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2020-07-14滑丽

课外语文·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盲校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下,普通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在盲校教育中更应如此,应将学生各项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起来。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的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能力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提升盲生的朗读能力重视起来。本文针对当前盲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盲校;小学语文;朗读感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9-0044-02

【本文著录格式】滑丽.浅谈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20,19(19):44-45.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语言类学科,既然是语言学科,朗读就是其必备的学习方法。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升华自身的情感态度,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观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用朗读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盲生虽然有视力障碍,但他们的内心是非常细腻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同样注重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促进盲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来提升盲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盲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要求

(一)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生活经历以及知识储备的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朗读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标规定: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采取个性化的朗读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性。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朗读和训练。

(二)关注朗读能力的发展

在盲校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简化教学步骤,精化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以简胜繁的效果。盲生大多性格内向,教师应对他们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敢于读,有兴趣读,从而提升盲生的朗读能力。

(三)增强朗读评价的有趣性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是促进学生继续朗读的动力,在评价时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保护盲生的朗读热情,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盲校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讲得多,读得少,朗读形式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颇深,在教学中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熟悉课文内容便于后期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为教师的“讲”做铺垫的。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朗读过于形式化。

(二)分析多,感悟少,朗读缺少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分析课”,对字词的分析、对句子的分析、对片段的分析,各种分析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太多时间,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就被弱化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了如何分析词句以及片段但是却缺少了感知美和感悟美的能力。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课堂教学中被教师进行了各种分析,学生只感受到了词句的精妙用法以及作者写作手法的精湛,但是却无法全面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只顾及了学生的微观知识却没有注重学生的宏观知识,很多优美的散文也就并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无法运用美文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如何培养盲校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興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内在推动力,会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与朗读欲望。比如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就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对学生的朗读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字音要准。在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二)挖掘学生内心世界,促进理解和感悟

盲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内心世界的内容,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用声音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在进行抒情诗歌的教学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找抒情的音乐当背景,教师将诗歌内容进行有感情的吟诵,通过教师的吟诵与背景音乐的双重体验,将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

对于盲校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能用视觉感官来观赏和体会文章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盲校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语言的想象,以此来提升盲校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比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古诗的朗读,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觉熟悉诗中的事物,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一诗的学习时,应通过听觉让学生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从而培养盲校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技巧

在盲校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教学还要注重技巧的传授。有些课文内容通过语言的传授是难以体会的,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朗读才可以有深刻的体会,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反复朗读的习惯。在进行朗读时,学生应学会把握文章整体的基调,在朗读时要注重体现文章的整体风格以及思想内容。比如在进行《少年中国说》的朗读时,学生应将文中语气、节奏、停顿等进行准确的把握,学生要表现出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和作者对中国少年热切的希望。

四、结语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盲校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盲校学生虽然视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内心世界依然是很丰富的,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根据盲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盲校学生的朗读兴趣、挖掘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朗读感悟技巧来提升盲校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克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35).

[2]徐雯.基于“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

[3]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4]赵艳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方式解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

[5]郑如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解决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6]贺静静.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作者简介:滑丽,女,1979年生,安徽省阜阳市,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盲教育。

猜你喜欢

盲校能力培养小学语文
六个维度提升盲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实效——以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为例
盲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直观教学法在盲校词语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