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触面积和接触方式对制动盘温度场的影响*

2020-07-13李月明杨俊英韩晓明

铁道机车车辆 2020年3期
关键词:盘面径向半径

李月明, 杨俊英, 韩晓明, 高 飞

(大连交通大学 连续挤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大连 116028)

在列车制动过程中,动能通过制动盘和闸片的摩擦转换为热能并主要被摩擦副吸收,随着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列车制动能量越来越大,因此制动盘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劣,这严重影响摩擦副的寿命,威胁行车安全[1-2]。

认识制动盘温度分布规律一直是这个领域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3-9]。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材料性能[10-12]、制动工况[13-14]、散热条件[15-16]等方面。摩擦副的形式是影响制动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Alnaqi等[17]利用缩比制动器,对4种宽高比的闸片进行试验测试,发现改变闸片的宽高比,影响制动盘的热效应,且存在一个宽高比,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动盘的热效应。高飞等[18-19]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发现,摩擦块结构的不同导致摩擦面弧长分布不同,摩擦块结构对制动盘面温度的影响程度在制动初期最为明显。摩擦弧长的分布差异造成放大温度偏差的作用,随制动速度和制动压力的增加而增加。陈龙[20]采用模拟与试验,对比相同接触面积下,完全接触、两侧接触、中间接触、外侧接触和内侧接触5种接触方式的温度场,发现闸片接触方式不同,制动盘温度场不同。这些工作表明,摩擦块形状、分布和接触方式均对制动盘温度场造成影响,而实际测试发现,制动盘和闸片的接触面积是在变化的,接触面积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接触压力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温度以及热变形的程度。因此,研究摩擦块接触面积对制动盘温度场的影响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针对设计的两种接触方式的三角形摩擦块与制动盘组成的摩擦副,使用ADINA有限元软件,构建摩擦块与制动盘的热-机耦合模型,对摩擦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不同接触面积的制动盘温度场分布情况。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模拟计算假设

列车制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接触热-机耦合问题,影响摩擦副相互作用的因素很多,为了简化模型,做以下假设:(1)忽略摩擦表面的磨损作用;(2)假设摩擦副摩擦表面粗糙度均匀,且摩擦系数保持恒定不变;(3)制动压力均匀分布在摩擦块背部;(4)盘和摩擦块的散热方式为对流。

1.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定

以TM-I型试验台的摩擦副为原型,模拟计算中,考虑到摩擦副结构的对称性,将其简化为实际结构的1/2。利用ADINA软件建立图1所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构建两侧接触和中间接触方式下不同接触面积的6种摩擦块(图2)。其中,两侧接触是指摩擦块与盘内侧和外侧区域的接触面积相等;中间接触是指接触区域在摩擦块中部。将这6种摩擦块的模型定义为B60%、B50%、B40%和M60%、M50%、M40%。用B、M分别代表两侧接触和中间接触方式,下标分别代表接触面积60%、50%和40%。

图1 摩擦块与制动盘的有限元模型

制动盘与摩擦块几何尺寸见表1。其中三角形摩擦块原始面积为2 973 mm2,平均摩擦半径是指三角形摩擦块的外接圆圆心至制动盘圆心的距离,制动盘材料为4Cr5MoSiV1,摩擦块材料为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具体参数见表2。

图2 两种接触方式3种接触面积的摩擦块

模拟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为200 km/h,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温度场分布情况。摩擦系数通过TM-I型惯性缩比试验台实际测试得到,摩擦副初始温度和环境温度为20 ℃。

表1 制动盘与摩擦块的几何尺寸

表2 制动盘与摩擦块的物理参数

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1 两侧接触方式接触面积对盘面温度的影响

图3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接触面积对峰值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可见,在两侧接触方式下,高温区位于与摩擦块相接触的盘外侧区和内侧区,并且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径向温度梯度增大,峰值温度升高。从图3(a)可以看出,接触面积60%时,在盘内外两侧的摩擦区形成两条环形高温带,外侧温度带比内侧宽且温度也较高,两条高温带之间为一条温度较低的环带,摩擦区温度梯度不大,温度分布较均匀。图3(b)和图3(c)分别为接触面积50%和40%的情况,盘面的温度分布与接触面积60%的相似,同样在盘内侧和外侧区形成了高温带;不同的是,B50%和B40%的盘外侧为非连续的多个高温团的组合,且中部温度带的宽度大于B60%的。可以看出,接触面积变小对内侧高温带的影响小于外侧,接触面积减小20%,峰值温度从B60%的256 ℃增加到B40%的297 ℃,升高了41 ℃。

图4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接触面积对制动结束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可见,制动结束时,依然表现为接触面积小,盘面温度高的规律,并且随着制动过程的完成,盘面温度的均匀程度提高。其中,B60%的盘面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图4(a)),B50%和B40%的盘外侧温度明显高于内侧温度(图4(b)和(c))。在制动结束时,B60%的峰值温度为235 ℃,B40%的峰值温度为290 ℃,可见,较峰值温度时刻温度略有降低。

图5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3种接触面积对应的峰值温度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可见,3种接触面积的盘面径向温度均表现为明显的双峰状,且位于盘外侧的温度波峰高于内侧的,接触面积越小,温度峰值越高。B60%、B50%、B40%均在盘半径112 mm和146 mm左右形成两个波峰。B60%的盘面径向最大温差170 ℃左右,B40%的盘面径向最大温差190 ℃左右,接触面积越小,径向温度最大温差越大。从盘面位置看,在盘半径90~112 mm和146~160 mm的区域,接触面积越小,温度越高,且在盘半径146~160 mm,3种接触面积的温度偏差程度大于盘半径90~112 mm的区域,在盘半径112~146 mm左右,接触面积越大,温度越高,3种接触面积的温度偏差程度小。

图3 接触面积对峰值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0.7MPa,200 km/h)

图4 接触面积对制动结束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0.7MPa,200 km/h)

图6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3种接触面积对应的制动结束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可见,B50%和B40%的盘面径向温度依然表现为双峰状,B60%的则表现沿盘半径温度逐渐升高的态势。B60%的径向最大温差为120 ℃,B40%的径向最大温差达到160 ℃,接触面积越小,径向温度最大温差越大。制动结束与峰值温度时刻相比,盘面两侧波峰温度小幅度降低而盘面中部低温区小幅度升高,盘面温度更均匀。

图3~图6的结果表明,两侧接触方式下,峰值温度时刻与制动结束时刻,均表现为接触面积小,盘面温度高,且接触面积越小径向温差越大,盘外侧温度高于盘内侧的。一方面接触面积越小,相应的接触压力高,摩擦生热多,温度高且更集中,接触面积大的模型温度相对于均匀。另一方面,摩擦生热与制动盘和摩擦块的接触情况是分不开的,B60%、B50%和B40%的相同之处是盘半径90~115 mm和135~160 mm的范围摩擦区是相同的,而在盘半径115~120 mm和130~135 mm的区域接触情况不同,在该区域,B60%为接触有摩擦生热;B}为部分区域接触,摩擦生热少;B40%为不接触,无生热有热传导。因此,接触位置和接触面积改变了盘面的温度场。盘外侧的温度高,可能是由于制动盘外侧区域周长较长,相同时间外侧区域摩擦力做功较大,导致该区域盘面温度较高;且两侧接触方式下,摩擦块与制动盘瞬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分布在制动盘的两侧,盘内侧的热量可向盘中部和轴盘方向传导,而摩擦块外侧与制动盘外径相差2 mm,盘外侧的热量只能靠向盘中部传导和空气对流换热,而制动过程中对流换热作用小,因此盘外侧的热量大多积聚在盘外侧,导致温度升高。制动结束时刻与峰值温度时刻盘面的温度分布不同,制动结束时盘面温度小幅度降低,径向温度差减小。这是由于随着制动过程的进行,制动速度减小,热流输入降低,而制动盘的热传导作用加强,两侧高温向中部区域传导,盘面温度更均匀。

图5 峰值温度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

图6 制动结束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

2.2 中间接触方式接触面积对盘面温度的影响

图7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接触面积对峰值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可见,在中间接触方式下,高温区位于与摩擦块相接触的盘中部区域,并且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径向温度梯度增大,峰值温度升高。从图7(a)可以看出,接触面积60%时,在盘中部的摩擦区形成一个不连续的环状高温带,峰值温度为354 ℃,盘面温度梯度大。图7(b)和图7(c)分别为接触面积50%和40%的情况,盘面的温度分布与接触面积60%的相似,在盘中部形成了连续的高温带,且温度更高,峰值温度分别为376 ℃与388 ℃。与两侧接触方式不同,中间接触方式盘面温度更高,温度梯度更大,接触面积60%和40%时,中间接触与两侧接触峰值温度的差值分别为98 ℃和91 ℃。

图8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接触面积对制动结束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可见,制动结束时,依然表现为接触面积小,盘面温度高的规律。随着制动过程的完成,盘中部高温区的温度降低,盘两侧温度升高,盘面温度的均匀程度提高。在制动结束时,M60%的峰值温度为330 ℃,M40%的峰值温度为350 ℃,较峰值温度时刻温度有所降低。在相同接触面积下,制动结束时刻的盘面峰值温度高于两侧接触方式的。

图7 接触面积对峰值温度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0.7 MPa,200 km/h)

图8 接触面积对制动结束时刻盘面温度的影响(0.7 MPa,200 km/h)

图9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3种接触面积对应的峰值时刻盘面径向温度曲线。可见,3种接触面积的盘面径向温度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状,且接触面积越小,温度峰值越高。M60%、M50%、M40%均在盘半径125 mm左右形成一个高温波峰。M60%的盘面径向最大温差280 ℃左右,M40%的盘面径向最大温差320 ℃左右,接触面积越小盘面径向温度温差越大。从盘面位置看,在盘半径118~138 mm,3种接触面积的温度偏差大,而在盘半径90~118 mm和138~160 mm的区域,3种接触面积的温度偏差不明显。

图10为制动压力0.7 MPa、制动速度200 km/h时,3种接触面积对应的制动结束时刻盘面径向温度曲线。可见,M60%、M50%、M40%的盘面径向温度依然表现为单峰状。与制动峰值温度时刻相比,盘面中部波峰温度小幅度降低而盘面两侧低温区小幅度升高,盘面径向温差变小,3种接触面积的模型在盘半径118~138 mm区域,温度偏差减小。

图7~图10的结果表明,中间接触方式下,在峰值温度时刻与制动结束时刻,均表现为接触面积小,盘面温度高,盘中部形成一条明显的高温带。由图1可以看出,三角形闸片的几何特点决定了中间接触方式的接触弧长度,使得摩擦副热源较为集中,在摩擦半径125 mm 附近形成高温区。摩擦区集中在接触弧长度的区域,当接触面积减小时,由于接触压力升高引起摩擦生热多,温度更高。

中间接触与两侧接触方式的盘面温度分布不同,中间接触方式的盘面高温区集中在中部,温度高,径向温度梯度大,两侧接触方式位于盘内、外径处的两个摩擦区产生摩擦热,利于向盘中部无摩擦区的热传导,从而使盘面温度均匀程度提高。因此,接触方式和接触区域的不同,都会导致温度分布和峰值温度的差别。

图9 峰值温度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

图10 制动结束时刻的盘面径向温度曲线

3 结 论

(1)两侧接触方式下,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压力增加,摩擦热量多,盘面峰值时刻温度与制动结束时刻温度小幅度升高。在盘外侧和内侧形成高温区,且外侧温度较高。这是由于盘外侧区圆周长,相同时间外侧区摩擦力做功较多,导致该区域温度较高,且相对于内侧,外侧热传导区域小。

(2)中间接触方式下,盘中部形成高温区,两侧温度较低,接触面积小,盘面温度高。三角形摩擦块的几何特点决定了中间接触方式中部区域热量集中,接触面积减小,使相同接触区域的摩擦力做功增加。

(3)接触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温度分布和峰值温度的差别。中间接触方式的接触弧长度长,盘面高温区集中在中部,温度高,径向温度梯度大,两侧接触方式位于盘内、外径处的两个摩擦区产生摩擦热,利于向盘中部无摩擦区的热传导,盘面温度均匀程度提高。

猜你喜欢

盘面径向半径
直击多面体的外接球的球心及半径
浅探径向连接体的圆周运动
双级径向旋流器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将相等线段转化为外接圆半径解题
新型非接触式径向C4D传感器优化设计
一种可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超声悬浮轴承
数独竞猜
数独竞猜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