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仁善”视阈下晋南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以晋商万荣李家院落为例

2020-07-12商亚敏

艺术百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家院落装饰

商亚敏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万荣李家院落的独特性及其在晋南建筑中的地位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内涵。从秦汉直至明清,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儒家文化的中心位置从未改变。其核心概念即德的内涵,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 71“兼善天下”是孔孟儒学的最高境界,揭示出“仁善”是“德”的重要外在表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仁善”文化从“忧国忧君”的庙堂层面发展到“独善其身”维系家庭和睦的伦理道德层面。其间,社会的文化系统将“仁善”文化内涵化于个体人伦道德本体论与客观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建筑尤其是民居院落建筑必然带有社会伦理文化和社会法则的烙印。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儒家道德标准,将仁善文化融入其中,得以处处体现。

在现代建筑盲从西方设计文化的今天,对本土文化元素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设计中使用的态度过于粗暴化、拼凑化的状态,体现出国内设计师在发掘本土文化方面缺乏深刻的考量,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度体悟。简单的拿来主义导致中国建筑“千楼一面”,文化底蕴日趋单薄。“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2]96深度研究、解读经典成为当代设计师的必要之举。

晋商民居建筑的经典作品——坐落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的李家院落,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可以说,晋商万荣李家院落是研究中国清代晋南民居的活化石,其建筑装饰造型蕴含着民居文化的独特美学研究价值。本文通过阐述李家院落的装饰造型在晋南建筑中的地位,深度剖析其间蕴含的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仁善”文化在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体现,进而论述其蕴含的艺术特征与文化意蕴。

在山西建筑中,大院民居是研究山西区域化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的李家院落,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125亩,由11组院落构成,院落构造藏风聚气,属竖井式、聚财型的四合院群落。其以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和深厚的“仁善”文化底蕴,鹤立于山西晋商大院之中。李家奉行“以仁制利”“怀义去利”的儒家理念和“孝悌”“理欲统一”的传统文化,将“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3] 10作为家族文化信仰,世代相继。这些都被以一砖、一瓦、一院、一落具象化于李家院落的建筑设计之中,成为晋商民居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建筑日渐西化的今天,很多建筑环境中矗立着缺乏文化装饰的、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本土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发掘。对西方文化意识的盲从导致国内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相似建筑,具有地域风格、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渐渐被民众遗忘。伴随着香山饭店的出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的建成,人们才慢慢意识到建筑所呈现的文化之美、民族之魂,逐渐认识到建筑文化遗产的珍贵,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二、“仁善”意识影响下李家院落建筑装饰造型的艺术特征

万荣李家院落是晋商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仁善”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发展历程。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发生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4]75

浸润“仁善”文化的李家院落建筑装饰造型,其艺术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内容的情境再现、造型的隐喻式表达、文字的告诫与警示和色彩的联想式抒发。

(一)内容——情境再现

万荣李家院落的建筑装饰木雕在内容题材上精准地将传统儒家文化中表现仁善的故事、历史事件再现出来。“善”和“美”始终是李家院落建筑木雕的主题,从故事情节到构图方式均有体现。在人物构图刻画中,采用民居常用的角色区分的塑造手法,宏村、南平、西递等徽派民居中也常采取此法雕刻建筑图案,如宏村承志堂中的“唐肃宗宴客图”“二十四孝”“百子闹元宵”“醒世恒言”“渔樵耕读”等。通过刻画的细致程度和位置的安排可以看出角色的伦理位置。长尊者一般均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人物形象明显被作了放大处理,在传统民居图案雕刻中较为常见,如李氏宗祠门楼木雕“二十四孝图”。其他依据年龄和辈分的排列,在身形比例设计中均有体现。对长者的神态和动作的刻画也明显较晚辈生动许多。人物的雕刻整体强调体面感,细部讲究线条感。以方刀法塑造出躯体的体面感;以圆刀法塑造衣饰、褶纹等细部的线条感。方刀刚挺坚硬,造型丰满浑朴;圆刀柔和细腻,线条洗练,寥寥几刀便将魏晋风骨的迎风之态表现得鲜活生动。面部细部,如胡须、眉毛和头发等,层层叠加的点刻或短冲刀,轻重恰到好处,形神兼备,颇有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情。这种雕刻处理主次分明、形神兼备的特点,是儒家强调的天人合一、美善合一、行神兼顾、文质兼备的审美标准的外化体现。李家大院木雕装饰的审美价值在于着力刻画“仁善”情节主题,将物象转化为意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力求虚实相生、意在笔先、动静结合的艺术美感。

(二)造型——隐喻式表达

老子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18“仁善”文化中德、信、耕读传家,均是期望家族子孙后代可以多子多福、富贵平安。李家院落建筑雕刻造型充满着隐喻式的文化内涵。

“同福堂”大门门楼上的砖雕图案造型是隐喻式表达的典型案例。门楼顶部以圆形凹槽雕刻成时间为九点的钟表的样式,寓意李家可以世世代代蓬勃发展,永远像早晨九点钟的太阳一样生机勃勃。而且在传统文化中,“九”这个数字也是寓意长长久久、循环往复、永不停滞。中西合璧的双重寓意结合得非常完美。

其他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如葡萄、石榴、佛手、蝙蝠、如意、祥云、犀牛等图案在李家院落厅堂、门堂建筑的门楣、砖墙的石雕中较为常见。多籽水果如石榴等,取意多子多福、喜笑颜开;柿子和如意代表事事如意;葫芦代表福禄。李家大院影壁利用深浮雕手法雕刻双狮嬉戏的图案颇具寓意。“狮”在山西地区谐音为“嗣”,表达了对多子多福的美好向往。[6]48“流云百福”“犀牛望月”“岁寒三友”“福寿齐眉”等砖雕图案,置于院门两侧和坊上牌匾两侧肚兜的位置,寓意翘首企盼、平平安安、喜从天降、蒸蒸日上等,蕴含着李氏先人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三)文字——告诫、警示

中式传统住宅建筑装饰中最能直观起到告诫、警示作用的就是文字。譬如很多寺庙禅室中都会悬挂一副“静”字的书法作品以起到警示、提示居住之人的作用。

“同福堂”大门侧壁砖雕图案下方所篆刻的“溥仁”的字样,是为告诫李氏族人要有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时刻不忘向天下人施仁行义的善举。《朱子治家格言》的部分文字内容刻在二进屏门上,就是为了让李家人时时刻刻都明白严谨治家、谨守本分的家族传统。李家私塾门口残缺的楹联,则是警示后人在努力上进的同时,应时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戒骄戒躁,戒人前炫耀。“广亮式门楼”两侧也有“福”和“寿”之类寓意的书法篆刻文字,以此提醒家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惜福。李家的百善影壁由365个“善”字组成,集历代书法家篆隶楷行草等书体而写成。其寓意为告诫和教育后人,要日行一善,一年365日,日日行善、时时行善、处处行善。这样的装饰在增加住宅建筑人文性的基础上,更体现出李氏家族尊崇儒家仁善文化。

(四)色彩——联想式抒发

色彩是最为直观的装饰方式,比造型更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古建筑在色彩设计运用方面始终独具魅力。故宫的红墙黄琉璃瓦,在不同时节各具美好的风情。万荣李家院落中,彩绘一般出现在匾额、隔扇、影壁及亭的梁柱,以及梁枋、椽子、斗、雀替之上。以蓝、砖红为主调,粉绿、粉黄等低饱和度的颜色为辅助。砖红色是古建筑常用色,代表未明之天,沉稳、端庄。偏向群青色的深蓝色,是传统色彩常见的冷色,与砖红色搭配,给人沉稳中略带活跃的感受。粉绿和粉黄属于辅助色,起到小面积活跃大色块的作用。因为中国传统图案对称、均衡、循环式的构成设计,所以很多细小、零碎的色块可以将整体偏向沉稳的色调一下子调动得生机勃勃。李家院落建筑装饰中的彩绘色调较为淡雅,但由于使用的彩绘的油漆色彩明丽、图案精美,所以整体还是具有端庄明媚的视觉效果。这种稳定的大色调的配色方案也十分符合李家忠厚、仁德、不喧于市的家族精神。

三、“仁善”文化影响下的李家院落建筑装饰造型的文化意蕴

“仁者,爱也、善也。”[7]28有礼、有德,方可成仁、成善。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仁善”与“德”“礼”分不开。李家建筑装饰也表现出这种文化内涵。“德”包含崇德尚礼和修德为善之意。前者属于德的第一个层次,即内倾之德,强调个体的自身修养;后者为外倾之德,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前者为立身之本,后者为传家之要。李家建筑装饰蕴含着德的两个层次。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礼”强调秩序观念。“德”必须在“礼”明的基础上施行。合“礼”方可明“德”。李家院落建筑装饰的文化蕴含的“礼”强调传统文化宣扬的成教化、助人伦作用。只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让仁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对家族、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德

1.崇德尚文——立身之本

崇德尚文为德的第一层含义,强调修德立身,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想,是建立在个性化的心理修为之上的一种文化品质。其意为崇尚道德和文化,包括克己复礼、修身齐家。孔孟提倡的“修己”,意为陶冶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荀子则进一步将“修身”的评价提到“名配尧舜”的高度。《礼记·大学》更将“修身”与文人的政治抱负相联系,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的观点。

修德立身中首先强调的即为仁爱。此为内倾之德,为德的第一层含义。李家大院同福楼门楼正中雕刻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踏雪寻梅图》,人物造型准确,雕刻线条流畅,利用立体圆雕的手法将诗人的面部表情表现得十分生动。衣袖线条的处理简洁有力,交代到位。背景中用浅镂雕的表现手法刻画梅树、梅花,将情景交融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幅雕刻表现出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崇尚,对修身养德的强调。古人常用荷花、梅兰竹菊、蔓叶等的花卉植物装饰图案,因为这些更能表达寓意高雅、暗合文人雅士的自然、适性、逍遥之情。[8]26此类图案在李家院落建筑影壁、柱础、窗格、门板和楹联等雕刻中随处可见。在增加建筑的欣赏性之余,还将文人擅于“比兴”的文化审美趣味表现得非常精准到位。

除花卉图案外,“渔樵耕读”的典故是在李家院落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雕刻装饰题材。“渔樵耕读”代表农耕社会的四种主要职业,分别是渔夫(东汉的严子陵)、樵夫(汉武帝的大臣朱买臣)、农夫(被舜帝教导耕种的历山民众)和书生(战国的纵横家苏秦)。他们身上无一不体现着淡泊明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乐观积极心态。李家先人期望通过这些正能量的故事,一方面起到劝学的作用,劝人求知,另一方面也暗喻对这种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李家希望族中子弟不横行乡里,在读书明理的同时能够求得功名。他们在建筑装饰中也用多种图案和语句表达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进士及第的愿望。李家将《朱子治家格言》中表现自省修德的字句镌刻在大门正中的砖雕匾额上,如“履德基”“尚俭”“吉且安”“庆有余”“克勤”等。

修德立身的第二层含义是乐观或豁达的心态。李家在建筑中雕刻各种吉祥图案,期望族人后代可以在艰难困苦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心态。李家院落建造和后期修缮历经多年,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近代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清代后期国力日趋衰弱、社会动荡不安,西学东渐在国内造成文化冲击,此时期坚守仁善可谓十分艰难。“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家国情怀,还是让李家先人在建筑装饰中大量运用吉祥图案,以期给未来处于世事变迁中的后人一种乐观豁达、坚守信念的内心安慰。气势威猛的狮子在李家院门两旁被雕刻为乖巧可人的母狮和嬉戏的公狮,还有抱鼓石上活灵活现的顽皮群狮,拴马桩上小巧玲珑络瑛满身的幼狮;木雕花板、雀替、影壁上雕着各种神态的慈祥和蔼的福禄寿星以及各自手持法器的八仙等神仙人物。千姿百态的吉祥图案诠释着李家人以乐观洒脱的心境承受现实世界的艰险困苦。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正能量的劝戒故事熏染族人崇德尚文的修身情怀,诠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美满的希冀、对和谐生活的祈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修德为善——传家之本

德的第二层含义为“关怀”,以人文情怀、良善之心关怀他人,关注民生疾苦,营建互爱互助的和谐氛围。此为外倾之德。将《道德经》《朱子治家格言》《醒世恒言》《二十四孝》中的道德教化的历史文化内容融于建筑装饰,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育人方式。如李家大院中的砖雕百善影壁、门厅、门楼等出入口处的牌匾、刻字、楹联,均是在循循善诱地告诫后人“慈善常开两扇门大道景行”,出入行善,造福乡里。

李家以人文情怀、良善之心关怀他人,在乡里和自家建筑群中设立私塾,为族里和乡邻的后代们提供一个教育文化的场所。信溥堂对面私塾门楼上的雕刻图案极为精美,构图活跃,表现力很强。其砖雕镌刻着李氏族规:族中孩子无论男女,凡六岁以上必须入私塾学习;女子修习《列女传》、“女四书”等内容。无论男女均有机会接受教育,明事理,辨是非。李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李家私塾、书馆、藏书楼的兴建可见一斑。在晋南,家族兴办私塾,崇学重教,育才兴邦,已成蔚然风气。历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只有保证人才资源的充足和教育的持续,才可能影响区域文化、改变区域文化,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李家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为国家输送培养了大批经商、明理的人才,同时也为家族培育、储备了大量后继人才,为晋南营造了贤明通达的和谐文化环境,成为晋南乃至晋商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礼:成教化,助人伦——立世之本

《荀子·富国》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9]37“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昌盛繁荣的根本。

在仁善文化的影响之下,“礼制伦常”是李家院落建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统观念。“礼”的核心是秩序与和谐,表现为等级森严的上下尊卑关系。“德”必须在“礼”明的基础上施行,合“礼”方可明“德”。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礼制思想被规范得异常明确。三纲五常、主仆有异、男女有别,均为社会秩序与伦理关系的典型代表性文化意识。

李家院落建筑装饰蕴含“礼”的传统观念,宣扬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只有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让仁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对家族、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李家落院建筑中的“礼”体现在“主从有别”和“长幼尊卑”两个方面。李家的各个院落形制基本上是以院落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布局。以屋脊为参照物,由倒座开始到左右厢房的屋脊,再延伸到正房的屋脊,屋脊高度不断向上递增,这正是对“礼”两个方面封建礼制的具体呈现。[10]47

“主从有别”的观念在院落布局安排和房屋装饰中体现出来。院落布局从前往后的顺序是,主人最前,仆人最后。主仆居所泾渭分明,不容任何逾越。主人居所的装饰极尽所能,形式多样,效果艳丽。仆人的房间装潢十分简洁,基本没有装饰物。“主繁仆简”的观念在传统建筑中是约定俗成的,也是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表现。“长幼有序”是孟子“五伦”中极为重要的一条规范。李家院落沿中线两侧坐落而成。以最前面的“百善墙”到最后的宗祠为中轴线,两侧的院落中,左为尊长的居所,右为晚辈的居所。以左为尊的思想自古就有。古人的天道观认为天道尚左、地道尚右;左主吉,右主凶。所以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上为尊,君子贵左。李家院落的居住设计真正体现了传统礼制要求的“长幼有序”。

四、结语

正如欧文·埃德曼所言,“我们被建筑物包围起来,无论美丑,我们在这个环境中,去接受它。建筑物总要进入来去匆匆者的视野。”[11]98建筑空间承载着居者的身体,带给居者身心与视觉体验。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也通过日积月累的时间浸润着、塑造着居者的心理意识。“化民成俗”的方式对于塑造群体文化意识特别有效,且润物细无声,最易为人所接受。

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政治更迭、经济不稳、东西文化思想碰撞交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12]51虽然中国本土儒家思想也在逐步解体之中,但是浸润千年传统思想的国人,还是坚守着儒家思想中的仁善文化,并对之进行传承延续。本文通过研究在仁善文化影响下李家大院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意蕴。期望透过分析仁善文化与建筑装饰的关系,窥探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方式。在现代建筑缺乏对本土文化元素深度发掘、解读的今天,可以为国内建筑师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国文化群落中自有其民族特色,文化自信也应当从口号落实到设计实践。这不是简单的一图、一画的添加、利用,而是需要设计师静下心来,对传统艺术深入探析、理解。剖析李家院落、安徽徽派民居等传统经典案例,将设计根植于具体的文化土壤,才能催生出香山饭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那样的现代设计璀璨成果,中国建筑才能改变对西方建筑亦步亦趋的状态,展现出自信的姿态。

猜你喜欢

李家院落装饰
“称霸”试衣间
八一作品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李家正 釉·画
数到一万捉迷藏
DIY节日装饰家
时钟是弯成一圈的尺子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