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方法在成绩分析中的运用

2020-07-09叶志青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应用

叶志青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以成绩分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为例,将学生的成绩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为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研究方法;成绩分析;应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闽台中小学民乐团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课题立项编号:FJJKXB18-271)。

一、成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分布数列反映成绩分布

分布数列是成绩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分布数列可以看出学生在各个成绩段的人数分布,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成绩分布范围[1]。原始的考试成绩一般是按照学生的学号分布,或者按成绩高低进行分布,这样不能直接看出考生在成绩组中的分布。为了能够体现总体的分布情况,需要分布数列来累计分数段的人数分布,说明此成绩之下所有人数的占比。分布数列强调的是总体成绩比重,当统计强调的是个人的成绩则不建议使用分布数列。分布数列一般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来表示,曲线呈现中间高两边低,曲线越向中间收缩说明靠近平均成绩的人数越多。

(二)平均指标

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计算平均成绩的方法,它是将所有学生的成绩相加除去学生人数。算数平均值比较能客观反映平均分布且反应灵敏,任何一个学生的成绩变动都能对结果产生影响。但是算数平均值受极端数值的影响较大,当出现极低分或者极高分,会对整体平均结果产生影响,不能客观评价平均水平,因此往往通过去掉一个最低分和最高分的方法来保证平均值的可靠程度。

中位数即排列在人数中间的数值。在成绩分析统计中,中位数的计算是将考试成绩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成绩即为中位数,当学生人数为偶数时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中位数的使用范围受限制较大,当考生成绩分布不趋于平均分布时,中位数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

众数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也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在成绩分析中,众数代表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众数受考生人数和成绩趋势的影响,当考生人数较少或者成绩分布平均,则众数就没有较大的参考意义[2]。

(三)变异指标反映差异程度

为了解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我们在统计成绩分析中也会采用变异指标的方法,在统计平均的基础上通过变异指标来观察离散程度。但是变异指标也有它的局限性,当考试成绩较难或者较易的时候各个学生的成绩都偏低或者偏高,则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差距,从而影响到成绩分析的客观性。主要的变异指标有: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全距即成绩的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这是最简单的测量成绩差异的指标。全距的大小由极端分数的数值决定,全距只能作为一个粗略的参考值,不能很好地反映各个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标准差是计算变异指标较为精准的计算方式,它的计算方式是将所有成绩的原始数值与平均值做差的平方,得到的值取平均再开方,记为δ,计算公式为δ=,标准差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差异大小。全距和标准差都是为了计算同一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成绩分析则采用标准差系数,使在不同平均值下能够进行比较,消除平均值高低产生的差异。

(四)标准分

采用标准分是为了将学生的成绩放到统一的标准上进行比较,克服原始分的局限性。例如小明同学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英语考得90分,排年级第十,在期末的全区统考中英语85分,排年级第五,要判断小明同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需要在同一个标准中进行比较才能分析出成绩变化趋势。标准分的计算是将原始分与平均分的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数值,既可以反映学生所处成绩,也可以对不同分布的分数进行比较。标准差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成绩情况,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成绩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3]。

二、研究方法在成绩分析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班主任成绩分析中的运用

班主任以班级为研究单位,主要是针对本班的学生各科成绩情况、班与班之间的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和比对,分析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成绩波动情况。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分析班级成绩的基本情况和各层次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班级各科平均分比较、班级综合成绩分析、班级分数段在年级中的占比、各层次学生的成绩排名分布等。对各层次学生的分析有利于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可以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状,与其他科任老师做好沟通;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家校联系,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加强督促力度;实行个性化辅导工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在备课组长成绩分析中的运用

在教学工作中,备课组长负责课程教学的所有事宜,成绩分析有助于备课组长合理安排好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备课组长在成绩分析中主要针对该门课程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情况等进行统计,如果能够划分到每一个题目类型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帮助备课组长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在课程安排上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某一门课程的成绩可以通过统计班级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来得到大概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班级之间的学习情况差异。在成绩分析中要針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失分点做好统计,并找出失分的原因和相应的措施。通过成绩分析得出的结果要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没有知识盲点。备课过程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验课、探究课,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思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落实课改精神,提升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要杜绝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情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在科任老师成绩分析中的运用

科任老师成绩分析的重点在于比较所教科目在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成绩情况,所以用到分布数列和平均值的方法较多。科任老师在成绩分析中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尤其是每一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同时根据题目难度来考量学生的学习趋势。科任老师和备课组长的功能相似,但是科任老师更加关注成绩所反映的细节问题,所以科任老师在分析成绩的时候要精确到每个人的成绩波动情况,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在年级长成绩分析中的运用

年级长对整个年级的学习情况负责,通过分布数列横向纵向对比不同学校同一年级的比分,同时对分数段排名和各班的综合排名进行对比,从整体上分析年级的考试成绩。在成绩分析中对不同分数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找出学生成绩背后的原因。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每个老师都要关注学生和班级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年级长要及时沟通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备课组长,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娥,杨惠娟.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保山学院学报,2013,32(02):73-78.

[2]黄修芝.统计分析方法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2(03):48.

[3]孙高强,魏巍,阮晓龙.数据可视化高校评教成绩分析系统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9):16-20.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应用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