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及有效途径探讨

2020-07-13郝永群

卷宗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郝永群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科学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社会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创新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载体,加强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特点

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知识咨询的快速获取,不再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推动了传播模式的快速变革。而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革新,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文化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但多具有特定区域和民族特色,影响力局限于较为固定的范围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非遗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就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提升受众范围,增强文化影响力,实现保护传承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非遗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如电视、报纸、文化主题活动等,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受到严重的冲击,并不具备之前的传播优势,不能形成对各个受众群体的全面覆盖,无法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大量的信息资源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负面的信息,对人的思想形成消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错误的引导,对传统文化形成偏见,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非遗在传播过程中要科学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传播体系,对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科学创新。同时非遗通常蕴含着较强的人文精神,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对受众的思想行为形成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同时,要在重视文化内容传播的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进行高效的推广,形成较好的传承效果。[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受传统传播思路的影响,仍然沿用过去传播模式,通过传统媒体进行相关非遗内容和活动的宣传,很难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宣传部门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识,缺乏对传播模式进行科学创新,使得传播范围受到制约,不能提升受众群体的规模和范围,不利于非遗的传承传播。而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文化内容的展示,只是对相关的文化产品或是成果进行宣传,对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不能进行直观的展示,使得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全面,无法形成有效的吸引力。[2]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中,以镜头的形式对文化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录,形式较为单一,受众只能通过固定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了解,不能形成直观全面的理解。而传播途径较为固定,只能覆盖到相应的受众群体,不能实现对各个年龄层的全面传播。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不能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涉及,开发的文化缺乏有效的传播,不能实现对相关资源的高效统筹,不能形成较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环境。

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网络环境中,较为传统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并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容易被其它的信息所淹没,不能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传播内容通常较为简短,不能对非遗内容进行全面呈现,只能对重点内容进行呈现,但是在宣传内容的制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使得传播内容不能充分体现非遗项目的特点,受众容易形成对非遗项目的错误或是不完整的认知,不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同时受众大多通过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相应信息的接受,受限与设备原因,并不能对相关的非遗项目内容进行有效的展示,不能形成对非遗项目的全面了解。[3]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有效途径

4.1 加强对传播工作的重视

非遗保护工作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的传播思路,充分应用新媒体优势,实现传播途径的有效拓宽,形成较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同时要注重对传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传播内容的升级形成有效的支持,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提升传播内容的质量,使大众能够被高质量的内容所吸引,主动投入到对非遗知识的了解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为传播工作提供合理的切入点,能够充分展现文化价值,提升传播效果。

4.2 合理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

在非遗知识传播工作中,要加强对传播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较为广阔的覆盖面,要在传统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新媒体传播模式,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传播过程的优化,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要对传播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对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制定明确宣传方向,能够突出文化重点,形成全面的传播体系,使受众能够形成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理解,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同时要对传播形式进行科学创新,采用不同的视角对非遗进行详细的展现。同时要注重传播过程中“度”的科学把控,要结合受众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的等具体情况,进行传播内容深度的科学掌握,形成层次化的传播战略,使受众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接受相应的传播内容,通过增大传播数量,豐富整体的传播内容,形成较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要注重传播中“效”的实现,充分利用新媒体途径,实现传播效力的有效提升。要借助网络渠道,提升传播广度,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拓展受众范围。通过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科学设计,在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精神力量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思想情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能够形成对非遗保护的正确认识,培养参与保护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是文化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社会职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精神的宣传力度,能够为保护传承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参考文献

[1]罗宇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点及传播策略探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9(1):211-211.

[2]达妮莎,李雨蒙.互联互通:非遗传播渠道的拓展与效能提升[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9(7):31-33.

[3]沈玲玲.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72-75.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