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

2020-07-14王燕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大数据初中语文

【摘要】名著阅读题是近六年南宁市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难点。无论是平时阶段性测试,还是九年级模拟考,学生这道题目正确率和均分都不是很高。因此本文以南宁市近六年语文中考真题中名著阅读的选择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归纳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挖掘学生的痛点,然后借助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和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名著阅读;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136-02

【本文著录格式】王燕.基于大数据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究——以《西游记》为例探究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效融合[J].课外语文,2020,19(19):136-137.

前言

初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初中学生基本已经具备独立的思想行为方式,在初中语文学科中,阅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名著阅读。但是,由于名著的篇幅长、文字含义较深、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对于中学生而言,名著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尤其在考试中,名著阅读失分比较严重,因此,本文就以《西游记》为例探究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效融合,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试题概况

梳理2014至2019年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无论是本市自主命题,还是广西北部湾四市统考卷,文学名著试题的考查角度都呈现纷繁多变的趋势。通过对近六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发现,下面5个考点出现频率较高。

高频考点 主要考查内容

作家作品 作家的姓名、国别、年代、代表作及评价,以及作品的题材类别、文章结构、艺术特色和作品地位等。

人物形象 作品名著中人物的称呼、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主角心路历程,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联、比较等。

故事情节 作品名著情节的归纳梳理、表述判断等,多与“人物形象”考点联合考查。

内容理解 名著中人物特征关系,事情前因后果,作者情感态度等,既涉及全书内容的梳理推断,也会有对文章部分情节内容的理解判断。

写法分析 名著中写作手法的品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评价等。

从考查篇目看,覆盖较为全面,但主要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这四部作品;从考查形式看,近六年名著阅读考查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目考查多部作品为主,但也不排除只考查一部作品(如2019年、2016年),要求学生不仅仅对作品有粗略的了解,还要有深入阅读作品的能力;从考查能力看,中考名著阅读题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识记作品基本概况能力、理解人物情节能力、鉴赏评价作品能力。识记作品基本概况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文学作品的作者、年代、体裁,以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等内容。理解人物情节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物的基本特征、核心性格、经典故事,以及文学作品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鉴赏评价作品能力则要求学生不仅对文学名著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部分经典段落的情感主旨把握要到位,还要熟悉社会主流对作品中人物和事件正面的评价。

二、大数据探究错因

针对近六年中考语文命题导向,利用问卷星,有针对性地拟定关于名著《西游记》3道选择题,方便老师进一步摸清学生的错因,抽样四个班级(共275人)进行测试,检测情况如下。

涉及《西游记》故事情节的选择题,只有一半多的学生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涉及作品情节发展顺序的选择题,做对的同学不到50%;比较贴近南宁市语文中考命题的选择题,虽然做对的同学超过了50%,但是情况仍然不是很乐观,不是正确答案的D占比竟然有16.79%。采集到数据分析显示:学生难点和痛点主要集中在纷繁复杂的情节顺序和褒贬不一的作品评价上。

三、传统名著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一)制定阅读计划,降低阅读难度

《西游记》一共有章节回目一百回,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回目的阅读量,寒暑假每周增加到五个回目的阅读。周末借助“班級优化大师”软件,发布“打卡”任务。学生可以在每周阅读完后拍图上传完成打卡,未签到及打卡的同学,软件会微信提醒家长通知孩子及时完成,并系统自动加分。一周后,会通过问卷星设置题目进行检测,及时跟踪和反馈,有效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阅读,降低学生对阅读名著《西游记》的畏难情绪。

(二)问卷星发布试题,梳理人物情节关系

学生阅读完一定章节回目后,设计人物与情节的连线题,加强学生对《西游记》经典回目的记忆,形成连贯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三个月后,从刚开始做此类题目一半不到的比例到目前超过一半的同学选对连线题,充分证明了将《西游记》名著阅读量细化,让学生坚持打卡阅读,并配合图像排序题,加以巩固,是可以帮助老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的。

(三)设置问答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问卷星,定期设计两道问答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游记》经典故事的理解,关注并赏析自己喜欢的重点情节或段落,初步形成对《西游记》的深层阅读。七个月后,题目回答正确的占91.45%,回答不完全正确仅6.13%。有些同学对于《西游记》人物名字的思考不止步于简单的回答,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何赋予孙悟空“心猿”称号的来由,引导学生跳脱出书本的范畴,形成自身独特思考。

(四)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信息大、传播快、交互强等特点,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完成学情的及时反馈,利用一切可能的契机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如问卷星上的红包打赏功能,奖励分数最高的前十名,以红包的形式激励答对的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

(五)线上和线下课堂深度融合,多形式展示和反馈学生阅读情况

在结束《西游记》阅读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把绘图工具带上,在自己的画纸上,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开展《大“画”西游》的绘画比赛,画出唐僧从长安出发后一路上遇到的妖怪和灾难,要求学生画出地点、遇到的妖怪,谁出面降服,所使用的兵器等。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重要情节。最后选出画得不错的十四幅作品,放在问卷星上,让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记录者奖、最佳构图奖。既鼓舞选上的人,也让参与投票的人更清楚图像记忆的方法。

(六)组织学生排练《西游记》经典回目

学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一个分工清晰的排練团体,选择一个经典章节回目表演,学生改编时力求人物对话必须尊重原著,道具、服装都由道具组同学负责。利用中午午休时间练习,并最终录成微视频。视频上传到问卷星,开启《西游记“演义”》票选,选出一个优秀作品,颁奖。线下课堂,表演现场就评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等奖项。

四、取得成效

实验对象选择的条件是同样年级,同一个老师教,不同的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班级(12班和15班),15班是一直只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12班是以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融合后,用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名著阅读。当两个班级孩子阅读名著到第八个月时,正值2018—2019下学期开学考,两个班均分就出现明显差异,12班名著选择题以74.3%的优势胜15班52.8%的得分率,由此取得阶段性胜利。

在大数据如此精准便捷的时代,转变教学思路,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平台,延伸传统课堂教学,引导孩子在家有计划、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同时还能给孩子的阅读情况进行一个数据的分析、检测、研究、调整,丰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比单一的传统课堂效果要更好。

参考文献

[1]贾厚明.江苏十三市中考名著阅读测评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2).

[2]张海津.互联网+背景下的名著导读教学实践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

[3]张彪.依托互联网,创设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思维能力[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1).

[4]宁雯娟.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大数据的结合策略[J].中华少年,2018(34).

[5]李彩霞.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1).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大数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