻常,兼有表示已然或将然的时体意义[2]。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够恰当,实际上在该结构中,“都”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虚化。因此,如果把“都”简单地归为语气副词,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

这里我们采纳张谊生的观点,认为“V都VP了”中的“都”具有范围副词、语气副词两种功能,并处在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中,兼有表示已然或将然的时体意义。“都”是对前面动词“V”的动作时间、动作内容等的总括,同时强调事情已然无法改变。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都”的虚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

(29)旅游的事情我们商量都商量好了,你可不能轻易变卦啊。

在例(29)中,“都”包含了“商量”的所有内容的集合,可能包括旅游时间、旅游地点、旅游人员、旅游的行程安排等。具体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都”又兼具语气副词的特征,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并体现出自己的主观态度。“我们商量好了”,只是客观陈述一个事实;而“我们商量都商量好了”,不仅陈述一个事实,还蕴含了说话人对这一事情的主观看法,强调事情已成定局,不能轻易改变。再如:

(30)你不要经常躺着看书,不然看都看成个近视眼了。

“看成近视眼”是由“(躺着)看书”这一动作的持续进行而导致的。也就是说,随着“(躺着)看书”动作次数的不断增加,逐渐发生量变,最终达到了超常量而引起质变——“看成近视眼”。这一动作流程可表示如下:

普通动量(动作行为增加)——数量积累——数量多——数量超常——引起质变

这时,“都”包含了质变及质变以前的所有数量累积的过程,是数量的总括。

例(29)、例(30)中的“都”,表示的意义较为实在,在连续统中更靠近具有实在意义的范围副词。此时,它在连续统中的位置可以表示为图2:

再看下面“V都VP了”中“都”的具体用法与虚化程度:

(31)我愁都愁死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

(32)这话说都已经说了,还能怎么办?

在例(31)和例(32)中,我们很难概括出“都”所包括的具体范围。因此,这里的“都”不侧重于范围的总括,而更侧重于主观情态的表达。试比较:

(31)我愁死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

(32)这话已经说了,还能怎么办?

例(31)、例(32)中去掉了“都”,在语气上就没有原句所表达的那么强烈。从意义上看,“我愁死了”“这话已经说了”,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我愁都愁死了”“这话说都已经说了”,不仅是陈述一个事实,还蕴含了说话人对发生这一事情的主观看法。因此,例(31)中的“都”,是强调“愁”的程度之深;例(32)中的“都”,是强调不该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并带有主观看法。此时,“都”在连续统中更靠近意义虚化并带有主观色彩的语气副词,它在连续统中的位置可以表示为图3:

(五)常项“了”的性质

吕叔湘先生指出,“了”有两个意义与用法:“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5](P351)。彭小川、周芍也指出,“了1”是动态助词,“了2”是语气助词,“了2”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语气[8]。至于“V都VP了”中的“了”,郑剑平认为,它是有成句作用的“了2”[1]。邢晓文也持同样观点,认为它使该结构具有已然性的意义,表示对当前相关事态发生变化的肯定,加强肯定语气,并具有成句的作用[2]。我们同意兩位学者的观点。例如:

(33)如今你骗都被骗了,以后长点心就是了。

(34)既然做都已经做错了,你看看有没有可能将错就错呢。

在例(33)和例(34)中,“了”肯定事实的发生,同时具有成句的作用。

二、“V都VP了”的语义特点

郑剑平认为,“V都VP了”结构的语义特点有二:一是强调动作已经发生,也就是通过重复动词来强化“都”的语义;二是强调动作已经发生,并且出乎意外,这是引申用法[1]。邢晓文认为,该结构整体都具有一种强调意义,都是强调动作行为或状态已经实现或发生变化[2]。

我们认为,“V都VP了”结构的语义特点主要是表达主观上的强调。不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强调的内容有所不同,这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强调既成事实;二是强调程度之深。

(一)强调既成事实

首先,该结构强调了“S已经V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说话人作出这种强调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对听话人的言或行的劝解[9]。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事情完结、事实已然、无法改变。例如:

(35)他急躁地说:“孩子死都死了,哭有啥用呢?再哭,也活不了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6)胖子不以为然:“碎都碎了,大不了赔他一个差不多的呗。实在不行,咱给他用浆糊粘回去……”(张牧野《鬼吹灯》)

例(35)、例(36)分别强调的是“孩子已经死了”“陶瓶已经碎了”这些事实不能改变,只能接受。

(二)强调程度之深

其次,“V都VP了”结构还可以强调某种情况所达程度之深,这时它具有主观性。例如:

(37)他听到自己考研成功,竟然激动得站都站不住了。

(38)这两天我遇到很多事情,烦都烦死了。

例(37)中的“站都站不住”,强调的是“他”的激动程度之深;例(38)中的“烦都烦死了”,强调的是烦的程度之深。

我们认为,“V都VP了”结构之所以具有强调意义,原因有二:第一,“都”本身就具有語气副词的特征,能够表达强调的语气;第二,动词“V”的重复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三、“V都VP了”的语篇意义

由于“V都VP了”在语义上是不自足的,因此,只有把这一结构放到语篇中才能分析出它的具体意义。换句话说,“V都VP了”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高。我们发现,“V都VP了”具有丰富的语篇意义,而且不同的语境能赋予该结构不同的语篇意义。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类:宽容义、妥协义和责备义。其中,宽容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宽容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容忍——慨允——无所谓;责备义则可以细分为两个层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愤怒。

(一)宽容义

“V都VP了”的宽容义旨在让听话人用宽容的心态接受事实的发生,以达到劝解的作用。它是一种劝解宽容的主观态度,表示尽管有损于己、也准备慷慨接受的意思。后续的话语一般都用来解释慷慨接受的原因。田洁把“V都VP了”结构表达的“宽容义”分为“容忍——慨允——无所谓”三个等级,这三层意义构成一个语义等级序列[10]。

第一个层级的宽容度很低,表示对既成事实的被动接受,有无奈和不情愿的主观情态,可称为“容忍义”。例如:

(39)我的钥匙丢都不知道丢哪里了,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再去配一把了。

(40)那小偷跑都跑了,你再追也追不上了啊!

例(39)表达了不得不接受钥匙丢了这一事实,语义中透露着不愿意接受事实和对事实发生的无奈心理;例(40)则蕴含着听话人无法找到小偷的无可奈何的主观情态。

第二个层级的宽容度要高于第一层级,既包括了第一个层级的“容忍”,又表示主观意义上的谅解或勉强同意的态度,即我们所说的“慨允义”。例如:

(41)拿都拿了,想来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多伤和气。

(42)这话你说都说好几回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我只能按你说的做。

整个构式侧重于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观点和行为,展示自己宽容的一面。

第三个层级主要是表达说话人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V都VP了”结构既言及对事实的接受和承认,又通过言语或实物弥补受话人的受损心理,说话人用无所谓的态度宽慰受话人,让听话人面对事实,认清楚事实已经不可改变,只能接受这一事实,顺其自然[11]。这种表达显示出说话人爽快的性格特点,宽容度最高。例如:

(43)东西卖都卖光了,有什么好心疼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44)摔都摔碎了,我再给你买个杯子不就行了。

例(43)中的“东西卖都卖光了”,是劝解听话人接受既成事实,整个句子表达了对这个东西无所谓的态度,并想要通过言语来弥补受话人的受损心理,意在宽慰受话人。例(44)中的“(杯子)摔都摔碎了”,也是劝解听话人接受既成事实,说话人想要通过实物来弥补受话人的受损心理,以此来安慰受话人。

“V都VP了”结构宽容义的三个层级关系,具体如图4所示:

(二)妥协义

妥协义是指说话人在心理上认为事件的已然没有造成负面效果,而且这一事件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后续事件是顺理成章的。既然这一事件已经发生了,说话人劝说自己或听话人应该妥协,接受后续事件的发生,鼓励接下来的行为[12]。例如:

(45)来都来了,好不容易来家一回,今天就留家里吃饭吧。

(46)她有些羞涩地对我说。“几年了,我也想见见他呵!唉,又赶上过春节,跑这么远的路,现在真又想回去了。”“为啥?来都来了,再坐两天汽车,就可以见到你爱人,看看凉山的彝族兄弟也好嘛!”我说。

例(45)、例(46)都表达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就最好顺其自然,接受接下来被建议的行为。因此,该结构传达出说话人对听话人某种鼓励的意义[13]。以上两个例句都是让听话人作出妥协,鼓励听话人留下来。

(三)责备义

“V都VP了”在语篇中也能表达责备义,既有程度较轻的责备,即表达说话人不满的情绪;也有程度较重的责备,即表达说话人赌气、愤怒的情绪。

1.表达不满情绪

(47)真讨厌那俩明星,离都离了,还在那搞暧昧,我看纯属是娱乐大众呢!

(48)这段感情我忘都忘好几年了,你还提起它干啥。

在例(47)、例(48)中,说话人认为这件事本不该发生,本不该说,但现在事实已经发生了,说话人从心理上对这种已然事实有所不满,为了发泄这种情绪,采用了这种构式,从而对这种状况进行责备[13]。一般而言,该结构的前面或者后面会用小句阐明不满的原因。

2.表达愤怒情绪

(49)“人死都死了,你们还来要人,有个屁用!”方立荪吆喝。(王火《战争和人》)

(50)还有什么可说?如果说一说之后这台机器还能启动,那就不妨说说;现在这台机器废都废掉了,还谈什么启动!

例(49)、例(50)有一个共同特点:在“V都VP了”结构之后,都使用了语气较为强烈的反诘句,说话人用该结构表达了对已发生事实的强烈愤怒情绪。

本文主要是從共时角度,对“V都VP了”的结构特征、语义特点与语篇意义进行探讨。从结构特征来看,该格式由常项“都”“了”和变项“V”“VP”所构成。“都”在该结构中处于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了”为语气助词“了2”,它使该结构具有已然性的意义,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语气,并具有成句的作用。就变项“V”而言,它可以由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和心理动词充当;这些动词大多都是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词。就变项“VP”而言,最常见的是单音节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被”字结构、“把”字结构。从语义特点来看,该格式主要起强调作用,不同的语篇所强调的内容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强调“S已经V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说话人做出这种强调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对听话人的言或行的劝解;另一种情况是强调主观认为某种情状所达程度之深。从语篇意义来看,该格式有丰富的语篇意义,而且不同的语境能赋予它不同的语篇意义,主要可以归为三类:宽容义、妥协义和责备义。其中,宽容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宽容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容忍——慨允——无所谓;责备义则可以细分为两个层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愤怒。总之,“V都VP了”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结构,揭示该结构的本质和意义,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理解,希望本文能为该结构研究的深入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剑平.试论四川方言的“V都Vp了”结构[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邢晓文.现代汉语“V都VP了”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4]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7]蒋严.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1998,(1).

[8]彭小川,周芍.也谈“了2”的语法意义[J].学术交流, 2005,(1).

[9]张爱玲.构式“V都V了”考察[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10]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王亚凤.从三维视角看“X都X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5).

[12]林一佳.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李思月,刘敏.“V都V了”构式分析[J].安徽文学, 2014,(7).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structure “V+Dou(都)+VP+Le(了)” semantic features and textual significance of the structure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of “V+Dou(都)+VP+Le(了)”, the format is composed of the constant terms “dou(都)” and “le(了)”, and the variable terms “V”and “VP”. We think that “dou(都)” is in the process of blurring from range adverb to mood adverb in this structure.“Le(了)” is the mood auxiliary word “le(了2 )”,which makes the structure have already the meaning,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sentence. For the variable “V”, it can be acted by action verbs, state verbs and mental verbs. For the variable “VP”, we think the most common are monosyllabic verbs, predicate complement phrases, predicate object phrases, “Bei(被)” word structure, “Ba(把)” word structure. As far as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V+Dou(都)+VP+Le(了)”are concerned, this structure mainly plays a role of emphasis, and different texts emphasize different contents. To sum up, there are two situations. One is to emphasize that “S has been V” is a fait accompli. The other is to emphasize the extent to which a situation is perceived to be subjective. In terms of the discourse meaning of “V+Dou(都)+VP+Le(了)”, we find that it has rich discourse meaning. In addition, different contexts can give different discourse meanings to the structur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olerant meaning, compromising meaning and reprehensible meaning. Tole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olerance from low to high: tolerance—allow—do not matter. Blam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from low to high: discontent—anger.

Key words:“V+Dou(都)+VP+Le(了)”;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semantic characteristics;textual meanings

猜你喜欢

结构特征
水环境影响下的屯城古村营建特征研究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原核生物基因识别问题的相关分析
浅谈电力变压器结构特征和检验方法
哈尼语颜色词研究
论《四月物语》中的散文式结构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浅谈高分子材料抗静电剂ASA结构特征与作用机理
离心压缩机叶轮结构特征三维建模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