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应用及展望

2020-07-13刘晓娟王燏婵孙伟庄重孙晓雷

卷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医学双语教学

刘晓娟 王燏婵 孙伟 庄重 孙晓雷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目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因此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必需纽带。为培养具有全面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医学人才,本授课团队总结本系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未来做了展望。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2018-02)。

教育部在[2001]4号文件中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1]。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医学院校的一门主干及基础课程,课程前沿的研究进展大多以英文文献的形式展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并且很多医学生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因此针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医学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这样可以使学生依托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出国进修的语言和专业能力,加强今后国际间的学术及专业交流。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将学习者母语之外的一种国外语言,直接用于非语言类科目,同时收获外语与课程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和综合学习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逐渐被高校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各医学院校于20世纪90年代后,在五年制本科生和长学制医学生中,陆续开展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到目前为止已普遍施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南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开始于2012年,但经过不断开拓和实践,发展到现在,已经具备了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多种多样的双语授课模式和齐全完备的教辅资源。

本文作者多年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期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质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教材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考核方法的锐意改革和改革效果的客观评价及对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展望这些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1 授课教材的选择

进行双语教学改革工作之初,授课团队首先要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在翻阅和比较了多种教材之后,授课团队认为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的《Text book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较为合适。该教材内容详略得当,一共分为病原生物学总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大部分,清晰完整地描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此外,此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国内使用教材相近,也就是《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这样既方便教师安排教学进度,又利于学生进行中英文教材的对照阅读;而且,这本教材中包含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片、提纲挈领的图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授课当中,发现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临床知识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网上搜索最新的病原微生物的诊治信息,将其介绍给学生,以补充教材中相关的知识。例如向学生介绍结核杆菌的耐药性及其最新抗结核药物。此外,教师在讲解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时,向学生介绍了A型肉毒毒素在美容行业及某些疾病如面肌痉挛治疗方面的应用,这种课外知识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尽量开展与临床工作密切联系的实验项目,如肠道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更具有应用性。

2 多種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

2.1 传统的课堂授课

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传授大量知识,也是本学科目前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2]。医学微生物总论部分的内容繁杂,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采用LBL教学模式,向学生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学生评教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系统的课堂讲解能够扎实地掌握总论部分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和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知识用于指导各论部分的学习。

2.2 临床案例的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各章节之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且涉及临床的诊治,因此采用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临床案例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主要方法是将完整的英文案例(或病例)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自行提出相关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社会伦理问题,学生课前分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查找中英文资料,回答对应的问题,上课时每个小组派一位成员汇报学习的成果,鼓励学生用英文或双语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总结案例的重点内容。实践证明,学生最初显得很被动和不适应,待到最后一次医学微生物学讨论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资料的查找并正确回答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LBL于临床案例的讨论课结合在一起,既讲授基础医学知识,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学校课程考核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作者所在的系室对临床专业班进行了考核方法的锐意改革,改变以往期末考试一卷定分的方式,将形成性考核纳入考核体系中,即期末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也就是期末考试,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阶段性理论测试、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考试成绩。阶段性理论测试采用全英文的形式出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在考试内容上也做出了适当调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减少单纯记忆内容。期末考试试卷以英文的形式命题,除论述题外,要求学生英语答卷,对那些不能认同双语教学或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督促其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些方案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操作及专业英语。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平时不思进取,临时抱佛脚的局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课后复习和知识积累。

4 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实践,本学科双语教学效果逐年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的反应、教学督导的听课效果、学生网上评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的反馈各个方面。目前学生的出勤率高,对于课堂提问的反应活跃,课堂随机提问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课后有学生过来询问专业问题,交流听课体会,表明学生的听课效果较好;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显示,88%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目前的教学模式感到比较满意;本学科双语教师近两年内学生网上评教的得分均在95分以上,同行观摩听课的评分均在95分以上,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的评分在90分以上。以上各项结果显示双语教学模式已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已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5 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展望

5.1 教学方式更新

未来本授课团队将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加入思维导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思维导图利用图画、色彩和代码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增强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学习者通过这些记忆的方式产生无拘无束的联想,这就使得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更具丰富性和创造性[3]。微课是一种为了使得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运用预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完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则是一种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和单独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指导的教学形式[4]。授课团队未来还将利用微信,建立教学及互动的网络平台,即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且根据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5.2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师者也,教书育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我国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社会对这些感染性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不了解的阶段,导致公众出现对这些患者的歧视,医务工作者中也存在对这些患者不同程度的偏见。教师在讲授相关章节肝炎病毒时要向学生详细描述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详细解释日常接触例如共同进食、拥抱和握手是不会感染乙型肝炎的,帮助他们改变看法,促使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怀抱着一颗医者仁心去关心和帮助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注意自身的职业保护,预防职业暴露,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另一个例子是无菌操作的原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进行操作时,学生往往会大声喧哗,不自觉地离开酒精灯进行实验操作,或者将接种环、细菌培养基和菌种管等实验物品随意打开或放置在操作台上,无菌操作的意识淡薄,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加以指导和纠错,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得学生理解无菌操作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病人,减少医院感染的基本原则,它是医务工作者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表现,真正地帮助学生树立无菌操作的观念,在将来的实习和工作中养成正确的无菌操作习惯。

治病救人是医学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和发展,拥有全面专业技术及人文道德素质的医务工作者都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有责任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2]杨聚豪,余松涛.PBL联合LBL在肿瘤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11),1138-1141.

[3]蔡金萍,黄宇,黎红秀,朱齐媛.思维导图在知识系统结构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35(13),199-201.

[4]张萍,张文硕.翻转课堂的理念、演变与有效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7,13(1),46-55.

作者简介

刘晓娟(1975-),女,汉族,江苏如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疾病炎症反应的研究。

通讯作者

孙晓雷(1970-),女,汉族,江苏如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感染与炎症的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医学双语教学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