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国际研究

2020-07-14魏非樊红岩宋雪莲沈聪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

魏非 樊红岩 宋雪莲 沈聪

[摘   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面临着需要同时破解均衡、优质与个性的复合难题。为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和优秀做法,研究以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主要政策和实践为主要分析对象,围绕着基本思路、实践行动和典型项目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各国行动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习模式创新探索、学习评价与成果监控等六方面,且近年来更加突出关注学习模式创新、学习评价改革与成果监控。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文章从标准持续更新、系统设计与推进项目、构建成效监管机制、加快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程、推动技术支持的评价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为实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教育公平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 基础教育公平; 国际研究; 行动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魏非(1979—),女,四川长宁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专业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fwei@dec.ecnu.edu.cn。

一、引   言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也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征程中,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重要而极具潜力的工具: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普及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优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并提高教育治理与管理的效率[1];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2]。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最能让民众有“获得感”的领域之一。步入新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平呈现了地域性、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地区差异显著、教育诉求多样化以及数字鸿沟扩大等新问题。纵观世界各国,在利用信息化应对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时,基于各国国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推进思路和解决策略,一些成效显著的行动对我国制定新时期的工作路线有借鉴意义,为此,本研究选择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从基本思路、实践行动、典型项目等方面进行国别性研究,旨在为我国应对复杂的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多维思考借鉴。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教育公平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它既是历史的、社会的概念,同时也是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此为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核心追求,明确了新时代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优质教育公平。面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挑战,以及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特点和破解诉求,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将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需求分为了消除薄弱需求、提供优质需求以及发展个性需求三个层次:消除薄弱需求是解决均衡问题,涉及对贫困区、薄弱校、困难生的精准扶助;提供优质需求是追求实质公平,主要通过教学模式、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设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此达到教育质量公平;发展个性需求是实现高位追求,通过关注教学过程、提升核心素养、适应个体差异促进每个人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三个层次的需求同时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思路,也是本项目进行国别性研究的主要框架。

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变革教学模式与结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公平议题,国际上已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提炼和概括:美国兰德公司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在针对幼儿教育技术应用的报告中认为,信息技术有助于缩小低收入家庭儿童在获取和使用资源方面的数字鸿沟,并且有利于确保全体儿童入学[3]。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实证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有助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在优质资源上实现教育公平;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教师的助手,减轻教师工作量,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从教师层面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術有助于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应用在学生的评估和学情分析中,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真正落实教育公平[4]。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国家作为分析对象。教育公平是美国公共教育的基本原则,信息化应用注重以人为本、城乡同步,强调体现高质量公平的个性、灵活追求,旨在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创建公平而卓越的教育供给系统;日本教育信息化战略中始终蕴含着《新基本教育法》提出的“所有国民必须平等地被赋予接受已经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育的机会”理念,强调保障边远地区、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全体成员的公平;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面对经济条件、种姓制度、地区差异、性别、语言等社会复杂问题时,一直将信息化作为应对教育公平挑战的重要手段。三个国家中,美国与日本均为世界公认的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同时兼顾良好的国度,已经破解的难题、采用的举措以及行动趋向可给我国进行长期规划与全面布局带来启发;印度在面对多元复杂情境时的应对可为我国处理起点低、差异大等挑战问题时提供借鉴。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文献内容包括了教育信息化相关和教育公平相关的政策、制度和实践,尤其是具有引领性、成效明显的行动。从范围上来看,以国家层面的政策与举措为主,同时也将一些区域层面较为典型的案例纳入分析范畴。文献研究同时关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旨在对不同国家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政策与实施路径对比,发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最佳实践,纵向维度强调梳理各国随着国情变化的实施思路与干预策略,知晓典型行动实施项目的演进发展规律。

三、美、日、印三国利用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行动实践

围绕着消除薄弱需求、提供优质需求以及发展个性需求的教育公平追求,本研究在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分析之后将促进教育公平的信息化行动划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习模式创新探索、学习评价与成果监控等六个方面。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学区、学校以及众多营利和非营利机构都不遗余力在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不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国家层面启动了多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关注为农村学校及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专项举措,例如折扣项目(E-rate)为高度贫困和农村学校和图书馆提供了20%~90%的互联网接入折扣[5];连接教育项目(Connect ED)提出了让所有教师和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移动设备、能够在教室内外随时获得数字化资源的目标;《面向未来学校:为学习建设基础技术设施》报告针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不平等问题,为农村学校获得互联网和设备的折扣资源提供了全面指南[6]。

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专项计划、经费投入,日本不断提高学校计算机硬件配置和互联网接入要求,旨在消除地区差异。1981年文部省开始划拨“学校教育设备整备费等补助金”,1985年又投入20亿日元用于购买信息化设备,2006年“IT 新改革战略”率先提出要在2010年前实现计算机生机比3.6:1的目标,2013年内阁决议的《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2020年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1[7]。针对由于各都道府县资金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地区差异问题,政府出台《教育信息化手册》和《教育ICT教材整备指针》,推动学校ICT标准化建设[8];为偏远地区导入多媒体信息通信设备、加強互联网连接等。

印度政府早在1972年就发布了教育技术计划(ET Scheme),为中小学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改善技术设施。1998年,《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提出以银行低利率贷款,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学校购买计算机。[9]“ICT@schools计划”在2010年启动与州政府和联邦领土管理局合作,为学校提供计算机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接入。2012年,印度政府发布《学校教育中ICT的国家政策》提出,要使所有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公平、开放和自由地获取和使用最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和资源[10]。印度《“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采用节能、经济的ICT解决方案,增加每个学校的网络接入数量,使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经常使用ICT设施[11]。

(二)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

1965年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是较早关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法案,特别强调要为农村、偏远和服务不足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资源和数字学习体验。NETP2010将资源建设视为美国教育的基础设施,为每位学生、教师、各级教育系统提供可随时访问的资源[12]。在国家法令和政府计划推动下,各州纷纷设立专门办公室通过数字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生的公平权益,例如“课程选择项目(Course Access)”为公立学校学生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在《共同核心国家标准》实施背景之下,各州都启动了针对K12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工作,2018年的报告显示31个州共享了资源,其中14个州基于OER开展了创新性实践[13]。此外,美国政府充分运用通用设计原则,制定和应用了《美国无障碍教材标准》,满足所有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访问和获取,保障学生的教育平等权[14]。

日本在2001年建立了国家教育资源信息中心,面向6~18岁学生以及终身学习者,组织已有学习资源形成在线版本并自主开发原创性学习材料。2010年起,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15]。同年,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协同实施了“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强调通过云平台实现学校间教学资源共享[16],实现电子教学资源覆盖所有学段、公共教育场所,使未来学校不局限于学校本身。在2016年总务省发布的工作计划中,“基于云平台随时随地利用成本较低的各种数字教材”就是主要内容之一[17]。

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启动开放资源建设应用工作,陆续建立了各级资源库,如国家开放教育资源库、国家开放教育学院、卡纳塔克邦开放教育资源等,以满足教师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18]。2004年启动的“ICT@Schools计划”的核心是电子内容的开发及其持续使用,由人力资源开发部向中央教育技术学院等国家级和州层面的组织提供电子内容开发的资金支持[18]。在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中ICT的国家政策》从数字内容和资源、内容开发、分享与传播数字内容以及学校图书馆等方面提出了教育资源开发格式、标准、应用领域等要求[19]。在数字印度倡议下,政府2015年启动了e-basta项目,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的、免费或廉价的电子资源或电子书下载。

(三)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政府鼓励开设在线课程和学历教育项目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FutureLearn、BloomBoard、Learns EDUGE等都是较为知名的提供机构,目前多个州正在应用微认证支持教师专业发展。[20]《NETP2010》提出“连接教学(Connected Teaching)”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借助技术形成团队取代单个实践者,并可提供全天候获取的内容、资源、系统、数据和分析工具[14]。在培训内容中,技术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999年教育部“培养明天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计划要求国会拨款1.5亿美元、到2004年培训新教师100万[21]。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自1993年起发布更新了五个版本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K12国际在线学习协会(iNACOL)2013年发布了《教师混合学习能力标准》,近年来美国教育部规划、评估和政策发展办公室对教师的数据素养作出了明确界定和要求,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等均将数据素养纳入教师标准认证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鼓励大学、公司以及私立函授学校等通过广播、互联网等方式向在职教师提供学历教育和培训。国立放送大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实施以网络为媒介的继续教育计划[22]。1999年正式启动了“L-net(教育信息卫星通信网络)”,全国各地的教育中心可以接收国立教育会馆等发送的各种教育相关职员研修项目[23]。都道府县为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准备了形式多样的研修项目,如以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形式[24]。“e-Japan 战略”提出要力争实现所有教师都能使用电脑指导的目标,2010年公布的《教育信息化远景》强调要有效应用ICT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开展细致指导等技术应用要求,并提出通过电子学习为教师培训者提供专业化发展培训等。

面对缺乏高质量教师的严峻挑战,印度于1992年修订的《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利用教育技术传播信息、培训和再培训教师。设立全国教师信息化教育奖,激发中小学教师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25];使命模式项目(简称NMP)将校长、教师、学校职工的ICT能力发展和应用电子资源作为核心任务;《学校教育中ICT的国家政策》提出建立教师、资源建设者以及学校的专业网络,促进和支持教师进行资源共享、进修学习。此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成效明显,例如“云端项目(Meghshala)”就是面向农村与贫困地区、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带动教师能力培养的典型案例。

(四)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

自保罗·泽考斯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得到了美国社会的高度关注。NETP1996提出所有教室配备现代多媒体计算机、连接信息高速公路以确保所有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能力。1998年出台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同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了《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并在2007年和2016年作了更新,三个版本分别关注于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进行学习以及应用技术变革学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FS)开展的iDREAMS项目、奥巴马政府的“编程一小时”以及美国计算机科学协会等多个专业协会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计算机科学框架》等都有力推动了青少年计算机教育和编程教育的发展。[26]

日本1985年在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答申中强调,有必要培养人们自主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8]。1991年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阐明了信息运用能力的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远景》中提出青少年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提出要为培养学生信息化生存力提供条件和环境。针对学生编程能力培养,《第三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特别提出要大力推进小、初阶段的编程知识学习,总务省出台“针对青年层编程教育的普及推进事业”,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ICT 操作能力和编程性思考能力,丰富编程教育。

《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中提及要为各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ICT@school计划》以开发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支持各州/联盟地区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催化剂弥合因社会经济和地理障碍带来的学生数字鸿沟[10],2010年修订后强调帮助学生获得数字世界所需的技能,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和有酬职业,并计划以智慧学校为载体强调计算机应用、数字能力和价值观[27]。E-basta计划中除了向农村地区的学习者提供数字学习内容外,也同时在帮助学生熟悉技术使用[28]。此外,Unnati项目、墙洞电脑等社会团队参与的项目也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五)学习模式的创新探索

秉承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增加更多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发展理念,自上世纪末开始美国就启动了面向K12的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探索,包括虚拟学校和课程选择项目。在NETP2010提出“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基础上, NETP2016进一步强调构建学习生态系统,应用在线学习连接课堂内外,整合多方资源促进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29]。2017年《成功指南:农村学校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力争在农村地区实施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30]。教育和学习模式创新意识也广泛根植于美国企业和大众,例如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和可汗学院创造的翻转课堂模式,以及ALTSchool基于iPAD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学管理创新实践等。

早在上个世纪末日本指出,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连接偏僻地区学校和城市学校,利用信息通信设备积极开展双向授課和其他活动的研究与试验[31]。2010年起“未来学校推进计划”探索泛在教育生态下的学生数字化学习方式[32]。2014年,总务省领导实施了“先导性教育系统实证事业”,以构筑“教育学习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教学素材,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2019年6月,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推进支持新时代学习的先进技术计划”,提出以远程教育为首的先进技术和教育大数据分析为着力点,追求实现“每个人都可以完全公平地获得最适合其个体学习”的愿景,《关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法案》以法律形式固化了该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推动学校应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根据个别学生能力、特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学习[33]。

印度虽然在消除薄弱和提供优质中面对着较大的压力,但个性化探索已经成了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例如鼓励并推广开展在线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在线学习服务的业务,重点为K12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和大学入学考试准备[34]。

(六)学习评价及成果监控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体系(NAEP)在21世纪初已经利用技术设计和开发了面向复杂任务和问题情境的评估[35],目前正在探索利用技术设计真实、复杂的任务来评价学生能力的方法[36]。NETP2010中提出各级教育系统将利用技术设计和开发评估以测评更为复杂的能力,NETP2016和NETP2017提出技术可以变革评估,采用持续改进的评估、整合学习与评价系统、有效而恰当地使用数据、可视化学习监控板等方式,实现复杂能力的评估、提供实时反馈、提高评估访问性等[5,29]。为推动教育数据的应用,联邦政府实施了“州纵向追踪数据系统(SLDS)”建设项目,通过广泛采集并汇总各类数据等方式建设数据库,以确保教师及时获得需要的教育数据,作出适宜的教学决策[37]。

日本“推进支持新时代学习的先进技术计划”要求利用电子传感器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运用AI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减轻教师负担;运用综合校务管理系统,完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管理等要求,同时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教育大数据,要设定可以收集、互相交换、存储积累、分析的数据样本标准,实现教育数据标准化,并进一步利用教育大数据制作每一位学生的电子学档[38]。

印度《“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基于日常和可靠的数据建立电子监控系统,结合唯一身份识别、生物识别等设施来跟踪学生入学、出勤和辍学情况,教师出勤率等;鼓励在教育机构和系统层面,建立包括教育门户、提供ICT整合的考试和电子政务系统(Planning Commission,2013)[11]。

四、研究发现

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应用策略的持续发展,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优势和潜力得到了全世界的共识,梳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历史实践与近期发展趋向,更加确信重视信息化应用是一条符合教育公平内涵与追求的实践路径。尽管三个国家经济基础、文化环境、教育体系截然不同,但由于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中作用机理相对明确,围绕着消除薄弱需求、提供优质需求以及发展个性需求三方面,可见一些通用、典型而富有成效的举措,包括:

(一)通过更新提高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引领建设和发展

通过不断更新计算机生机比、互联网接入速度、资源建设标准等要求推动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置建设,继而保障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和优质的权益是各个国家教育公平工作的基本战略,并不断根据技术发展要求更新。同时,各国还注重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等专业标准的更新迭代提升专业发展要求,持续推动教育系统中关键要素的发展。

(二)整合多方资源共同破解教育公平难题

教育公平是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各国对此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解决策略从早期的硬件、资源等单维的并行模式而转向了综合用力,包括硬件配置、数字教育内容、教师职业培训、评估监管、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还注重与其他基础教育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例如印度将“ICT@Schools专项”与教育旗舰计划“普及初等教育”(SSA)和“普及中等教育(RMSA)”进行了整合。

(三)将政策、计划的绩效产出作为项目设计完善与实施执行的助推力

各国从关注投入开始转向政策与计划的实际成效,重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估获得其产生绩效的证据,包括这些政策或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发挥了作用,相关角色所做的努力是否合格与足够。部分项目还强调试点实证,确认构建的ICT环境和制度对促进教学、学习、发展、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有成效之后再向全国推广。与此同时,在评估中有意识地纳入家长、学校等用户角色参与,或者邀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系统评估,强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重视数字鸿沟风险并采取有力解决举措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弱势群体学生信息化素养严重落后,不仅可能使学生丧失使用优质资源的机会,同时也将不利于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向现代劳动力市场转移。为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早已提上各国实践日程。美国、日本、印度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同时,将学生信息素养工作纳入了工作范畴,同时持续推动厘清学生信息素养内涵、更新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五)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和发展评价体系

进入21世纪,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将关注点从教育环境、资源供给转移到学习过程、教育结果以及结果使用上来。评价是保障教育结果以及确保教育结果使用平等的重要环节,近十年信息技术在评价模式与技术中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重点关注,包括整合学习系统和评价系统、利用技术设计和开发复杂能力的测评任务和真实环境、对学习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控、采集多方数据实现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等等,通过改革和创新保持评价方式与学习活动本质、人才能力培养诉求等相匹配。

五、对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行动实践建议

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追求不仅是促进平等、缩小差距,更是一种优质教育公平,我国应将质量作为教育公平成果的保障条件,从决定和影响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入手,注重信息技术在丰富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与评价环境以及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的潜力与优势,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学习成就方面所获的平等权益。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对我国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行动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持续更新与发展信息化环境及相关标准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再加之地区差异大,国家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研究与更新能够不断提高环境、教师、学业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优化相关投入,缩小学生学业鸿沟,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而,应该主动、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持续更新信息化环境配置标准以及师生信息化素养标准,进而奠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实力。

(二)坚持系统化的项目设计与推进理念

在教育公平面临着地域不平衡、群众诉求越发多样等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必须要树立系统观,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计划、指令与工程等从单维用力方式转向系统统整模式,包括影响教育质量和公平的直接要素——环境、资源、内容、过程、教师以及间接要素——评价、领导力、结果使用、问责制度等,同时需要与其他制约和影响教育公平的社会要素如社会制度和环境等进行关联思考。

(三)构建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成效监管机制

我国自上个世纪末推出了若干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信息化举措,例如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等问题,然而设备应用不高、缺乏运转资金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难以匹配等问题让这些投入巨大的工程效果受到影响。为保障国家举措的有效落实,亟须构建反映教育公平改进成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前期的试點论证、中期的过程监测以及后期的成效评估,同时重视基于大数据和证据进行问题诊断与绩效监控,确保预期目标有序达成。

(四)多方举措加快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进程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还有较大距离,这一问题无疑可能会成为潜伏在教育公平实现愿景下的风险点。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任务,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研制并更新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实践指南,同时各地都应通过信息化环境构建、教师素养培养、专项课程开设等方式加快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进程。

(五)推动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价改革与创新

与未来人才相适应的学习评价改革是一项创新工程,技术发展使得评价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等都有了变革的可能,因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发挥信息技术支持评价理念转变、评价模式创新、评价内容丰富以及评价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变革潜力,实施真实情境的评价、面向复杂能力的评价、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测评等,进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六、结   语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纵向深入呈现多样而复合的特点,均衡、优质以及个性都赋予了教育公平新内涵,多样特点与新内涵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教育公平面临的复合挑战。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运作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在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促进教育公平中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通过对三国的全面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尽管国情不同、举措不同,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了各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历史路径选择。虽然三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存在差异,然而他们的历史经验与当下选择,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教育公平所面临的多重问题以及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举措无疑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国际研究既是学习借鉴,也能触动反思,我们应当在分析与对比基础上,基于本土实情,进而不断制定和完善破解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难题的规划与行动。

[参考文献]

[1] UNESCO.ICT in education[EB/OL]. [2019-01-26].https://en.unesco.org/themes/ict-education.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19-03-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DAUGHERTY L, DOFSSANI R, JOHNSON E E, OGUZ M. U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J]. Rand corporation, 2014, 142(11):3147-3161.

[4] JACOB B, BERGER D, HART C, LOEB S. Can technology help promot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J].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journ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016, 2(5):242-271.

[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uilding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for learning[EB/OL].(2017-06-31)[2019-04-23]. https://tech.ed.gov/files/2017/07/2017-Infrastructure-Guide.pdf.

[6]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uture ready schools: building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for learning[EB/OL].(2014-11-31) [2019-04-23]. https://tech.ed.gov/wp-content/uploads/2014/11/ Future-Ready-Schools-Building-Technology-Infrastructure-for-Learning-.pdf.

[7] 張海,李哲,前迫孝宪,刘新丽.日本教育技术研究的沿革、现状与未来——访日本教育工学会会长铃木克明教授[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2):5-11.

[8] 张玮,李哲,奥林泰一郎,贾若.日本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3):5-12.

[9] 刘彦尊,于杨,董玉琦.印度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7(1):32-36.

[10] 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 Literacy,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EB/OL]. (2016-03-11) [2019-08-21].https://mhrd.gov.in/ict_overview.

[11] Planning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India. Twelfth five year plan[M]. New Delhi: SAGE,2013.

[12] 郭绍青,张进良,贺相春.美国K-12开放教育资源:政策、项目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16,37(7):122-128.

[13] TEPE L, MOONEY T. Navigating the new curriculum landscape —how states are using and sharing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EB/OL].(2018-05-31)[2019-06-10]. https://ccsso.org/resource-library/navigating-new-curriculum-landscape.

[14]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EB/OL]. (2010-11-31)[2019-03-12]. https://www.ed.gov/sites/default/files/netp2010.pdf.

[15] 张鹤.日本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9):46-50,58.

[16] 日本文部科学省.未来学校的ICT环境标准[EB/OL].(2010-07-16) [2019-04-10].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zyouhou/kounai/konna.html.

[17] 日本总务省.总务省教育信息化政策[EB/OL]. (2016-03-25)[2019-04-10]. 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6/04/08/1369541_14_1.pdf.

[18] Central Square Foundation.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K-12 education in India [EB/OL]. (2013-08-13)[2019-06-03]. https://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upload_document/20130808_CSFConceptPaper_OER_MHRDConference_v0.7.pdf .

[19]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policy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school education[EB/OL].(2012-03-23)[2019-04-12]. https://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upload_document/revised_policy%20document%20ofICT.pdf.

[20] 魏非,閆寒冰,祝智庭.基于微认证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92-98.

[21] 钱松岭,解月光,孙艳.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6(9):84-88.

[22] 刘双喜.日本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发展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9):111-113.

[23] 日本文部科学省.1999年日本文教政策——初等中等教育信息化相关对策[EB/OL].[2019-06-10].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d199901/hpad199901_2_248.html.

[24] 陈君.日本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教育改革战略与路径述评——以北海道地区为例[J].教学研究,2018,41(1):42-48.

[25] 李琪琪,王建梁.印度全国教师信息化教育奖的设立、评审及其影响[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7):58-65.

[26] 孙丹,李艳.国内外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启示——兼论智能时代我国编程教育的实施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47-60.

[27]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of India. Revised schem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ICT in schools) during the XI Plan[EB/OL].(2011-02-15)[2019-08-21]. https://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upload_document/Revised%20Guidelines%20of%20ICT%20Scheme.pdf.

[28] RALHAN B D. Five problems wit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which are blocking India's educational growth[EB/OL].(2017-09-05)[2019-05-14].https://www.indiatoday.in/education-today/featurephilia/story/india-rural-education-problems-958214-2017-01-31.

[29]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EB/OL].(2016-01-31)[2019-06-16]. https://tech.ed.gov/files/2015/12/NETP16.pdf.

[30] 庄科君,张文兰,刘盼盼,闫怡.美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与策略管窥及启示——基于对《成功指南:农村学校个性化学习实施策略》的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102-108.

[31] 李文英.战后日本振兴偏僻地区教育的措施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12):74-79.

[32] 贾同,顾小清.教育信息化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美、英、澳、日、新五国的国际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7):121-128.

[33] 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法案[EB/OL].(2019-06-28)[2019-08-20].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zyouhou/detail/1418578.htm.

[34] 张渝江.混合学习渐行渐近——国外K12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24-26.

[3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oward a new golden age in American education: how the internet, the law, and today's students are revolutionizing expectations[EB/OL].(2005-01-31)[2019-05-16].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84046.pdf.

[36] 程佳铭,金莺莲.美国教育信息化概览[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7):12-18.

[37] 王正青,张力文.大数据时代美国发展教师数据素养的基础与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 2018,40(2):68-75.

[38] 日本文部科學省.推进支持新时代学习的先进技术计划[EB/OL].(2019-06-25)[2019-08-19]. http://www.mext.go.jp/a_menu/other/1411332.htm.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qu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the need to simultaneously crack the complex problem of balance, quality and individuality. In order to learn from the mature experiences and excellent pract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research takes the mai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Ind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conducts literature research around the basic ideas, practical actions and typical projects. It is found that the ac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mainly include: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esources, support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innov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outcome monitoring. In recent year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novation of learning mode, the reform of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outcome monitoring.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such as continuous updating of standards, system design and promotion of projects,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ness supervision mechanism, acceleration of trai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promotion of evalu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chnical suppor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on equity in the new era-making every child enjoy fair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Equity in Bas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posals for Action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聚焦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2016信息化视听行业“Best of the Year”年度榜单
2015年信息化视听行业年度榜(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