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挽救沉迷网游学生

2020-07-09于莉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辅导员案例

于莉

摘 要:大学生沉迷网游的现象是对学生自身、高校、家庭和社会危害极大的社会问题。摸清大学生沉迷网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课题,挽救“迷途羔羊”刻不容缓。

关键词:辅导员;沉迷网游;案例

一、案例主题

当前网络社会迅猛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快速兴起,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娱乐已经非常普遍,因利用不当,网络也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这一现象日益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焦虑,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前沿,关注学生沉迷网游现象,杜绝学生沉迷网络已成为高校辅导员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事件

(一)过分自尊与自卑的混合,导致无法正常与人沟通

该学生出生于甘肃省一个城镇家庭,父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沾染上了赌博,被单位开除。父亲下岗后,更加沉迷赌博,经常夜不归宿,从此家里争吵不断,父母甚至大打出手,因此该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就一直生活在父母争吵的环境中。该学生认为家庭的不融洽,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件极为丢脸的事情,因此羞于和别人提起,自卑感加剧,也就愈发内向,不愿和别人沟通,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当进入大学后,由于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一有空闲就去打工,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同学、朋友交流沟通,使得他更加的自我封闭。但作为一个“00后”的学生,他的内心其实非常渴望能够融入集体中,有参加集体活动的强烈愿望,有从周围环境中得到支持与帮助的心理需求,却又害怕别人的同情与怜悯,又感觉别人知道也于事无补,这种自尊和自卑的混合,使其无法和同龄人一样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二)不良情绪无法合理发泄,导致产生悲观逃避现象

虽然家里情况给他增加了很多烦恼,但该学生的成绩还算理想,可就是高考前一晚父母激烈争吵到深夜,导致第二天他发挥失常,考试成绩不理想,为了逃避,该学生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外省求学。可是距离的拉远,并没有使他真正获得解脱,和母亲的通话中得知,父母的争吵甚至打架还在持续,这使得他无比痛苦,他已经无法正常听讲,上课时经常走神。每次和母亲通话后,他都没有心思呆在教室里,一开始是独自到操场去散心,后来演变成去网吧。他自述,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可以使他暂时忘记母亲所处的境遇,可以使他暂时忘记家庭的不幸。可当从网吧出来,他又会陷入自责中,因为在学校的消费除了自己打工,大部分还是依靠母亲微薄的收入。因此,他认为逃课上网是对母亲的不孝,辜负了老师的教诲。可是,在短暂的自责后,当得知家里情况时,仍旧烦闷,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再一次迈进网吧,这样周而复始,自己也异常矛盾与痛苦。

三、案例解决的思路与效果

(一)加强教育沟通,寻求突破

根据管理学生的一贯经验,首先定性为一例简单的学生厌学逃课事件。我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鲜活案例给予警告,使其认识到网络成瘾的莫大危害。可是该学生更多的是沉默,他没有解释,甚至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百般追问下,学生未告知沉迷网游的原因,这使我感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复杂。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或去寝室,或在教室,或在操场,找该学生谈话,并利用QQ、微信交流,对其嘘寒问暖,希望能够打开突破口。

(二)全面掌握信息,有的放矢

基于上述情況,笔者查阅了他的个人档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同时调查了同寝室和班级与他相熟的部分同学。通过调研得知,该生在平时很少和他们谈及他自己和家里的事情,宿舍内的小集体活动一般也不参加,凡是节假日他都会去勤工俭学。对于他逃课上网的事情,宿舍同学和坐在他周围的同学都会劝他,尤其是班长,班长在他每次逃课后都会给他做思想工作,可是该生每次都是苦笑,也说下次不会了,可是根本没有转变。某日,距离我上次找其谈话不超过两个周,我在网吧找到该学生,告知其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让其就此事写深刻的检讨。由于此前该生一直是学生会某部成员,鉴于他的这种表现,学生会也会将其除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时他哭着告诉我,他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欢上网,而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将家里的情况全盘托出。

(三)密切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

当听完该生的讲述后,当晚我决定与其母亲联系。该生母亲是一名朴素善良的农村妇女,在当地周边工厂打工,由于一直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这位母亲把儿子作为倾诉的唯一对象。这次该生旷课上网就是因为在和母亲通话的过程中得知,母亲被父亲打伤后,独自一人去医院,父亲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回家了。我把该生的在校表现和他的母亲沟通过后,母亲表示震惊。因为在母亲看来,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没有想到她的每一次倾诉,都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困扰。母亲也表示可能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传递给孩子消极的信息,没有更多的为孩子着想,并表示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联系就“倒苦水”的方式。

(四)发挥朋辈同学优势,大力帮扶

为帮助他,我引导充分发挥班级和宿舍同学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宿舍成员的鼓励和监督作用。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该同学在学习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还主动要求报名,他虽然不在学生会继续任职了,可是也积极地传授经验给师弟、师妹,并给我发来短信表示:“谢谢导员你对我的开导,以前我确实有点不靠谱,以后不会了,专业知识我会尽最大能力抓,请老师放心。”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主动“触”网,以真情实感夯实信任根基

面对沉迷网游学生的教育和帮扶,辅导员必须备好课,主动“触网”,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如果辅导员自身没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体验,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尤其是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使他们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如果因噎废食,以禁止学生上网来解决问题,势必达不到效果。为“治好”韩某的“网游病”,因材施教,笔者就去了解当前最火的几款网络游戏,每次去找他谈心,都能说上几句游戏用语。同时通过QQ、微信等发表网络文章,谈网游的利弊,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用老师的真情实感打通了信任的脉络,从而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

(二)积极用网,以真知灼见启迪学生内心

把网络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积极利用网络,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实现二十四小时在线,成为学生们无时不在、无话不说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更有利于提前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和形式风格来引导,不仅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也打破同学们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利用网络平台与“问题学生”进行突破时空的沟通,在网络空间与学生一对一经常性真诚面对,从而实现思政工作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三)家校共育,以真抓实干凝聚育人合力

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家庭,家庭关爱的缺陷会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尤其对于“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家校密切联系,尤其是利用网络思政优势,弥补因学生多或学生家距学校路程较远而带来的不便互相访问、面商学生教育事宜的不足,创新学校教育延伸方式,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作用,还原原生家庭的温暖情感,树立正面、积极的沟通方式,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疏导不良情绪提供坚强的情感支撑。

(四)网格管理,以群体力量助力成长

班级和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也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的主要平台。我们要建立班级网格化管理平台,辅导员作为一级网格员,主要学生干部作为二级网格员,宿舍长作为三级网格员,實现学生管理全覆盖,保证实时监督,层层反馈,尤其是在对待“问题学生”问题上,采取“一帮一”“多帮一”方式,可以起到事前预警,事中安抚,事后观察的作用。同时,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搜集和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学生学业帮扶预警、心理健康预警等机制,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有效提升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正向激励,以真才实学提升自信

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特点,“委以重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转移其注意力,加强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增强自信心。通过个人努力,逐渐在班级获得威望,集体荣誉感也逐步增强,老师再对其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并经常进行心理疏导。这样一来,“问题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克制自身的不良缺点,并在各个方面都努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林晓丹,苏静和,刘分江.唤醒沉迷角色扮演游戏的“隐形人”——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169-170.

[2]包治国,孙一平.网格化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以P大学为例[J].管理学刊,2018,31(05):57-62.

猜你喜欢

辅导员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互联网+”的现实案例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不重实效,重广告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