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浙江“诗路”品牌建设与地方资源开发*

2020-07-12李炜城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文旅浙江诗词

宋 眉 李炜城

(1.浙江科技学院,杭州 310023;2.杭州易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 311121)

浙江具有丰富的诗词资源,对诗词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当代人的精神家园,提升文化自信,符合国家及我省文化战略发展方向。从浙江“诗路”文旅品牌建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向看,数字经济背景与文化科技融合引擎下的文旅新业态与产业链创新,正从“资源拉动”向“创新赋能”与“品牌扩张”的双轮驱动模式转变,由此对诗词资源开发路径提出了新的需求。

一、浙江“诗路”文旅品牌建设与地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共生互赢关系

诗词承载着上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审美、技术媒介语境下,诗词资源开发不仅能够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也能为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创新产业链、丰富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丰富资源,通过化人、聚气、搭桥、领风、扬名、赋能,打造城镇新名片。基于此,2019年浙江举办首次“四条诗路”文化产业发展主题活动拉开了浙江“诗路”品牌文化建构的序幕,该项目作为浙江大花园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与南京“文学之都”等长三角文化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立足于浙江文化生产、服务与消费的整体优势生态,以文旅融合与产业链创新为目标,依托建德、新昌、嵊州等浙东诗词资源丰富地区及沿线区域,汇聚当地人文资源,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百里唐诗之廊”“新安十境”等新景观带以及唐诗风情村、唐诗文化驿站等文旅新项目,围绕核心地标,利用诗词点进行串联,打造“一步一历史,一物一故事”的诗意之旅。此外还注重多元产业融合互补,对接数字经济和体验经济,例如打造“数字诗路e站”项目,构建虚实结合的诗路数字化平台,开发相关教育APP等。

从上述产业实践可见,当下浙江诗词资源转化的基本模式为: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建构地方文旅品牌、完善和创新产业链,这一模式的合理之处在于,将丰富的诗词资源与地方产业格局对接,并借此整合景观名胜、文学、戏曲、民俗节日以及动漫等地方文化资源、凝练地方文化特色、优化地方文化产业生态。从其目前发展趋向看,数字经济与文化科技融合驱动力逐渐凸显其优势及主导作用,加速了文旅与文艺展演、动漫游戏、网络文艺、文创时尚及教育等业态的交集,促使文旅及相关文化产业涌现新业态,也带动了泛文化领域的工具集、载体集、交易集的生成,文旅及相关产业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得以提升,由此也为浙江“诗路”品牌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地方诗词资源转化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事实上,金华、绍兴等浙江中西部地域,其潜在的丰富诗词资源尚未得到系统挖掘,为浙江“诗路”品牌建设留下了可持续开发和扩张的空间,倘若借助金华等地软件信息技术、电商服务、视频娱乐服务产业优势,以地方诗词资源开发来培育和优化产业链,不仅能够助力浙江“诗路”品牌建设,更能够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二、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地方产业发展现状与“诗路”品牌建设需求

目前古诗词资源转化主要体现在影视动漫、游戏、出版、文创等产业,数字经济背景下,诗词资源逐步成了动漫游戏、演艺展陈等产业中的IP开发热点。诗词题材内蕴丰富、审美风格多样化,在情境表达上不仅彰显中国审美文化精神,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与再创造的空间,因此显现出独特的价值。例如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片《相思》《元日》《游子吟》等作品,在秉承诗词原义、精神内蕴的同时,进行了符合当代受众现实生活的内容改编,还有一些以诗词为题材内容的产品融入了名人事迹、名人名言、地方非遗文化等元素,但是真正在地方旅游、文创等产业中进行系统开发运营的优质诗词IP尚少,浙江“四条诗路”的提出可谓抓住了契机,看到了诗词资源开发的潜在空间与巨大价值。

在浙江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地方产业链迎来创新契机,地方文化产业格局与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地方文化资源也将得以更好地优化整合,将为浙江“诗路”文旅品牌建设带来新的活力与变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借助文化产业生产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文旅与数字创意内容产业及地方戏曲、吟唱、文创、演艺展陈等产业的融合共生将进一步形成,由此为地方产业“创新赋能”,也提升了地方文化生产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化、数字化、市场化趋向下,数字网络技术和专业平台的不断完善,为诗词资源转化与IP开发运营提供了保障,将大大促进“诗路”文旅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扩张。

目前浙江诗词文本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已经初具规模,诗词内容生产主体在IP管理、资源嵌入、招商推广等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内容、平台、金融资源以及专业运营上的统筹规划已初步形成,类如借助国家大数据产业联盟、扫叶中国古典数字工程等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古诗词文化专网及部分文化体验服务平台、文化数据中心、文化大数据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运营,部分诗词初步实现了数字内容传播共享,但是离创意生产的集成化、标准化运作还有较大距离,不利于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推动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从浙江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及诗词IP运营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需求来看,数据采集、存储等前端生产仍有较大缺口,尤其是无法满足数字化场景建构的需求,导致诗词数字产品成本较高、内容更新滞后、产业链无法组构,而大量的地方诗词资源尚未进行素材库数字化和专业化整理,目前的产业开发极为碎片化,无法形成优质IP,这实际上导致诗词资源的耗损,成了当前诗词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瓶颈。

三、基于“诗路”品牌建设的地方诗词资源数字化开发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科技共生与融合产业格局日益形成,专业的诗词素材采集、数据库建设成为支撑当前内容原创精品生产与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前端问题。地方诗词资源采集与数字化整理的主要瓶颈在于:一是缺乏基于浙江“诗路”品牌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差异化定位;二是诗词素材的采集、存储量巨大,形态多样化,原始素材较为零散;三是文化基因挖掘及设计重构都需要专业性,导致高质量的标本素材库资源缺乏,阻碍了高品质内容的生产;四是尚未针对地方区域文化、产业差异与消费需求进行细化梳理。综上,地方诗词素材数字化开发与整理需要注重地方文化、产业生态、媒介技术与品牌可持续建设扩张等各方面因素,才能为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以陆游诗词为例,其中有大量内容和情境与金华、绍兴等地历史景观、人文风俗密切相关。其中,通过对金华的实地考察与市场调研发现,该地在软件信息技术、电商服务、视频娱乐服务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为培育和优化数字创意内容产业链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目前数字内容产品质量欠佳,文化特色不鲜明,市场经营不善,缺乏专业性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场景内容及相应平台匮乏,导致无法满足线上服务及虚拟体验需求。与此同时,陆游诗词不仅具有较好的IP潜质,也十分符合当地文旅、动漫、演艺展陈等需求,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继而形成与“浙东唐诗”并举的浙江“诗路”品牌分支。

基于上述调研与分析,课题组展开了对陆游诗词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一方面,课题组基于系统梳理、深度挖掘、价值延伸、项目带动、活动拓展等不同层面与模式,探讨陆游诗词资源在金华地方文化特色塑造、文化产业内容支撑、产业链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梳理陆游诗词文学、艺术、社会等多维知识谱系,探索其与地方资源整合打造文化空间、城镇名片,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乡村振兴、景区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功能,探讨其自然民俗、饮食文化、故事情节等内容资源以及相关“浙江风物”符号资源参与建构浙江“诗路”文旅品牌内涵体系的可能路径与策略。例如《游山西村》中脍炙人口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陆游为“浙江之心”的金华市磐安县留下的千古绝唱[1],这样以特定地域为背景创作的诗词内容无疑能为当地旅游、博物馆、文创等产业提供丰富资源。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不仅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它相较于杭州西湖、舟山普陀、湖州竹海等旅游胜地地来说还缺乏“热度”和“特色”,倘若将陆游《除夕》《岁首新事》《十二月一日》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作内容与当代民俗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也能够更好地呈现地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旅游项目的品质。此外,陆游还撰写过大量反映农家劳作及蔬果、茶酒文化的诗篇,如《蔬园杂咏》《观蔬圃》《杂咏园中果子》《巢菜》等[2],倘若从中提取有关地域特色农副产品和各式佳肴的内容,将能够为地方农副产品品牌塑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宣传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补充了“浙东唐诗之路”中尚少开发的内容类型。

另一方面,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金华文化产业发展现实需求,调研陆游诗词文化产品生产、营销及消费现状,分析现存问题与潜在空间,结合产业链创新需求、行业应用特点、媒介技术特点与地方文化建设需求、文化资源优化整合需求等,探索素材采集与数据库建构的科学标准。在采集和建库标准设置中,要注重发掘优秀文化基因、精神内涵、审美意象、地域空间意象,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其内容与浙江地域文化特点、文化遗产的关联,同时注重融入当代设计语言、数字创新设计,并将IP运营理念贯穿始终,在素材“重构设计”的过程中,探究文本话语传达、叙事及意象、情境表达等创新路径,这样才能让数据库直接为数字内容原创精品生产提供精良的前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诗词资源通过“云端”(文化大数据关联信息)向“终端”(针对各类用户的资源配置)的高质量和精准的转化。

猜你喜欢

文旅浙江诗词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Mother
Task 2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