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树十年:生态重建引领跨越式发展

2020-07-14张凌云

新西部 2020年6期
关键词:玉树生态

张凌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震,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28.5亿元。灾难发生后,《新西部》杂志除了发表《玉树地震三十天》等单篇报道,还于当年12月推出专题报道《玉树的冬天》,全面展示了玉树地震半年后恢复重建的情况。

玉树灾后重建十年之际,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旅游商贸城市早已展现在世人面前。玉树城乡面貌超前发展三十年,经济总量比震前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倍。更加喜人的是,生活方式的全新改变和对生态优势的自信,使玉树人获得了一种超越物质意义的“重建”。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玉树市(2013年玉树撤县设市)当代山山顶观景台,眺望家乡的风景,是玉树人介绍玉树的标准动作。这里可以看到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的全貌:四纵十六横的街道、沿山势向河谷两侧次第铺开的藏式民居……玉树人越来越熟悉这城市的节奏和生活。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不只是简单恢复玉树的重建制度。2010年6月9日,国务院发布《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准科学规划。

玉树地处高寒地区,每年有效建设期不足五个月。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重建,玉树完成了447.54亿元投资,1248个重建项目。建成入住16170户牧民住房和22439户城市民居住房。292个农牧民集中居住建设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得到根本性改善。94个教育、63个卫生、65个文化体育项目全部建成。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这座年轻的新城市,是40万玉树人着力破解的难题。

大城市来了

震后三年,玉树多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跃居藏区前列。民生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达129公顷,规模是震前的3.4倍,其中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较震前分别提高了31.5%和77.3%,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至222公顷。

有人曾问十年前的玉树什么样?得到这样的回答:你只要记住她今天的模样就好。震前的玉树,称得上路的只有胜利路、民主路两条,连双黄线都没有。以前玉树的夜晚很长,饱受电力不足的困扰,现在背街小巷都有了路灯。

离省会西宁有820公里远的玉树,震前主要依靠当地小水电和光伏电站供电,供电受季节因素影响大,无法保证正常供电。因为电压低,居民家里有电的时候灯泡也不够明亮,家用电器容易损坏,大多成了摆设。居民靠点蜡烛、酥油灯过日子,商业用户和一些办公场所要配小型发电机。

2013年6月6日,玉树330千伏联网工程顺利投运,结束了玉树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实现了玉树州4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大电网覆盖,1.3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放心电。工程投运七年来,已累计向玉树送电8.2亿千瓦时,外送玉树夏季富余电量1.3亿千瓦时,为玉树夏季丰水期富余电量外送提供了稳定的“绿色通道”,优化了青海能源资源配置。

玉树是藏文音译,含义为“遗址”,传说是格萨尔王建立岭国的地方。因海拔高,植物少,人们更常说的是,在玉树,树比玉更珍贵。和地震前相比,地震后玉树市平均每年投入8000万元用来植树造林。结古镇造林绿化达到了378.57公顷,栽植各类苗木235万株。

如果房屋、街道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民生领域的医疗、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则是它的里子。灾后十年,玉树州每年统筹75%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有效解决了牧区群众生产、上学、交通、就医、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玉树重建共建成63个卫生医疗机构,现在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6所,较震前新增16家,新增专科9个,拥有床位293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45张增长至7.15张。285个村绝大多数已经建起标准化卫生室。

过去玉树没有规范的诊疗常规,孕产妇很少有人知道在产前需要做孕检。经过几批专家的援建,现在很多孕妇都自觉地来医院做产检。全州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等不断下降,住院分娩率由2010年的70.89%提高到目前的99%。分级诊疗、总额付费、一站式结算、先住院后结算等改革服务模式在玉树州全面推广,全州住院报销比达85%以上,域内就诊率达92%以上。玉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州。

随着智慧医疗等项目的建成,玉树州实现了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互联互通。利用北京专家等技术骨干力量,玉树州医院先后成立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等14个新学科,成为全州首个三级综合医院。

在玉树有一种被称为“组团式”的求学方式。玉树市周边的杂多、囊谦县的家长们为了优质教育资源,带着孩子在玉树市合租房子,大家排 “值班表”来组团陪读。随着玉树州的高考频传捷报,玉树州教育通过提升自身办学条件和异地办班的“两条腿”走路方式获得认可。

目前玉树州幼儿园共有124所,在园幼儿1995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8.1%。自2014年起,累计投入10.3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建设项目222个,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玉树州共有完全中學2所,高级中学6所,职业学校2所。高中在校生已达到了10234人。

自2015年开始,玉树州开始实施异地办学“千人计划”,截至目前,玉树州通过异地办班送出学生6174人,其中95%以上来自于农牧民家庭。为了减轻异地求学家庭的负担,玉树州对学生们有专项补贴,人均年支出费用约两万元,已累计补助资金1.5784亿元。

灾后重建的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文体公共设施,现在都是玉树的地标建筑。震前玉树只有一个广场,现在有九个,重建的格萨尔广场,还增建了音乐喷泉。玉树全州已建成艺术事业机构5个,图书馆6个,群众文化机构7个,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这些公共设施成为玉树打造藏乡民族文化的平台,并以“三江之源、圣洁玉树”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年旅游人数由9.7万人增长到147万人。

十年来,玉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010元增加到35167元;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19元增长到913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

据悉,玉树市已打造出餐饮、服务、五金、文化等11条商业街。一座富有凝聚力、鲜明民族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商贸城,随着城市管理更精细、更规范,服务理念增强,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生活习惯的变化

十年前的玉树市扎西科赛马场,是震后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一片密密麻麻的帐篷扎在这里。2016年7月25日,玉树传统赛马节暨首届雪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和三江源水文化节在扎西科赛马场盛大开幕。伴随着格萨尔说唱艺人诵唱格萨尔王的吉祥篇章,660名身着民族服装的骑手跨马飞驰而来,踏走了哀愁,让藏乡人的笑语传遍四方。

此后每年的4月,为了迎接7月草原的欢乐,参赛的马匹就要开始训练,玉树人也变得忙碌起来。灾后重建十年,玉树人不仅习惯了游客蜂拥而至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也在慢慢随着城市的节奏调整自己的生活。

来自北京的援建干部陶云明曾任职玉树八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在他看来,玉树的硬件基本很到位了,但接下来面对的是如何培养人以及如何面对现代理念的冲击。

玉树过去因地理位置等原因比較封闭,不同文化难以在这里撞击,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在这十年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建设大军给玉树带来了新风气,他们不仅是建设者,也是宣传员,带来了更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让玉树人感受到了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带来的好处。

在玉树人看来,只要不下雪,不下雨,一天的生活就是从锅庄开始,从锅庄结束。身体和心灵都要快乐,这才对得起新家园。

重建第五年,玉树在玉树人心中就是大城市的模样了。玉树市扎西科社区,有许多是周边牧区受灾的牧民搬迁而来。“当惯了城里人,都快忘了以前自己放牧的样子。”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是眼下他们最看重的事。有的牧民原本是帮援建队伍运送沙石,为重建工作出一份力,慢慢地找到机会,成立了自己的运输队,带动了上百户牧民增收致富。

2013年7月,国务院批准玉树县改市,总人口十多万人,8万农牧民中,一多半人进了城。帮助进城农牧民适应城市生活,一直是玉树城市管理的一项课题。

在2010年4月地震救灾中,曾有记者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随着全国各地救援车辆第一时间赶来,结古镇出现此前未有过的交通拥堵。而当地居民众多的摩托车在街上随意穿行,行人无序行走,给本来拥堵的街道增添了许多混乱。

到了2015年,《三江源报》报道里的描述已完全改变:小学生排着队过马路。在州上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和叉路口,凡是只要有红绿灯的道路,99%的驾驶人都依着交通规则而行。

垃圾分类在玉树也不是新鲜事物。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典型。杂多县统一设置了学校环保课程,每个学校每周有两节环保课。2016年起,杂多县就在第二民族中学等学校设置了校园垃圾兑换点,学校每年花费1万多元购置学习用品,学生们可以拿着捡到的垃圾前来兑换。2017年,玉树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市民护绿植绿的文明自觉蔚然成一种正气。路边刚栽种的小树苗,附近的居民会自觉管护起来。在玉树人看来,这是国家对他们的关照,不能白白浪费。树木是留给三江源子孙最后的礼物。

距离玉树市区约20公里的新寨街道办事处代格村,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代格村原是半农半牧的村落,2012年整村搬迁,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村。山脚下建起了18座温室蔬菜大棚,是玉树地区首个高原高寒现代农业示范园。村民学会了蔬菜种植和藏猪、藏鸡、犏牛养殖技术。在村民家中,屋顶装有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板,厨房里有一台生物质节能炉和采暖专用水箱,组成完整的太阳能采暖系统,可满足冬季家庭采暖需求及全年的热水供应。在村民看来,家里有地暖、上下水,交通便利,蔬菜大棚盖在村里,生活便捷舒适,跟城市里生活没太大区别。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表示,十年,玉树建起来的不仅是新城,还有精神家园。玉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条件最艰苦的灾后重建,玉树人深刻体会到了大爱同心、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令人惊喜的是,陆续有藏族青年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有的开起了康巴风情的餐厅;有的开起了藏饰线条设计藏文化公司,带动玉树籍大学生就业,成为藏文化的宣传使者;还有的成立青年创业联盟,推出“天上玉树”全产业链电商平台。

据了解,震后十年,玉树州新增企业2931户。玉树还免费为大学生青年创业者提供了2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基地,目前创业园共入驻企业52家,孵化企业38家,青年创客达到832名。

以现代理念和技术管理运营新玉树

玉树在灾后第一时间设立了25个帐篷社区,当时1000多面飘扬的党旗,就是灾民们心中无所不能的家园。灾后重建三年,玉树城乡发展相当于超前发展二十年,基层管理组织从抗震救灾临时帐篷社区转型成建委会,再成熟蜕变成街道办事处,实现了城市社区的现代化管理。

2014年7月,玉树市各街道社区成立,社区不仅是个人与国家的桥梁,也是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在玉树市新寨街道当代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可以让居民在家门口办理低保、户口、医保等事项。卫生厕所改造的政府补助2000元也可以在这里领取。

2014年,玉树开展了“重建项目管理年”活动,探索玉树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农牧区加快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抽调46个乡(镇)长和州县(市)154名局长,领办创办100个家庭农牧场和100家经营大户。建立玉树六县市与环湖地区州县的农牧业发展对口帮建机制,积极构建“后帮扶机制”,管理好、运营好新玉树。

在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看来,如果说玉树灾后重建是一场战斗的话,巩固好、管理好、发展好新玉树也是考验干部的一场战役。

2015年以来,玉树市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市区划分为75个网格,将人、地、物、事、组织等纳入网格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网格员、平台接线员、委办人员共同参与、上下联动。截至目前,已受理两万多起案件,办结率达85%以上。

地震前,玉树能源结构单一,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牛粪和煤炭占75%以上,重建让玉树有了天然气站,用上了清洁能源。现在,玉树的供热、供水、排污的很多设施,在藏区技术领先,随处可见沼气池、太阳能、光伏等新型能源设施。北京市在对口支援重建中,不仅对玉树道路、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雕细琢,同时每年都选派热力、排水、公交、路桥等六类专家来玉树指导,还抽调玉树市政管理骨干到北京进行技能培训。

重建还让结古镇有了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2011年底,结古镇污水处理厂竣工,污水处理厂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年处理污水1.5万吨至1.8万吨,处理的污水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级标准。北京援建方介绍:微生物降解技术不是什么尖端科技,但在海拔3700米的结古镇,要培养适宜污水降解的微生物则是创举。

“智慧城市”是玉树一张闪亮的名片。在“智慧玉树”服务大厅内,通过“天眼”工程,市区所有的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等情况尽在眼前,市民一条微信就能让突发事故及时得到处理。市民通过手机即可网上办理预约各项城市服务,不动产登记实现线上办理,实现了从跑腿多次到最多一次。享受到便捷服务的玉树人说,玉树不但有现代化城市的外表,还有一颗现代化的大脑。

生态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玉树位于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在境内干流分别长1217公里、150公里、465.5公里。可利用草场1165.45万公顷。现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寶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核心区中,有10个位于玉树,占总面积的72%;三江源国家公园85%的区域在玉树。

国务院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综合发展区3个区,对各个区域要求按照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合理组织重建。

近年来,玉树迎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前所未有的建设发展机遇。玉树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积极将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实际行动。

国家层面通过统筹考虑,着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推进东西部互补,使玉树通过保护生态同样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的22个项目中,玉树共实施了16个,先后完成了生态移民投资28266.4万元,涉及项目户6535户33012人,建设住房392660平方米。完成退牧还草投资160545万元,涉及项目户58182户。

玉树生态的变化用“数说”更一目了然。2010年到2019年,森林覆盖率由3.2%提高到了3.97%,累计实施荒漠化和黑土滩治理面积464.73万亩,占总面积的16.7%。目前,玉树州16958个生态公益岗位发挥生态效益,近31万人享受生态红利,1.8万人吃上生态饭,生态文明理念有了新提升。

玉树积极探索三江源生态保护创新模式。

在澜沧江畔的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野生动物+科学家+科技+农牧民”的自然体验项目颇受欢迎。项目在15个牧户家中设立野生动物自然观察营地,吸收全村牧民从事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每个体验团能为每户牧民带来数千元收入。这种试验也将玉树从单一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让群众从保护环境中得到收益,也在保护中为传统的崇山敬水、敬畏自然找到归属感。

在德卓滩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茁壮成长的藏柳排列整齐。这里海拔3700米,人们说在这儿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都困难。2015年,玉树州委州政府响应党中央号召,把原灾后重建规划的德卓滩产业园区及时调整为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通过多年科学培育,终于找到可以在玉树大面积推广栽植的藏柳,藏柳树龄一般可达到六百至八百年。预计三至五年后,基地的藏柳就可以满足全州乃至青海南部地区大规模城镇造林绿化的需求。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八年来,很多牧民改变了传统的放牧方式,不再随着季节跟着牛羊转,居无定所。过去牧民们只知道养的牛羊越多越好,没有考虑过草山退化的问题,后来又出现了牛羊多了草山不够用,越界放牧、草山纠纷的问题。如今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政府集中为牧民盖房子、修畜棚,通水电,教牧民技术、鼓励牧民以草定畜、舍饲圈养。实施退牧还草、以草定畜项目后,减畜数量大,最初牧民对这种方式接受度不高,但大规模实施了建设养畜项目,群众的收入比过去多了,所以大家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生态建设长期搞下去,让更多山里的牧民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在生态畜牧业方面,坚持有机、品牌、高端发展方向。建成合作化组织204个,新增3个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6个县(市)实现活畜保险、良种繁育基地全覆盖。

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中的建设养畜项目,不但改变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也对草原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甘德县岗龙乡的岗龙滩,1万多亩的黑土滩,通过灭鼠补播和围栏禁牧,两年时间就长成一大片牧草茂密的草场。

位于通天河畔的玉树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春天又如约迎来了黑颈鹤、鸬鹚、赤麻鸭、黑鹳、豆雁等成百上千的鸟类。湿地的管护员介绍,现在的隆宝,鸟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生态越来越好。

玉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是玉树发展的最佳路径。

以“产业+就业”实现精准脱贫

玉树灾后重建十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十年。玉树是青海省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的地区,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5万户11.2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1.5%。

产业脱贫是精准脱贫的核心。在玉树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些困难都没有挡住大家脱贫的脚步,扶贫干部和群众齐心合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

本着因地制宜兴产业的思路,玉树首先在区位优势突出的村开辟“实验区”,重点培育扶贫产业,积累成功经验,发挥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今四大试验区培育的五种产业发展模式日臻成熟,辐射带动之效日渐显现。

清幽秀丽的通天河畔,坐落着素有“玉树粮仓”的仲达乡。玉树市因势而为,利用宜农宜牧、农牧结合的独特区位优势,精心培育仲达乡“塘达”模式,不断扩大农业大乡的影响力。黑青稞、马铃薯、芫根、油菜、饲草料种植成为塘达村新的地理标志。

高海拔、纯牧业区的下拉秀,草场资源优势显著。借助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的“东风”,全力打造纯牧业区发展扶贫产业的“钻多”模式,通过畜种改良、牛羊入股、草场流转、劳力整合、产品加工,使钻多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350多万元。

2019年脱贫摘帽的称多县,则以“生态+畜牧业”为基本点,全面实现“三整合四解放”(草场、劳动力、牲畜三整合,生态、劳动力、生产力、思想四解放),统筹协调各部门单位“集团化”作战,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社建设,扩大饲草料种植基地,优化牲畜结构,增加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的实质性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2015年底至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3%以内,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970元上升到5200元以上。目前,玉树市和称多县已经退出深度贫困县序列,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4个贫困县,16个贫困村,2.57万贫困人口也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2020年,玉树州将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浴火重生后的美丽新玉树,将向世人展现出一场灾难过后的玉树奇迹与中国力量。

(本文在写作中借鉴新华社、《青海日报》等媒体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玉树生态
玉树地区藏语复辅音演变分析
玉树新城
我家门口的玉树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名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