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07-14

教育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湖南省中职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界于北纬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截至2019年7月,湖南省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 其中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36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61个县、7个自治县,合计122个县级区划。403个街道、1138个镇、309个乡、83个民族乡,合计1933个乡级区划。 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918.38万人。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省界东到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地貌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包括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多为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南面是由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诸岭组成的五岭山脉(南岭山脉),多北东-南西走向,山体大体为东西向,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西为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米,南段海拔1000米~1500米。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2002年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测定,2003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复函炎陵县,确定炎陵县境内的酃峰海拔2115.2米。虽然高程数据已由省国土资源厅作为专项安排,有了准确数据,但因地名命名未确认,所以不能对外公布。 湘中大部分为断续红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阶地,海拔在500米以下。北部是湖南省地势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长沙市岳麓区最低点洋湖垸海拔21.6米,为省内最低点。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是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

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专科院校7所,高职院校66所。拥有三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A类两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B类一所(湖南大學),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南师范大学);三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拥有四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另有省部共建的中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

截至2018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9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2.0万人,本专科毕业生3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20.5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36.5万人,初中学校毕业生72.5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83.2万人。在园幼儿225.2万人,比上年下降1.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2.5%。各类民办学校13306所,在校学生296.1万人。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9.7亿元,资助高校学生55.6万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7亿元,资助中职学生37.8万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13.1亿元,资助中职学生108万人次。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9.7亿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4.6亿元。近年来,湖南省抓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遇,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思路举措,积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网络扶智育人,大力促进融合应用,营造智慧教育生态,全力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施,为探索符合中西部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了坚实一步。

优化总体设计,明确事业发展导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省政府建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等10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互联网+教育”各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为契机,深入调研掌握教育信息化开展情况,明确教育信息化2.0建设目标思路,即以“助力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均衡、探索教育未来”为目标,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地位向中心转变、重心向应用转变、目标向育人转变、模式向实用转变”,努力实现“补齐网络基础短板、重构农村网络联校、创新教育教学应用、推行网络育人课堂、搭建湘教云大平台”五大突破,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重构网络联校,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2018年建成并使用“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省级教育、扶贫、民政、残联多部门数据联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通教育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以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建设性价比高、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网络联校,采取“1+N”或“N+N”形式构建城镇地区主校与贫困地区分校一体化的网络联校群,破解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师资缺乏、资源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等问题。目前已建成网络联校群309个,覆盖1035所中小学、2000余名教师和7万余名学生。通过“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专递课堂”的“三个课堂”精准推送资源,建立中小学专递课堂,征集资源50余万条。建设职业院校名师空间课堂371门、专业教学资源2000条,访问量超百万人次。建设中职学校专递课堂,覆盖武陵山片区37所中职学校。促成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小学、湘潭市韶山学校等与北京市中小学实行跨省开放合作,开展远程互动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师资交流培训。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基础工程建设,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强化县域内整体推进。截至目前,“三通”比例分别达96.11%、85.41%、82.34%,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达14.81万间,43.58万名中小学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教研,375.8万中小学生开通了学习空间。

促进融合应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针对当前立德树人存在的薄弱环节,启动“湖南省网络联校大课堂”建设,引领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设思政德育、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家校共育等特色网络课堂,发挥网络育人作用。推动各地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全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以信息化思维改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广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湖南省微课大赛”“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网络说课竞赛”活动,3年来共有93.8万余人次参与,晒课数量达97.4万余节。推进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共建立工作室80个,成员4万人,各类教学资源30万条,上传视频8000余个,总访问量900余万次,带动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

创新发展机制,探索智慧教育生态。分批组织全省大中小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育、人工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等信息化创新试点,支持长沙市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深入开展信息化关键技术、师范应用等研究,面向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探索构建教育新生态的有效途径。建设“湘教云”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导航推送系统等46个系统的“单点登录”,实现与政务网、阳光服务的业务融合,完成全省教师和学生教育电子身份证号(EEID)注册,2018年全省教育政务服务事项网络可办率达85%。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充分运用市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华容县、南县、龙山县等30余个县(市、区)通过企业参与等形式,有效解决了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符合中西部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新机制。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湖南省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