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间初中语文文言文在线教学探索

2020-07-14卢亚娜张祎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在线教学文言文教学

卢亚娜 张祎

[摘   要] 疫情防控期间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独特意蕴,如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合理设计并开展语文在线教学,确保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是防疫期间语文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必须要直面的问题。通过对语文教学需求的研究,以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为例,从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对在线教学进行了设计,并且采用资源导引、情境导入、混合阅读、问题引领、互动译读、梳理结构、拓展延伸和多维评价等措施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在线教学; 文言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卢亚娜(1978—),女,甘肃陇西人。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研究。E-mail:80085803@qq.com。

一、引   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延期开学,面授教学被按下了暂停键。教育部发起了“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线教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打赢“教育防疫站”的必然选择。语文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得语文者得天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疫情防控期间语文在线教学具有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如何结合语文学习内容设计在线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强化学习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准确地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对于习惯于面授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次在线教学能力提升的绝佳机遇,更是一次在线教学能力检验。本文以疫情防控期间笔者执教的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为例,探索文言文在线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同行开展语文在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以便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初中语文在线教学意蕴分析

一方面,“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在线教学具有独特含义。为了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安全,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办公厅在2020年2月12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在通知中明确强调要统筹课程学习与战“疫”专题教育;统筹线上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统筹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平台,统筹发挥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作用等[1]。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在线教学。首先,本次在线教学处于生校分离、师校分离、师生分离、生生分离的极度分离状态[2],这给在线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应该根据特殊情境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把课堂搬到家庭。其次,本次在线教学是全流程网络教学,所有教学环节都需在网络上完成,在线教学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互动是在线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要强化学习互动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三,在线学习和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家校共育是本次在线教学的特点,课程学习与疫情专题教育相结合是本次在线教学的内容特征。

另一方面,指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是语文在线教学的重要方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部分。语文教学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与“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语文课程教学的很多要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语文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按照教科书传递知识,而是基于课程内容不断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应该综合革新课程观,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研究教材、超越教材。語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基本学科能力训练,更要引导学生以语文课程学习为出发点,广泛思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人文、环境、艺术等社会问题,善用在线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协作探究,将课程学习巧妙地与素养教育结合起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既是战疫情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展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1]。在线教学是特殊时期的一项举措,挑战不小,但也是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一个新契机。语文教师应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调整学习目标,革新教学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全面设计课程学习方案,是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重要方向。

三、《核舟记》在线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等[4],在线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设计、组织方式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评价设计[5]。在线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核舟记》在线教学进行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核舟记》的学习者为我校校本部和东城分校八年级学生,大约700名,70%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区,一少部分学生居住城乡接合部,99%的学生都能保证拥有至少一种网络学习终端(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在线学习经验。语文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学生对语文都比较重视,但是对文言文学习存在“没感觉”或“惧怕”心理,尤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学习目标设计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6],文言文教学有语言学习与传承文化两个目标,“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内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传承文化”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基础,其重点在于通过语言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发展等方面,因此,需要弱化以知识为本的固化思维模式,强化“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价值转型,重新设计《核舟记》的学习目标。

笔者事先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三个问题,利用钉钉群智能填表功能分步向学生发布问题,并按步骤公布学生答案,并且从中总结文意。三道题分别是: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制作者的名字是(  );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 )和(  )、( )这几个人一起在( )游玩。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解答,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智能填表功能具有操作简便、答案随时获取、答案统计等功能,笔者实时公布学生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这种问题导引、互动答题一下子让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通过问题互动,笔者引导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结构脉络,特别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流露的情感态度,并将文章的整体内容总结成文字发送到群里,使学生感知到本文介绍了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

(五)互动译读促进深度理解

在第二節课开始之前,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邀请优秀校友申小萱以视频连线的形式跟学弟学妹们见面,分享了她创作歌曲的意图,以及她对背诵经典的感悟。申小萱同学将背诵经典的作用归纳为“输入”与“输出”两方面,她认为“输出”就是“共情”,比如在疫情期间日本救援物资上写着的优美的古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她认为这些诗句比简单的口号“更有张力,更有温度,更让人感动”。她的这些话不仅勉励学弟学妹们要重视背课文,好好背课文,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了时事,隔空实现了“共情”!这一环节正是发挥了在线教学优势,将校外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给学生,对学生学好语文课程具有非常大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第二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深度理解文章,通过体验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含义,即让每一位同学按照文中描写,在自己预习时折叠好的纸船上画上相应的人和物,作画时间为10~15分钟,同学们可将自己画好的作品拍照发到班级群,教师和同学来一起评价哪位同学画得更符合课文描写的情况。任务发去之后,学生异常兴奋,但是要画好“核舟”上的人与物,必须读懂文中相关语句。于是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核舟有多大,用什么材料雕刻而成?需要画几个人?船上一共雕刻了多少样东西……很多问题在群里纷纷地冒出来,笔者在群里一一回答,如核舟有多大这个问题,笔者在群里告诉同学答案在文章第二段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并根据元代、明代计量标准,换算核舟的大小差不多跟同学们的食指的一个指关节大小相当。十分钟之后,一幅幅风格不同的美术作品在钉钉群中陆续发布,有些是在立体船上画出的人物,有些是在纸上画出了船及上面的人物,同学们画的人物各不相同,其趣盎然。体验法、译读法让第二节课的学习氛围达到高潮,以自己画的核舟为参考,鼓励学生“细读”“深读”课文,体会领悟文言词句的韵味和目的,体验课文里写到的核舟的精巧。

(六)梳理结构体会写作手法

文言文学习中的“读”和“写”是分不开的,以“读”促“写”是增强文言文学习绩效的必然选择[10]。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维度来看,《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典范之作,其以精炼的文字和典雅、简洁的语言传播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凸显了古典文学的巨大魅力,其写作方法和技巧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因此很有必要钻研其中的写作技巧、品味文本,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是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学习目标。

首先是对文体的分析,笔者在群直播互动面板发布问题:本文的题目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本古文中的“记”体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等“记”的是“桃花源”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文;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显然是说明文。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气氛、人物等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其次是对文章写作结构和写作顺序的梳理,笔者通过向学生直观展示《核舟记》文章中的文字描写,归纳出其写作结构为“总—分—总”结构。教师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作者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这个顺序行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空间和逻辑两个维度来体会作者对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的说明顺序,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写作的布局严谨、 行文简洁、语言通俗形象、气韵生动。

(七)拓展延伸促进感悟艺术

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展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核舟记》蕴含着微雕大师王叔远精巧的艺术匠心和精湛雕刻技术。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同学们体会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其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核雕工艺的极致繁杂,且费时耗力,艺术家手中的核舟作品,内容层层递进,组织有条不紊,再现历史和传奇,弘扬文化与传统。其实,精巧的工艺品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如刺绣、剪纸、泥人、根雕等等,笔者边展示工艺品的图片边讲授:“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我们应该为核舟的奇巧惊叹不已,更应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不已!

(八)多维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评价是在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中,笔者采用了互动问答、作品展示、接龙阅读等评价方式。根据《核舟记》教学目标,课后笔者通过钉钉的家校本功能发布了不同维度的三道作业题:第一道题是字词题,要求学生解释以下词组:尝贻余核舟一、箬蓬覆之、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第二道题目是诵读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一天之内熟读全文,争取背诵,并将诵读语音提交至钉钉群中;第三道题是写作题,要求学生向家人介绍一件自己认为精美的工艺品,写出它的精美之处,字数不限。

五、《核舟记》在线教学反思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是同年级联合授课的方式,语文第三单元上了三周时间,由三位教师轮流,笔者只承担了第三周的教学任务,这给笔者预留了宽裕的备课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教学设计数易其稿,从互联网上收集优质学习资源,联系校友选歌曲、录视频等,这样扎实的备课,在平时的线下教学中是不可能做到的。面向全校八年级学生两课时的在线教学实践,其中过程是艰辛的,结果却是令人喜悦的,结合教研组全体老师在线听课反馈及学生们的学习反馈,特作如下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次在线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居家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自主学习的基本价值诉求。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内生要素,促进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从工具层面向方法层面和教育理念层面转变,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在线教学的价值追求。

(二)以过程为抓手,优化语文在线教学科学决策

本次在线教学学生人数多,加之时空分离导致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畅,教师看不到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学生之间也不可能合作交流,学生很容易走神,游离于课堂之外。合理设计在线课堂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发挥钉钉的群助手和群投票等管理功能,强化在线教学节奏感,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通过学生学习反馈来强化对在线课堂的管理,深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把控课堂教学节奏,读懂学生学习规律、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数据参考。

(三)以互动为核心,构建双向联动的语文教学机制

互动是在线教学的灵魂,互动活动的设计成为制约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虚拟学习空间中,情感互动、眼神交流、教学互动等人人之间的真实互动缺失,强化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线的全员参与,须构建人—机—人双向联动的教学机制。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如在阅读、译读和理解课文文意等环节,笔者通过问题引导、互动问答等互动活动贯穿在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学习活动学习课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四)以榜样为力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在课前向全体学生推送优秀校友的歌曲《全文背诵》,在第二节课开始邀请申小萱学姐跟学生视频对话,用优美的歌词唤醒学生对文言文、古诗词的热爱,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学习语文的热情,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本单元正好是文言文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都需要背诵,同学们在听了学姐的鼓励后背课文就更加有劲了,在课后纷纷询问学习语文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打破了时空限制,联系了疫情,拓展了语文课的外延,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五)以能力为导向,实施学生语文素养的精准测评

本次语文在线教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由知识学习向能力发展的转变,在本次在线教学设计环节,按照语文核心素养的框架调整课程学习目标,在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后的结果性评价中均力求判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发展是否到位,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钉钉群的评价功能,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否到位。

在线教学经历不仅让我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而且收获不少,提升了信息技术能力,转变了教学观念,特别是增强了对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积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充沛丰盈的网络资源,努力驾驭跨越时空的教学方式。只要我们坚持在教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变,在变中创新与提升,就一定能与时俱进,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2020-02-12)[2020-04-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2/t20200212_420435.html.

[2] 李芒.疫情下应该如何教学[EB/OL].(2020-02-18)[2020-04-15]. https://new.qq.com/omn/20200218/20200218A0CJBH00.html.

[3] 郑昀,徐林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43-49.

[4] 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7:162.

[5] 郭绍青.如何用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来保障学习质量[EB/OL].(2020-04-07)[2020-04-10].https://mp.weixin.qq.com/s/CgOsTx 1uN72 JrvfNiYXfUw.

[6] 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7] 乔爱玲,王楠.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相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5):41-47.

[8] 张文兰,俞显,刘斌.引领式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成效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0):42-48.

[9] 张兵.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基于课程结构要素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4):114-118.

[10] 吴华亮.《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J].学语文,2020(1):23-25.

[Abstract] During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iod,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has unique implications. How to properly design and carry out Chinese online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Chinese learning is a problem that Chinese teachers must face directly when carrying out online teaching during epidemic prevention period.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needs, taking the second volume of Eighth grade "The Nuclear Boat "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igns online teaching in terms of learner analysis, learning objective design,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learning resource design, learning process desig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design. Moreover, the teaching practice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such measures as resource guidance, situational introduction, mixed reading, problem guidance,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and reading, structure analysis, extens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which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Finally,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s reflected.

[Keywords] Online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在线教学文言文教学
在线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基于Web试题库系统的设计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互联网+教育微网站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