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词“借”和“借着”的差异性及原因阐释

2020-07-14陈娜

现代语文 2020年4期

陈娜

摘  要:“借”和“借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相似的两个介词,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方面均具有差异性。单音节介词“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双音节介词“借着”则受到限制。“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和机会义,但“借着”还可以表示伴随义。“借”倾向指称,表示事物本身或事物性质的可能性更大;“借着”则倾向陈述,多表示状态或行为,一般具有过程性。

关键词:“借”;“借着”;句法特点;表义差异

“借”和“借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相似的两个介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介词“借”的释义为:“(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着灯光看书丨~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1](P672)词典并未对“借着”进行单独释义,而是将其附着于“借”,可见二者在语义上相近,均含有“引进时机”义。在很多情况下,“借”和“借着”也可以互换。例如:

(1)如果您这样做了,我也就不必给您写信了,而会是借(借着)您探望她的机会与您商谈此事。(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因为,这样他才可以借着(借)一件危险的事发泄他的不安情绪。(海泽《倔犟的姑娘》)

例(1)中的“借”可以替换为“借着”,例(2)中的“借着”可以替换为“借”,互换后的句子意思不变。不过,由于两词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又是不能互换的。例如:

(3)由“借(*借着)死反观生”到“以生界说死”,人类的生死观发生了质变。(翟志宏、黄超主编《段德智学术思想研究论集》)

(4)他借着(*借)从后墙窗户透进来的月光,摸索着走进了他那间弹痕累累的卧室。(戴维·莫雷尔《较量》)

例(3)中的“借”不能替换为“借着”,例(4)中的“借着”不能替换为“借”。可见,介词“借”和“借着”虽然都能介引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但二者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学界对“借”和“借着”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陈昌来将“借”和“借着”均归为介引条件成分的条件介词,他认为“借”和“借着”介引条件或机会,但含有凭借、依靠的意味[2]。董秀芳认为,“借”和“借着”作为介词使用时是同义词,是同一个介词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变体[3]。尚平认为,不同介词带“着”具有差异性,有的介词带不带“着”都不影响其意义,如“借着”可以替换“借”[4]。雷冬平对“X着”类介词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指出介词“借”产生于先秦,介词“借着”产生于元代[5]。岳中奇、刘淼炜从条件介词入手,将用以标记条件题元的介词“借”和“借着”归为“趁”类介词,认为这种条件题元角色可称为“适时条件”[6]。由此可以看出,前人对介词“借”和“借着”的探讨,大都是在“介词+着”的现象考察或介词“X”和“X着”的比较研究中连带提及的,而很少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介词“借”和“借着”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描写,并对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进行阐释。

一、“借”和“借着”的句法功能差异

介词“借”和“借着”与其介引的宾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二者在句法功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句法位置和带宾情况上。

(一)句法位置

高再兰指出:“双音节介词与介引的NP一起可以并且常常前置于句子主语之外,且与主谓小句之间有语音分界,与从属小句的句法表现一致。”[7](P33)“典型的单音节介词在介引NP时不宜置于小句主语之前,与谓语部分一般没有语音分界。”[7](P33)介词“借”与其介引的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一般位于主语之后,置于句中;而介词“借着”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既可以位于主语之后,也可以独立于主语之外,置于句首。例如:

(5)让我们军民携起手来,借这次大会的强劲东风,鼓起双拥的征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1994年《报刊精选》)

(6)咱家把头叩得很响,借着叩头起伏的光景,看到了袁大人的福态大相。(莫言《檀香刑》)

(7)借着马路上的灯光,我们才渐渐认出,这不是王满银吗?(路遥《平凡的世界》)

在例(5)中,“借这次大会的强劲东风”作“鼓起双拥的征帆”的状语,位于主语“我们军民”之后,置于句中。在例(6)中,“借着叩头起伏的光景”作“看到了袁大人的福态大相”的状语,位于主语“咱家”之后。在例(7)中,“借着马路上的灯光”作“渐渐认出”的状语,位于主语“我们”之外,同时置于句首。

“借着”与其介引的宾语构成介词短语,还可以放在动词之后,补充修饰动作行为;介词“借”则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8)第二天开始了,同以前一样,穿衣起身还是借着灯草芯蜡烛的微光,不过今天早晨不得不放弃洗脸仪式了,因为罐里的水都结了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9)……也许还能跑到这时天上小月儿照着的一切人们心里,借着这清冷有秋意夹上些稻香的微风。(沈从文《遥夜》)

(二)带宾情况

金昌吉认为,“介词的音节差别往往也会造成它们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单音节介词后既可以是单音节的名词或代词,也可以出现多音节的名词性词语;而双音节介词后一般只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名词性词语。”[8](P42)介词“借”和“借着”在带宾情况上具有差异性,下面就从二者对宾语的选择上进行探讨。

1.对单音节宾语的选择

“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而“借着”一般要求其介引的宾语不能是单音节形式。例如:

(10)王君又认为:“借(*借着)酒发疯,为名士通病,这在张旭似乎成了‘怪癖。”(1994年《报刊精选》)

(11)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借着)醉得到人的原谅。(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2)而尤其使这矛盾尖銳化的,是吴老太爷的真正虔奉《太上感应篇》,完全不同于上海的借(*借着)善骗钱的“善棍”。(茅盾《子夜》)

例(10)~例(12)中的“借”分别介引单音节宾语“酒”“醉”“善”。在介引单音节宾语时,“借”不能替换为“借着”。

2.对多音节宾语的选择

“借”和“借着”都可以介引多音节词语或短语,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借”和“借着”对NP的选择

介词“借”和“借着”都可以介引名词结构。例如:

(13)一句话,白就是打算借进步人士支撑广西的局面。(程思远《政坛回忆》)

(14)过不久,星子在天中出现了,细细碎碎,借微弱星光,看得出那小房子轮廓。(沈从文《新摘星录》)

(15)霓喜没奈何,也借着旁的题目跟他怄气,两人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只是不得宁静。(张爱玲《连环套》)

(16)借着一弯斜月的微光,觉得卫葑颇为憔悴,忽然想到凌雪妍去世已经大半年了,不知说什么好。(宗璞《东藏记》)

在例(13)、例(14)中,“借”分别介引名词“进步人士”和名词“微弱星光”。在例(15)、例(16)中,“借着”分别介引名词结构“旁的题目”和名词结构“一弯斜月的微光”。

2)“借”和“借着”对VP的选择

介词“借”和“借着”都可以介引动词或动词短语。例如:

(17)陈老先生翻了翻最上边的几本,很快的翻过,已然得到几种案由:强迫商家送礼;霸占良家妇女;假公济私,借赈私运粮米……(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

(18)很多导演希望借拍摄这类电影,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几乎没有达到目的。(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史》)

(19)夫人的诱惑手法很巧妙,借着买帽子,目的是要叫冬子到她家。(渡边淳一《红花》)

(20)借着观测化学频谱,可以分析恒星、星系和星云的化学成份。(潘秋生《发现宇宙黑洞之旅》)

例(17)中,“借”介引的宾语为动宾短语“赈私”,“借赈私”可以转换为“借赈私的机会”。例(18)中,“借”介引的宾语为“拍摄这类电影”,“借拍摄这类电影”可以转换为“借拍摄这类电影的机会”。同样,例(19)和例(20)中,“借着”分别介引动宾短语“买帽子”“观测化学频谱”,这里的“借着……”都可以转换为“借着……的机会”。

二、“借”和“借着”的语义特征差异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借”的解释是:“原为‘藉,现简化为‘借,后常跟‘着字,‘借‘借着的主要作用在于介绍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所利用的时机或事物,相当于‘趁的意思。”[9](P277)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借”的解释为:“借(藉),表凭借。有时可加‘着,用它构成的介宾短语可出现在主语前或后。”[10](P290)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借”的解释为:“凭借;利用。用于连动句的前项,常带‘着。必带名词、动词宾语。”[11](P306)这些工具书都是将“借着”放在“借”的词条下进行释义的。可以看出,“借”和“借着”用法相似,都是介引动作所利用的时机或事物,不过,两者仍存在细微的差异。下面,我们就对介词“借”和“借着”在语义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表条件义

“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例如:

(21)我们决心借亚运东风,鼓舞全厂职工士气,把赛车做好。(《人民日报》,1990-10-12)

(22)然后,他穿上绣金长袍,上面饰满贵重宝石,走到路上,借台阶登上高台,高台的一角已有一堆香木点上了火。(蒙田《塞亚岛的风俗》)

在例(21)中,“借”介引的宾语是“亚运东风”,表示鼓舞全厂职工士气、把赛车做好可利用的条件;在例(22)中,“借”介引的宾语是“台阶”,表示“他”登上高台可利用的条件。

(23)到了这日,酒阑灯灿,二和也就借着刘经理的汽车,把新娘送回家去。(张恨水《夜深沉》)

(24)晚上宿舍熄灯后,她就悄悄地趴在枕头上,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在被窝里硬是点灯熬油地给爸织了身能御寒的厚衣服。(张学东《老万家的油瓶子》)

在例(23)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指物名词“刘经理的汽车”,表示“二和”把新娘送回家去所利用的条件;在例(24)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手电筒的光亮”,表示“她”给父亲织了身能御寒的厚衣服所利用的条件。

“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但“借”和“借着”在表示条件时存在着一定区别。“借”倾向指称,表示事物本身或事物性质的可能性更大;“借着”则倾向陈述,多表示状态或行为,一般具有过程性。例(21)中的“借亚运东风,鼓舞全厂职工士气,把赛车做好”说的是“借亚运东风”这件事,而非借其他;假如将“借”换为“借着”,则是从“借亚运东风”的时间性考虑的,表达的是“借”的过程。例(22)中的“借台阶登上高台”,说的是“借台阶”而非借其他,而“借着台阶登上高台”表述的则是借台阶的过程。例(23)和例(24)中的“借着刘经理的汽车,把新娘送回家去”和“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在被窝里硬是点灯熬油地给爸织了身能御寒的厚衣服”,表达的都是借着某事做另一件事的过程。

(二)表伴随义

总体上来说,“借着”具有“和某事物保持一致”的语义特征,它后面的宾语往往具有连续性、描写性、伴随性的特点;而“借”后面的宾语往往具有整体性、离散性、确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借着”可以表示伴随义,“借”则不能。例如:

(25)可是热天皮肤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水分反而容易借着大量排汗而流失,但天平另一端的油分,则相对地产量过剩,使得皮肤闹起情绪。(子柔《时光向左,女人向右》)

(26)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萧红《桥》)

所谓“伴随义”,是过程属性的自然表现。在例(25)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状中短语“大量排汗”,“水分”伴随“大量排汗”这个动作连续进行,描写的是流汗的过程。在例(26)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风声”和“桥下水的共鸣”,“这哭声”伴随“风声”和“桥下水的共鸣”一起完成“送进远处的人家”这个行为,它描写的是送的过程。单音节词“借”则不可能表示状态、过程,它不具有描写性,因此,也不表示伴随义。

(三)表机会义

机会性是条件的一种特殊情况,是说提供条件的时间或者在某个时间点(段)具有提供某种条件的条件。“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机会义。例如:

(27)三个月来,他只是在元旦期间借拜年的机会,领着黄宗会到几位父执辈的家中转了转。(刘斯奋《秋露危城》)

(28)这位绅士对道德问题似乎更感兴趣,因为当希尔比借剥桔子的时机考虑问题时,他故作迟疑,然后又旧话重提,好像有一股真理的力量驱使他不得不多说几句话似的。(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在例(27)中,“借”介引的宾语是“拜年的机会”,“拜年”这个机会为“他领着黄宗会到几位父执辈的家中转了转”提供了时间条件;在例(28)中,“借”介引的宾语是“剥桔子的时机”,“剥桔子”这个时机为希尔比“考虑问题”提供了条件。

(29)所以我借着《雾》的改订本第一次问世的机会,把我的灵魂的一隅为读者打开。(巴金《〈爱情的三部曲〉总序》)

(30)现在借着向你们祝贺节日的机会,告诉你们我最近遇到的很难忘记的一件事。(冰心《三寄小读者·通讯八》)

在例(29)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雾》的改订本第一次问世的机会”,这个机会为“把我的灵魂的一隅为读者打开”提供了时间条件;在例(30)中,“借着”介引的宾语是“向你们祝贺节日的机会”,“向你们祝贺节日”这一时间为“告诉你们我最近遇到的很难忘记的一件事”提供了条件。

三、原因阐释

(一)语义差异的影响

董秀芳认为,汉语中的介词一般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着”作为体标记是加在动词之上的,当动词转变为介词后,“著”与动词由于处在一个音步之中,也就成了介词的词内成分[3](P143)。“借”的介词用法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借”在连动结构中逐渐退化为次要动词,从而发展出介词用法。“借着”则是动词“借”与体标记“着”组成“借着”后,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徐克年、肖水生认为,“着”在介词中已失去词的资格,成了构词成分,但表示时态的意思仍然很清楚。因此,带“着”的介词同不带“着”的介词相比,在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性上更加明显,语气也显得肯定些[12](P27)。“着”的时态义使“借着”具有[+伴随]的语义特征,其介引的宾语具有[+动作性]、[+过程性]的语义特征;而“借”介引的宾语具有[+事物性]、[+确定性]的语义特征。这就造成了介词“借”和“借着”在语义上的差异。

(二)语用选择的结果

介词“借”和“借着”在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是受说话人强调内容的影响,这是语用选择的结果。由于“借着”侧重表示动作行为的过程,而“借”侧重定性,因此,当说话人强调介词介引的宾语时,往往选用“借”;当强调介词短语后的动作过程时,往往选用“借着”。例如:

(31)她知道,当天她本该一起上车,抱着爱丽丝坐在后座,但她却在他们出门后猛然把门一摔,径自回到厨房喝闷酒,借着撕照片泄愤。(渥特丝《女雕刻家》)

(32)现在只请您于再版时为我保留下引这两节文字……我总想很自由真实地,把我底经验底反应,借文字充分表现出来。(俞平伯《致汪君原放书》)

在例(31)中,“借着撕照片泄愤”中的“借着”可以替换为“借”,变为“借撕照片泄愤”;不过,句中的“泄愤”与前面的“猛然把门一摔”与“喝闷酒”相对应,说话人强调的应是“泄愤”这一动作行为过程。因此,相对于“借”,“借着”无疑更符合句意。在例(32)中,“借文字充分表现出来”也可以替换为“借着文字充分表现出来”;不过,上文提到“现在只请您于再版时为我保留下引这两节文字”,说明“我”极为重视“文字”的表达作用,而“借文字充分表现出来”更加强调了表现“我底经验底反应”就是利用“文字”这一工具。因此,这里选用“借”而不是“借着”。

说话人如果是要强调介词所介引的宾语,往往会将“借着”置于句首,用以凸显焦点。例如:

(33)借着愈来愈明亮的星光,他看清了那张因生气而显得格外生动的面孔。(莫言《酒国》)

(34)借着闪电的强烈光线,她发现堤身发生崩脱,像是被风雨撕开的一道裂缝。(左辅、东方《兵发长江》)

(三)韵律结构的制约

冯胜利认为,汉语韵律可以制约句法,从韵律角度来看,韵律制约句法的基本途径是重音,对动宾短语来说,[1+2]式符合普通重音的要求,而[2+1]式很容易导致“扬抑”结构,普通重音无法实现,所以[2+1]式动宾组合一般不合法[13](P187)。介词“借”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同样要受韵律结构的制约,单音节介词“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而双音节介词“借着”一般不能介引单音节宾语。因此,在“借”与单音节宾语组成介宾短语的句子中,“借”不能换为“借着”。例如:

(35)你不是跟我闹脾气,你一定别有心事,借(*借着)我出气!(老舍《二马》)

(36)呼啸而进的钻头,犹如一千七百多年前这里借(*借着)风而进的猎猎火帐,穿过几十米的泥沙层,向桥址的墩基而去!(1994年《报刊精选》)

韵律结构对介词“借”和“借着”的制约还体现在,当介词介引的宾语结构越复杂、音节越长时,“借着”的接受度就越大,使用频率越高。例如:

(37)近日,借着赴东加里曼丹省(以下简称东加省)采访的机会,记者两次来到东加省首府三马林达附近一个叫做班邦村的地方,拜访据称是华人远亲的达雅人。(新华网,2004-03-09)

(38)借着自己当时在农村林场还不错的信誉,陈发树做了第一笔生意,运了两车木头到厦门,赚了1000多元。(中国新闻网,2009-10-21)

由此可见,介词“借”与单音节宾语的组合能力更强;当介引的宾语结构越复杂、音节越长时,“借着”的接受度更大,使用频率更高。

综上所述,介词“借”和“借着”都可以介引动作行为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但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上具有差异性。就句法功能而言,“借”和“借着”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位于主语之后,“借着”还可以独立于主语之外,置于句首。“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和多音节宾语,而“借着”则一般要求其介引的宾语不能是单音节形式。就语义特征而言,“借”和“借着”都可以表示条件义和机会义,但“借着”还可以表示伴随义。介词“借”和“借着”的差异性主要是受语义的影响,“借”侧重定性,“借着”侧重过程。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强调,也会对“借”和“借着”的语用选择造成影响。“借”和“借着”的差异性还受汉语韵律结构的制约,单音节介词“借”可以介引单音节宾语,而双音节介词“借着”则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3]董秀芳.论“X着”的词汇化[A].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28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尚平.“介词+着”现象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5, (S1).

[5]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岳中奇,刘淼炜.条件介词短语的变体类别及其功能[J].语言科学,2019,(3).

[7]高再兰.介、连的词长特征与联系项轻重原则——类型学视角与跨语言调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

[8]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9]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徐克年,肖水生.谈谈带“着”的介词[J].汉语学习, 1983,(6).

[1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Abstract:“Jie(借)” and “jie zhe(借着)” are two prepositions that are used frequently and similar in modern Chines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syntax features and meaning. The monosyllable preposition “jie(借)” can introduce monosyllabic objects, while the disyllable preposition “jie zhe(借著)” is restricted. Both “jie(借)” and “jie zhe(借着)” can mean conditional justice and opportunity justice, but “jie zhe(借着)” can also mean accompanying justice. The “jie(借)” tendency refers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dicating the thing or the nature of the thing, and the “jie zhe(借着)” tendency statement, indicating the state or behavior, is generally procedural.

Key words:“jie(借)”;“jie zhe(借着)”;syntactic features;differences in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