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2020-07-12于竞游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艺术类思政红色

于竞游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但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持续走低现象①。对于思政课,大学生或者认为“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认为“大道理与我无关”,因此他们对思政课提不起来兴趣。如何将思政课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用学生听得懂、乐意听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出来?这就需要抓住、抓准学生的需求来讲思政课。“学生”端特性:即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特殊需求,是当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力点。

与综合类大学学生相比,艺术类高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为清晰、强烈的认同感,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表演专业学生,他们在开始大学生活之前一般都已经接受了3年到8年、甚至更久的专业学习,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个人性格都与专业特质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艺术的感性、多元性、独特性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性格、思维上都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务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直接关照这些群体特征。

一、红色音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红色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差异造成的。艺术专业追求自由创作、对真善美的情感表达,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富于形象思维、长于情感表达。但思政课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学科,注重思想传承、理论论述,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性分析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甚至抵制情绪。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问题出在了“艺术性”上,那么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靠“艺术性”来解决。红色音乐资源作为一种兼具“艺术性”与“思政性”的资源,其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方面,红色音乐资源与艺术类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关系更为紧密,是艺术类学生所熟悉、乐于接受的资源类型,因此将它融入思政课堂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建构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将有助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艺术类学生乐于且长于表达自我,红色音乐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用他们表现力强的优势来弥补对理论学习兴趣缺乏的弱点,即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1]。

另一方面,除了考虑艺术生“艺术性”外,还需要考虑艺术生获得“艺术性”的方式,即学习方式。艺术类专业学习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在这种“师徒式”学习方式下,学生对专业老师有着普遍较高的信服度,存在着明显的“尚其技(专业技能),遵其道(艺术品德)、效其行”的现象。在教育效果是,经常是“(专业老师)一言胜(思政课教师)万语”。这种信服源于学生对艺术名家、大师专业技能的崇拜、折服,继而扩展到对艺德的信服与仿效。因此,借用艺术家的艺德事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主要的是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理论的说服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做高尚艺德的践行者。

可见,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基于学生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所决定的,亦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所决定的。艺术类大学生特殊性决定了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必然性。

2.红色音乐资源的性质决定了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堂的可行性

红色音乐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众多形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征程中所积累的历史遗存,渗透着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前进方向、延续了中华民族最纯正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②。具体来说红色音乐资源又可以分为音乐作品资源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人物资源,如杰出的音乐家如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施光南等等;以及场所资源:如经典作品的创作、排练、演出场、纪念馆等[2]。

红色音乐资源的定义清晰地表达了红色音乐资源鲜明的政治性即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这些音乐作品、音乐故事在政治属性上都具有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从这些资源中可以凝练出: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这种政治属性使之与其他音乐资源相区分。因此,红色音乐资源具有天然的“立德树人”功效,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一致,这也就决定了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应用红色音乐资源具有可行性[3]。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红色音乐资源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鲜活的表现形式,单就音乐作品而言,其呈现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独唱、合唱还可以“快闪”,不仅可以唱,还可以演,而且适合多种乐器演奏。此外,我们看到这些红色经典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地被注入时代元素,这使得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鲜活的、生动的、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红色音乐资源特别适合艺术类高校学生思维特点、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艺术的相通性使这些资源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多样的、个性的表现方式更便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这些都决定了红色音乐资源引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可行性。

二、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

“因材施教”的核心要义在于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资源与教学方法,即围绕学生的特性来进行选择。选择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这在思政课课堂教学教育资源上实现了针对性,但是如何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去,这对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1.运用红色音乐资源营造思政课课堂教学氛围

当前学界对“红色音乐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将融入方式分为以下三类:激情传唱教学法、访谈教学法、实地体验教学法。

所谓激情传唱教学法,即在相关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传唱红色歌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到红军长征时,请同学或老师本人演唱《十送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歌曲来让学生在感情上增强对授课知识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关照到了艺术类学生的丰富的情绪感知力,以及强烈的表达欲性格特点,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所谓访谈教学,即访谈音乐家本人或其后人(子女或学生),讲述音乐家本人、音乐创作中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真情讲述使得学生对音乐家坚定的革命意志、崇高的爱国情怀有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对具体的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意义有更为详尽、全面的了解。比如请《黄河大合唱》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和朗诵者瞿弦和老师与抗敌演剧二队老队员解冰老师来讲《黄河大合唱》传唱八十年的风雨历程,这无疑是更令人信服、感动,也更能使学生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对祖国无私的、深沉的爱,促发他们以老一辈艺术工作者为榜样以实际行动来爱国、报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注意到艺术生特有的学习习惯特性,他们长于从艺术家身上受到“艺德”的教化,艺术家的言行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效仿;所谓实地教学法,即带领学生参观音乐事件发生地、纪念馆,让学生成为事件的“亲历者”。比如,中央音乐学院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前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地,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在现场给学生讲解曹火星创作这首歌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毛主席把这首歌的革命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无疑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记忆犹新”。

2.运用红色音乐资源阐释思政课理论

在上述教学方式的应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活力也被一定程度激活,相应的“到课率”“抬头率”提高也有明显的改善,但这些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点头率”提升上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思政课教学氛围,而这最多只能做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留在课堂上,如果想让思政课教学内容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乃至自觉践行,这就需要在理论上讲透,即让学生真懂、真信所学的理论。毕竟只有理论的彻底性,才有真正的说服力,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仅仅靠授课形式的多样化,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红色音乐资源来讲透思政道理。也就是说,红色音乐资源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仅只起到教学情境营造的作用,更应该成为理论阐释的有力载体。即,应该深挖红色音乐资源背后的音乐故事,用红色音乐故事生动阐述思政课理论难题,真正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真“入脑”“入行”。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这门课中“爱国主义”教学主题为例。在这个教学主题中“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这是一个难点问题。只有真正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在具体的时空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才能在理论上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时空性,才能回答为什么新时代爱国主义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些问题。

教师借用《黄河大合唱》③这一红色经典音乐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具体内涵”这一理论。《黄河大合唱》创作于80年前,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部作品却依旧被传承且历久弥新。首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够被传唱80年且经久不衰,为什么在听到这部作品的时候,大家会心潮澎湃,内心的爱国情感是怎样被这部作品所激发的?通观整部作品,作品中对祖国的爱,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对祖国河山、骨肉同胞、悠久民族文化的爱来表达的。对国家的爱是落实到对河山、同胞、文化的爱之上的,更是落实到与具体的政权、政党、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国家之上的。因为任何国家都不是抽象、也不可能是超时空的存在。相反,任何国家都必然是具体的,都是与现实的政党、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国土、国民是生活在具体社会制度之中的,在具体的政党领导下的。在《黄河大合唱》创作时期,正是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时期,这一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爱就是“还我旧河山”,就是“骨肉团圆”、就是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抗日救国。

分析到这里,教师借用《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给学生分析了爱国的具体内涵,下一步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讲清楚爱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回到《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我们发现它并未在唤起爱国情后而戛然而止,而是呼吁用行动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具体解释了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它是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统一体。爱国情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再一次回到爱国主义的具体时空性问题上来。抗日战争时期,怎样爱祖国呢?是拥护汪伪政权?国民党政府?还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就要看哪一个政党能够为这片国土、这方国民谋幸福,能够传承民族的文化。作品中描绘了沦陷区人民悲惨境遇:黄河怨女、东北老乡,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中华大好河山一步一步被蚕食,也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英勇抗击。至此,对学生而言得出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就是“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理论结论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说,红色音乐资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建设,既要发挥好红色音乐资源在教学氛围营造上的优势,还需要立足思政课教学理论内容深挖红色音乐资源背后的故事,用红色音乐故事来生动、具体阐述思政课理论,从而使学生做到真懂、真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以及红色音乐资源的性质认识,我们可以得出在艺术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音乐资源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在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时发挥红色音乐资源在学习情境营造方面的优势,在情感上让学生与教学内容实现共情,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立足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内容来融入红色音乐资源,注重红色音乐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的阐发,用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资源向学生讲透理论难题,只有在理论上讲透彻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才能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类大学生这一根本目标。

注释:

①沈壮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基于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中国高等教育》,2017(6):45-50.

②王炳林,张泰城主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7》.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p3.

③《冼星海全集》(第一卷),“我是怎样创造黄河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37.

猜你喜欢

艺术类思政红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红色在哪里?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