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构建研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花鼓形式课程体系

王 波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舞蹈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许多民间艺术,如舞蹈,音乐,说唱,杂技等等。它不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鼓灯,“非遗”进入高校以来,高校不仅开展致力于花鼓灯的教学表演的技术课程,同时也在音乐,体育,媒体等多个学科广泛应用。但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花鼓灯这一特色艺术形式的受众群体相对比较少,学生群众基础较为薄弱,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推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以此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花鼓灯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全方位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1]

一、我国高等院校花鼓灯教学形成及其发展特征

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花鼓灯是非常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花鼓灯教学成效,不断优化花鼓灯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充分明确花鼓灯教学形成以及它的发展特征,继而更好地提升这一艺术专业的整体发展。

1.我国高等院校花鼓灯教学形成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展花鼓灯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花鼓灯教学的整体成效与质量。虽然花鼓灯在高等院校中的存在是很早就有的,但真正以课程体系来予以确定,则是在2002年国家提出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课程形式来予以有效确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广大高校学生充分认知和把握这一艺术的价值与作用,更好地推动它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在他们的意识层面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2.高等院校花鼓灯教学的发展特征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有效地推动花鼓灯教学的开展,更好地提升花鼓灯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应该充分把握和明确花鼓灯教学的发展特征,以此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它的发展,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优化教学质量。高等院校花鼓灯教学具有显著的发展特征,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以及发展,而专门设立从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业性教学课程。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地域性的特色。也就是说在花鼓灯较为流行的地域所属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来开展花鼓灯教学,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更好的认知与理解花鼓舞。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以及认同感,继而培养具备花鼓舞理论以及实践的年轻传承者,卓有成效的焕发这一艺术形式的时代价值。第二,在花鼓灯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则主要立足于花鼓灯中的精华内容,积极寻求花鼓灯精华艺术内容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继而更好的开展融合教学。比如花鼓灯舞蹈,就是将花鼓灯同舞蹈融合起来。依托于这样的融合方式,依托于这样的结合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花鼓灯的整体教学成效,同时也能够全方位优化学生的花鼓灯认知。[2]第三,立足于花鼓灯的形式、内容、特点等多元因素,积极融入全新的元素和形式,力图推动花鼓灯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比如借鉴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以及表现形态而衍生发展的花鼓灯广场舞、健身舞等,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艺术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花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构建

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创建的过程中,花鼓灯作为一种特殊化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为更好的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应该积极推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

1.文化具象的课程定位

花鼓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这些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思想等往往是相对抽象的,只有通过舞蹈这一具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才更有利于花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也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为此,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应该充分全面的把握花鼓灯的艺术特质,科学全面的推动这一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在花鼓灯艺术形成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把握舞蹈这一特殊形式,以此来通过具象化舞蹈动作等推动其发展,更好地提升这一艺术形式的整体感知力以及感受力。比如花鼓灯《练射击》,自身蕴含着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基层文艺特性。作品采用了安徽淮河流域广为流传的汉民族花鼓灯舞蹈语汇,13个基层战士幽默诙谐,粗犷豪迈地表演,展现了射击训练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训练状态。花鼓灯一般在军旅舞蹈作品中,大都是作为开场及尾声等烘托晚会气氛用的。最近的记忆,也是2008年奥运暖场时安徽宿州花鼓灯大场的表现形式。像《练射击》这样用花鼓灯舞蹈语汇,重于描述战士练射击情节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可见,在推动传统艺术形式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丰富的舞蹈动作以及创造性的舞蹈形式等来进行有效的彰显,以此来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花鼓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它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舞蹈,同时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艺术,如说唱艺术、杂技艺术等。在高等院校花鼓灯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若始终立足于理论体系,往往很难真正提升和优化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为此,在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舞蹈这一媒介,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和认知花鼓灯舞蹈的魅力与特色。[3]

2.文化模块的教学内容

文化模块指的格式和文化内容完成,以形成文化组件的部分。文化聚集的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文化特定功能的集合。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全面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同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专业发展等,积极开展文化模块的教学工作。所谓文化模块教学,就是指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要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继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块,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当然,在文化模块的教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花鼓灯舞蹈来进行演绎以及再现,同时还可以采用同一花鼓灯舞蹈的不同段落等来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块,综合全面的提升花鼓灯舞蹈的整体教学成效,继而更好地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比如在花鼓灯舞蹈《练射击》中,它的每个段落的核心思想是存在显著的差异的。为更好地优化文化模块的整体教学成效,教师完全可以按照它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划分,继而形成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如《练射击》作品的第一段落重于描述射击训练场得严谨,规范,编导大量采用了花鼓灯特有的整齐的登山步,连续的缠丝腿,有力的打虎式,加以横排队形收拢和扩张的对比,在视觉上强调军旅舞蹈整齐划一的同时增强了气势。诙谐幽默是花鼓灯舞蹈的又一特性,作品第二段重在表现战士射击训练时比,赶,帮的情节。其中大量采用花鼓灯特色动作,如夸张的风摆柳,俏皮的三点头,诙谐的颤颠步,并结合一定的幽默表演,保持了花鼓灯的元素,同时交代清楚了打靶,看靶,比靶,抢靶的故事线。该作品第三段落巧妙地把威武的打虎式,帅气的挂鞭,和花鼓灯独有的地面动作结合了举枪射击动作的强化,来反映战士在打靶取得了好成绩时的兴奋与豪迈。通过精细化的文化模块教学内容,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也能够全方位推动花鼓灯舞蹈的发展。

3.文化表达的教学过程

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依托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充分立足于高等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全面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积极培育学生的认知兴趣,继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花鼓灯舞蹈的学习实践中。比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练射击》这个作品动作技巧朴实,有战士的语言。作品中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更没有游离本土文化。像前滚翻,趴虎,入洞,鲤鱼打挺,这些花鼓灯小技巧,学生稍加训练都可以完成,仿佛就是学生最基本的队列动作,讲究的是集体作业时的默契配合。在这一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边进行学习一边进行演示和表演。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做好相应的示范,或者采用正向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花鼓灯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再比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建活动展示的平台,还应该为广大学生创建良好的竞争氛围。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花鼓灯舞蹈竞技比赛,充分发挥“以赛代练”的作用,更好地提升和优化学生的舞蹈素养以及认知水平。当然,教师还可以充分依托于学校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创建花鼓灯舞蹈社团,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学习以及探索,不断丰富花鼓灯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好地提升花鼓灯舞蹈的传播质量。

三、结论

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花鼓灯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以及时代特色,为更好地弘扬这一艺术形式,应该积极构建花鼓灯舞蹈特色课程体系,更好地提升花鼓灯舞蹈的整体教学成效以及教学质量,全方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以及舞蹈素养,更好地推动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形式课程体系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