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0-07-14许玮虹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解决措施培养

【摘要】朗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通過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领悟文本,享受语文给予的魅力。教师要正视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解决措施,提升自身的朗读教学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能力;培养;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103-02

【本文著录格式】许玮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20,19(19):103-104.

引言

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领悟文本,享受语文给予的魅力。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很有限,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学生朗读的形式单一

不少教师采用的是全班同学大声齐读的方式。其实,在全班同学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同学真正参与到朗读中,其他同学只是张张口,随波逐流地朗读,有点滥竽充数。

(二)朗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陈旧

不少教师在朗读教学方式上走不出传统的模式,未能进行创新,依旧使用教师带领读、学生跟着读的老套模式。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新鲜的方式很有兴趣,但是这种单一枯燥的朗读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逐渐便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教师的评价方式缺乏新意,难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朗读能力没有明确的认知,无法从中找到问题所在,这也对学生自我评价和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造成不小的影响。

(三)学生朗读兴趣不高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要赋予教学内容趣味性。可是,以上两个问题势必导致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该心理需求。学生无法感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由此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厌烦,影响了朗读兴趣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将朗读当成一件索然无味的事,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紧迫性

首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假如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因为缺乏课堂参与的机会,慢慢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注入语文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拥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必然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学习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其次,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开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在朗读中,思考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有感情且流利地朗读,这也能够帮助他们集中和保持注意力,培养思维的专注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益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剖析文本的内在价值。学生想彻底理解一篇文章,必须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和中心思想,挖掘文章的内在价值。此时,朗读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读,将自己代入到文本里面,由内而发地体会文章所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者心情与写作目的,提升自身理解文本的能力,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学生在反复朗读和反复感受的过程中,感悟到情感、体会到文化智慧,自身的内在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也在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朗读当作一位可靠的学习伙伴,陪伴每位学生欣赏文本内容中的大好河山,欣赏每一处旖旎风光,让学生一饱眼福,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

三、培养朗读能力的措施

(一)读准确,揣摩字词句的含义

学生拿到课文之后,如果只是单纯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和写作方法,而没有仔细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样读这些内容,如此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而且无法帮助他们落实好朗读的要求,学生的朗读能力便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勤于朗读,把朗读的要求落到实处,树立朗读的信心。

例如《四季之美》中“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一个关键词“急急匆匆”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出急切的感觉,就好像学生放学急切想回家一样。学生在体会到词语含义之后,便懂得这个句子要怎么读,也为下文的朗读打下基础。

(二)读流利,把握好语言节奏

所谓把握好节奏,就是要读好轻重音和停顿。在高年级学生朗读时,经常会出现拖调的现象,导致朗读下来很不流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读好轻重音和停顿。针对该现象,需要教师做好示范,也可以请朗读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读好轻重音和停顿,真正把握好语言节奏。

例如朗读古诗《山居秋暝》,“流、喧、归、动、下”这几个动词可以读重音,体现诗中动态描写的画面;古诗《枫桥夜泊》的写作时间是夜半时分,可以指导学生读轻声以体现环境的静;朗读《长相思》中可以利用标点符号和词的上下阕之间的间隔,读好停顿。

(三)读出情感,深入领悟文本

在朗读文本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和语调来表现课文的情感。《圆明园的毁灭》中,关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写,可以指导学生读出自豪之情,因此语调可以高一些;圆明园毁灭部分,可以指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情,故而该部分可以指导学生语调读得低一些。

《少年中国说》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八种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体现少年中国不可阻挡的生生朝气。在朗读本段时,指导学生语速可以快一些,语调可以高一些,以体现少年中國的朝气与活力,表达作者的壮志豪情。

学生在朗读时读出了情感,能够帮助他们深入领悟文本的内容,对于真正掌握文本主旨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读出方法,种下朗读的种子

1.在盎然的兴趣中读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走入文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之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给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读,自然会学得轻松和愉快。

2.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课堂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评价语,正是带动学生去感悟文本情感,不断尝试朗读的动力。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能否善于鼓励,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学生朗读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也是学生朗读得以进步的源泉。因此,学生在朗读之后,教师要给予中肯的评价,既肯定学生的朗读表现,也提出他们今后改进的方向,让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有了方向。

3.在渲染情境中读

对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情境。学生对于诗情画意的情境是流连忘返和心驰神往的,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能够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渲染情境中朗读,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浓厚的依恋,去感悟一个个美好而又难忘的瞬间。

四、结语

总之,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视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解决措施,提升自身的朗读教学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朗读能力得以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静怡.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J].华夏教师,2017(21).

[2]张桂芳,朱天山.基于阅读的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19(11).

作者简介:许玮虹,1989年生,福建厦门,本科,二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解决措施培养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