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江夏日遗事

2020-07-14文雯

青春 2020年6期
关键词:蒲扇乐队老师

文雯

在八月初的正中午醒来,太阳透过暖绿色的厚窗帘照得房间明亮,几条缝隙间钻进来的光束迎着屋内的冷气映出空气中悬浮的微尘。摆摆眯着眼睛从枕头下面摸出遥控按了好几下,头顶的机器毫无反应,她坐起来垂着头又眯了好一会儿,然后爬上床边的一体式书桌书柜拔掉了空调的插头。再下来的时候,她的脚踩到了什么软乎乎的东西,低头一看,熟悉的焦黄色面包,塑料包着——应该是老曲昨天就买好给她做早饭的。

她家就她们两人,母女相伴,成分简单,老曲去做工,摆摆的暑假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快活自由。她按时接到电话,被老曲交代好好吃饭,因为这事情老曲查不了,她也懒得照办。这个夏天起摆摆开始不好好吃饭,这个天气她什么也吃不下,她甚至悄悄喜欢上饿起来晕眩的快感。她想起早先上学时候把饭钱省下来去找朋友炸金花,众多飞扬的红色的脸叽叽喳喳,围着社区固定的那几个石头桌凳,空气晕开了汽化的涔涔的汗。只要投入某一件事情,便记不得饿是什么滋味。她挨饿挨久了,习得了一种顺便的身材管理,一种怡情技艺,一场终身慢性胃病。

午后过一点钟,太阳最盛的时候,摆摆走去百米开外的社区订牛奶点,“红——花——红花大太阳”,她的拖鞋先落地,脚再落在拖鞋上,这个间奏中她把拖鞋踩出旋律,念白似地哼着,头脑里茫然地悬浮着重复的几个字,这是老曲特有的对山城夏天的形容词,似乎红花和太阳表面上是有关系的。她还掉这周的酸奶玻璃瓶,返來的几块钱,老曲是默许给摆摆的。

她敲手机跟老曲确认了下班时间,甩着手继续走,这时候远看,太阳晒在她头顶,黑发上面有一段金光。拐出去走下坡,她这边走多少下坡去,待会也就要爬多少上坡回来,在大大小小房子林立的地方人们对山腰山脚、坡峰谷底没了概念,有时候石梯子走起来一千步上去也很快,反而人就轻松了。她这是往五丰去,下面车水马龙,看似是山脚,其实才过了半路,她要再过一段往深了钻,轻车熟路拐个弯,从楼里穿行,最下面才是五丰,老虎机,露天台球。摆摆买一大袋子虾片坐在微微发烫的栏杆上等她的朋友们,跳下来时,短裤下面一条红色的凹痕。

一个朋友叫唐胖,穿着荧光的蓝色衣服,歪头笑,转身就往小卖部走去买扑克牌,他后面走上来一头齐耳短发穿背心的女孩子叫蒲扇。蒲扇喊住他:“就这么几个人买什么牌呀,斗地主啊?”接着她转过来招呼着摆摆:“今天去江边,你去不?”

“不去,晒死了。”摆摆开始绑头发,眉毛眼睛皱到一起。

“你看你焦起来的样子。”蒲扇笑她。

摆摆绑好矮马尾,后面头发不知觉地鼓起来一个小坨,她用手捋一捋:“反正我去不成,我还要回家吃饭。”

“外面吃不得吗?那边还有乐队!”

什么乐队?摆摆觉得新鲜,想了一会儿,拿手机出来跟妈妈撒谎说在同学家吃,蒲扇拿腔拿调地跟着圆,只有一旁唐胖故意叫着“开机子开机子!打麻将打麻将!”这是朋友接电话时候的常见伎俩,老曲知道是她的朋友玩闹,自然也不会在意。摆摆挂下电话嬉笑着追打过去,蒲扇在后面跟着跑,一个大上坡往上,不一会三个人就喘着大气。摆摆随着他们东倒西歪地慢慢遛上去等公交车。

公交车悠悠开,天上的地铁飞起来。湿气在冥冥中弥漫开。蒲扇煞有介事地说着:“这个乐队要去上海的。据说秋天就去。”唐胖原本闭着眼睛打瞌睡,用耳机把耳朵塞满,忽然飘来一句:“你是哪里听的这么多有的没的牛皮。”

蒲扇没理会他。过桥的时候,摆摆看向江对面,山色和房子长在一起,盘旋的大道看上去像一根根灰色履带,她打断蒲扇道:“要到站了。”而恰恰,车就在这桥上堵了起来。大下午刺眼的光和车内的冷气混到一起,车上人不少,长长一阵似冷似热的紊乱,前面车子排气口的空气已经把光线扭曲了,车屁股的地方有迷离的抖动感。没有人按喇叭,跨江大桥串在一起的车马达恍然中仿佛奏出了燥热的贝斯低音。

到了江边的新剧院空地,四面没有一处买水的地方。几个人不辞辛劳走到上面树林里的防空洞,蒲扇联系上了她的朋友,那几个人也跟摆摆一般大,江北面的市区中学就这么几个,说了名字就你知我知了,一个学校有几个大家都认识的人,那就算熟悉了。他们匆匆碰了头,走一段路去,一人一瓶冰豆奶,等到日头下去一点,结伴着去外面看他们说的组乐队。

唐胖说要下江去冲冲脚,摆摆的拖鞋也磨得脚疼,也表示赞同,蒲扇的那些朋友劝他们忍一会,马上就见得到付老师。“付老师就是要组队去上海的男队长。”蒲扇解释道。

“那他会打架子鼓吗?”摆摆问。

“好像不会,他拉风琴的。”

“啥哟,风琴?”

风琴在摆摆心里还是小学音乐课的乐器。摆摆曾眼见着一座小学飞速失去,又飞速建起。她住在十楼,那时候对面平行望过去的山坡上就是小学的操场,围墙外面一个小平房,摆摆小时候会每天下午在阳台上趴着站一会,大约五六点的样子,她就能看见对面平房住的姐姐。那姐姐总是搬出一个大椅子和一个小凳子出来写作业,大椅子用作桌子,她坐上小凳子趴在大椅子上面,能看清她双腿叉开,俯下身,眼睛埋到字里。阳台上可以看尽阴晴疯狂的四季。而后等到摆摆再长高了几公分的时候,对面的小学和平房一起换成了两座楼,因为本来就是在高坡上,那两座楼挡住了巨大一块视线,远处天空景色从缝隙里挤出来一点。而小学转移到了距离旧址很近的社区外的街道上,摆摆就近读的也是那所学校,每日上学如同从深处攀爬,起伏的十分钟路程,飞跑到《蜗牛和黄鹂鸟》的儿歌里。

风琴像是俄国来的东西,也像是乡村来的东西。摆摆没有去过俄国,她在社区露天放映的电影里看过,那儿还有一种叫巴拉莱卡琴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用这些乐器组成的乐队。而关于乡村,摆摆了解的也不多,她待在城外的日子屈指可数。最记忆深刻的就是上个冬天随着老曲新交的男朋友去川东的山里面,摆摆把那段日子记得很清楚,是因为那个人是个光头,她特别不乐意叫他叔叔。川东的山村路迢迢水长长,他们怎么去的已经记不太清,但到那里后的一切都历历在目,类似于这里的山雾缭绕的清晨,不同的是静默。在声音上,山村和任何城市都不一样,入睡的城市也不会有山村的安静,因为山村的是空的,是无的,城市置是“已有”的暂时停息,在凌晨时候起身仔细听,城市里的每一盏歇息或者照明的街灯仍然保留呲呲声,地底众多的下水管道汇聚起来,遥远的夜出租驰入夜幕的引擎,无数个人酣睡伴随的呼吸声海啸一样大。电流运作,水管运作,空气也要运作,城市是不会休息的。

在山村深处摆摆没办法洗澡,只有用大锅烧水接一盆做简单的清洁,她对着老曲和那个叔叔摆了三天的臭脸。后来老曲和那个叔叔分开了,摆摆对此心情没什么波动。不过这一刻,摆摆觉得自己是没有资格怀念那里的。

他们一行人正穿过滨江的步行道。日色西沉的广场满是专程来骑自行车的十二三岁脸孔,聒噪的声音被卷进风里面揉碎了、拉长了。蒲扇的朋友们又招呼他们撞见的骑自行车的朋友,一时间人聚了起来,一行人都走到广场靠江的那一面,来看组乐队。

那边坐了一圈人,年纪看上去最多十八九岁。不过,摆摆没有看到风琴,有个刘海遮住一半眼睛的女生扛了一把吉他,但她似乎没有展现得多能弹,她坐在阶梯上,左手撑着下巴,右手反复拨着基础的指法,反复得令人厌倦……

“付老师呢,你们组好了吗?”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一个声音问。

“这里,我在这里的。”一个干瘦的、大孩子模样的男乐手站起来(之所以知道他是乐手,也只不过是因为他脖子上挂着一个架子鼓样式的项链)。他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家都望向他。“就是叫你们一起来这里组乐队呀,我们这个暑假就是搞竞选。”

周围的人彼此低语,声音汇集像蚊虫。

“组好了就有好玩的吗?”唐胖和一群人打成一片,也作出感兴趣的样子。

“组好了再说。这个暑假每周二和周六我们就到这,天太热就去下面的隧道口。”付老师交代着,宽大的短衬衣上的褶皱变来变去,摆摆盯着看,细心地看到透光的衣服下面他细细的肋骨。摆摆悄声对蒲扇说了一句:“我周六不行,周六我妈在家。”蒲扇又转头小声问了唐胖,回她:“那你周二陪我来就行,唐胖周六陪我。”

唐胖没说不来,但被晒得通红的脸皱着,上面写满了不想。

返程路上,顺路的人一起往五丰打车,车子一路开得风生水起,摆摆胃病快犯了,直想吐。没人觉得这里的车不体面。把车窗打开,热气散去一些。摆摆开口瞎侃:“我们这儿还算不算山里。明明还是山一样,这里又已经不像山了。”

“你是喜欢哪里?没有山的地方吗?”唐胖问,一面表情严肃地讲着:“我表哥去上海上学,他告诉我,他一天的火车卧铺,最开始山光水色地过去,摇摇晃晃地就睡着了,一起来的时候他都傻了——山都平了!”

蒲扇问:“你表哥是那个乐队里面的吗?”唐胖没反应过来,茫然地回:“不是呀。”

“你问的这是什么?这怎么会有必然联系?”摆摆对着蒲扇说。她偏着头,自顾自地喃喃:“上海有一天会完蛋的。”

“什么意思?”几人一并看过来。

摆摆头又歪一下:“如果是我要写歌,我就起这个名字。”

后来摆摆真的跟付老师说她要参加乐队,负责写歌。不过付老师说要招会乐器的,摆摆就说她还会唱歌。他们就聊上了一些,不过时间过得很快,付老师要招呼的人很多,摆摆觉得多说也没什么意思,她要拿出自己的诚意。她第三次就跟老曲讲:“这之后我周六下午都要出去,我有事。”老曲正在给凉面打佐料,一不小心放了两次盐,气恼地问着:“这么热的天,你出去干什么?”

“你别管我了嘛。”

老曲指了指放在上面的这周的一箱酸奶,摆摆上前去拆。老曲也没说不让去,只是数落她:“我看你要搞到中暑就开心了。”于是,摆摆跟老曲待在一起一整天的时间,一周就只剩下一天了,这样想着,她甚至还觉得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摆摆电脑下面压着的歌词被收拾房间的老曲看到了,老曲狐疑地拿起來,才读了几行,摆摆正好开门进来,一时间,摆摆冲上去夺过那张薄薄皱皱的纸,像是另一个母亲要护着自己残疾的小儿子。老曲本来无心要看,不过在摆摆伸手过来的时候,下意识拉扯了一下。这无必要的争夺中,脆弱的纸面“呲啦”一声被撕开了。几秒后,摆摆一下子哭了出来,她想起小时候的日记,想起自己的作文本,想起了老曲偷看的她写的差劲玩意,她都不管它们叫做作品,但她爱它们爱得很急。几秒之间,摆摆用袖子一抹,捂住半张脸,捡起纸就跑出家门去了。外面夜灯融融一片,她仿佛游荡在波光粼粼的海。马路边红绿灯切换,货车和摩托车发动的声音像巨兽咳嗽。在嘈杂中,她开始举着纸朗读,手指还一边比划,卡位,架出一个微型手枪,切换手指,对着对面广场上滔滔不绝的促销店面的电子喇叭。

她的歌词也如实诉说:如同面向淮海路的咖啡沙龙上有手机骤响,舞曲,上世纪九十年代,职校,三十个诗人和男女朋友。这是过敏疾患痛感最尖锐的城郊,灯光负责建设城市,来风负责从热岛外来,打破瓷杯和裱画的大理石墙。

为什么要去上海?正因为上海是会完蛋的。她想象那个付老师也对着滔滔不绝的伤神者比划,卡位,他会用手指架出一挺机关枪。切换手指,银饰映出香薰蜡烛。左轮,加冰,他可看过酒街的漂亮女生讪笑?她们彩色的指甲中间夹着一张油印清单,上面已有未来考古的语料。他之前对摆摆说:最好要快些动身。

但是谁要来与摆摆话别呢?她比谁都想离开,而她决定离开的眼睛也未免太红了。她说:我这座城市也要完蛋的。

只好造一顶巨大的丝绒礼帽,盖住身上的铁钉、胶管、无限的梦想。

“最后所有街道呀、房子呀、立交桥呀,甚至人呀、吃的呀、喝的呀、玩的呀,都变成一样的……”摆摆像识破了一个秘密计谋,她迫不及待要回家去,好打开电脑对谁讲出来自己的这个判断,这是一整个世界的未来规划。一片狂想的广场舞曲奏响,每一个节奏伴随巨大的振幅。她在夜风中流连。她感到:或许已经有上万顶礼帽闻声跑来。而且帽子穿孔中央,会钻出群飞的蝙蝠,火光也从城郊飘来。人们身边一辆辆车从耳边飞掠……人们在城市中走,实际上是在等候流弹枪决。

摆摆预感自己在某一种程度上也要失去家乡,而这世界上少有痛楚堪比失去家乡。她的歌词写得长度不齐,毫无韵脚,但她还能唱出调子来,结尾是这样的:于是你觉得玻璃房要倒了。玻璃房便由三千万整整齐齐的弹夹建造而成,落坐中环,正值夜深,立交桥柱上的图腾和三千万流动人口,这时候已经变得太困。

那天回去时候已经很晚了。摆摆不好再开电脑,电脑在卧室里,卧室里老曲和摆摆一直挤在一起睡。她也没有联系到蒲扇,她把自己刚才的想法用语言捋了好几遍,“记住了,记住了”她小声对自己说着,她睡前告诉自己明天要记得做什么,她边反复着,边洗漱好、换了衣服,末了,和往常一样背对背跟老曲睡在一张床,关上灯,眼睛开始适应黑色的时候,她开口道:“妈妈,我要去选乐队。”

老曲诧异:“什么乐队?”

“就是小乐队,我们一群朋友每周到江边玩。”摆摆也觉得多说无益,她总是有选择地保留自己和成年人交换的信息,因为她明白成年人对她总是有所保留,这样好显得略微公平。“那你干什么?”老曲还是问。摆摆说:“你用不着管。”她想着,自己还没有任何名堂,现在把自己要干的事大肆地说是很没劲的,尤其不能让老曲有过多的期待。一个单亲妈妈似乎总是对子女有过多的期待,你越是让她晓得你的厉害,她就不会轻易餍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斩后奏”,先把事情做出来再说。老曲叹气,也不说什么,过了一会,她呼吸都开始均匀、缓慢。摆摆心想着,正省了自己许多准备好的话,随口应着。温度降下去了,她用头发盖上肩膀,渐渐入了睡。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老曲已经走了。照常地,摆摆起来关空调,伴着凉白开吃面包,她开电脑,展开那张撕裂开的写着歌词的纸,昨晚的发现忘了一半,还剩了一半,她开始把新歌词一字一字地敲上去,又不知道该发给谁看看,她就等着下一次去江边的日子。上次顺路走的那一批新认识的伙伴都会去,倒是唐胖不去了。他本来没多大兴趣,加上天气热,而且他实在是太胖了。他给蒲扇发消息说自己要陪家里新上来的亲戚打麻将,蒲扇也转达给了摆摆。

摆摆开始练习写很多押韵的词,直到下一个周六突然下起了大暴雨。电话里面蒲扇说自己不去了,还说这时候江边肯定没人。雨也没有要停的意思,委委屈屈下不完,天是乌压压的景观石,每一颗落下来的雨点都好似把地面砸出坑一样重。摆摆在家尝试睡觉,睡不下,起来还是跑出去了,她随身带的一把黑色的小遮阳伞对付不了这么大的雨,稀里糊涂间,她披着的头发和下身的衣服尽是湿漉漉的了。在雨天搭公交是最折磨人的事情。车来了她收伞,雨泼了自己一身;车到了她开伞,半天撑不开,雨又要淋上一把。

江边是没有人的,摆摆多想唱歌,再喊上一句:这个世界多么不公平呀。老曲以前告诉她,沿着江边一直走,总是能走到码头的。她见过那里大大小小的货袋搬来搬去,许许多多男人扛着绑着厚实绳索的竹棒等待接活,他们的竹棒一挑、绳子一绑就能扛,而他们一扛就是一大个陡峭的上坡,或者无数阶层层叠叠、弯弯绕绕的梯坎。他们当然算不上工人。而且就摆摆所看到的而言,这些男人并不强壮,多数是矮矮瘦瘦的,还有不少是有些老的。这样热的天气他们就会打赤膊,这样的雨天他们就会淋雨。

但她没往码头方向走,那跟回家完全不是一个方向。她只是一路往街市走,一路大小不一字体颜色纷杂的门店牌。雨渐渐小了很多,就快要停下了,她看出纹眉店经营纹身,纹身店也做平面设计,还看出一年到头打不穿的地面,他们是不打算打穿的,一个大钻头还滋滋啦啦,围着的丑黄色铁塑料上面映着“文明施工”,他们就是要不断打烂,再修好,下一次打烂、修好,这样是打不穿的。一个真正的现代小孩应该尊重这种劳动,比如老曲,一直做的也是这样的事情,她销售超市里的货品,而货架是不会空的,卖一点,填一点,这样是卖不光的。摆摆之前去过老曲的超市,离家并不近,想着这公交车引擎声的折磨四十分钟,老曲每天两次,摆摆多想对老曲说,别卖了,這哪能卖得完呢?她还想说:巨大的市区里只有雨水能渗进地里,小猫小狗死了的躯体怎么办呢,将来我们也死了又怎么办呢?我们这儿还有山啊、水啊,而有些地方的每一寸地都金光闪闪,古老的土葬还要怎么进行呢?

之后再去江边都是红花大太阳了。晴天一晴起来就是吓人的热。摆摆一连两周,也就是四次,写了好多歌词去,付老师好似确实是认真地在看,而他嘴巴上又喋喋不休地交代着后面的厚刘海和几个小男生。每次读完,他都要摆摆改一改,每次都说着差不多的话,摆摆懊恼了起来。改什么呢?就像大大小小的师长批语一样玄妙,从来不告诉你具体的东西,指着这里,又对着那里扼腕叹息,可以加强,补充修改,到底是哪里呢?反复了几次。下一次再去,摆摆不耐烦地逮着他:“那你教我拉你的那个什么,风琴吧。”摆摆决定学一个乐器,这对一个正经的乐团成员是必要的,虽然她已经拥有别的价值,但是多一点价值无疑是更好的。风琴是小学音乐老师的教育学,对于崇拜异国爱情的少男少女都是好选择,既有回温的余地,又不会土。摆摆觉得吉他就是会土的,因为她预感总有一天周围所有人都学会了吉他。

“你肯学?”

摆摆瞪着她的大眼睛点头。

付老师把她拉到四下无人的地方。“你就这么想被选进乐队呀……”付老师笑了起来,太阳底下脸上的阴影不客气地杂糅在一起,表情都转化成了另一副样子:“不过我们是要往很远的地方去的。”

“我知道你们要到哪里去。”

“你看你严肃的样子,像是要被流放一样。你舍得离开这儿吗?”

一边说着,付老师凑上来摸摆摆的肩膀,一下子摆摆的汗水贴在了自己原本宽松的衣服上,这一贴,摆摆开始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寒意。她想起了从前在小学后门的理发店躺着洗头,那个洗头的男人把湿水的手伸到她背部,一边还和身边并排一起洗头的人有说有笑,她不知道他在清洁什么,但是她洗完出来,内衣的背部都是湿透的,走在路上,和汗水混在一起,很凉。而这时候,湿气凝成汗水把她的皮肤和衣服黏在一起了。

摆摆僵硬地往后退了两步,伸手往外指。她叫付老师看江上开过来的船,那一艘船没道理地在大白天开着彩灯。付老师瞟了一眼,但没在意,随即往前走,靠得反而是更近,一团气压和恶心的湿气让人胸口紧紧的,呼吸不过来。“我觉得过几年你就可以过来了,先加入可以。你不是也很想加入吗?”他接着:“你可以试试看发掘一种特定的决心,或者说总有一天你也会对一种生活厌倦,我看你现在就有些厌倦,这里的地多空旷多远大的样子,其实很紧,是不是?”

猜你喜欢

蒲扇乐队老师
香蒲扇底故乡风
花的乐队
蒲扇摇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物微情浓
花的乐队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