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对普及中国歌剧教育的意义

2020-07-09王朝阳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观众

【摘要】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歌剧的萌芽时期,黎锦晖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为中国歌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儿童歌舞剧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但当时他的作品在教育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受到普遍欢迎,他的儿童歌舞剧也一直被儿童音乐教育作为教材,得到广泛的流行。歌剧艺术传入中国近百年的时间,已然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可成长的路上免不了遭受磕磕绊绊。任何表演艺术都需要观众,观众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中国歌剧的发展不仅要在本体上不断进取,还要在普及中国歌剧教育上下功夫。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歌剧,但却为普及中国歌剧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范本,在普及中国歌剧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国歌剧教育;观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233-02

【本文著录格式】王朝阳.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对普及中国歌剧教育的意义[J].北方音乐,2020,06(12):233-234.

一、寓教于乐——黎景晖儿童歌舞剧

西方歌剧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而中国歌剧萌芽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黎锦晖醉心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等运动的宣传中来,黎锦晖提出学习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训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与实践。儿童歌舞剧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载歌载舞的儿童艺术形式。他借用童话和寓言故事的相关情节为题材,以拟人化的方法给剧中出现的动物和植物加上鲜明的性格,启发儿童演员的想象力与感受力,还可以在排演的过程中多方面体会做人的道理。其中歌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旋律简单并富有特点、易于记忆。他的儿童歌舞剧一切创作都以服务儿童为主,为儿童而创作,创作给儿童看,所以创作的作品难度不大,且有趣味性、娱乐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如黎锦晖的代表作品《麻雀与小孩》,老麻雀与小麻雀都进行了拟人化,更能激发儿童参演的欲望,久而久之便增强了儿童演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早期的儿童歌舞剧分类两种:一种是以集体歌唱为主,配合一些简单的队列变化以及群体舞蹈,不限人数、场地,以这种形式去表现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例如《吹泡泡》等;另一种是通过独唱、对唱,再加上生活化的表情与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某些情节,音乐所占比重较大,如《可怜的秋香》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创作本就带有教育目的,也属于教育戏剧的性质。“教育戏剧是一种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是借助戏剧生动的形象形式,在给定的情境下扮演人物、故事的手段开展教育、宣传或培训活动。而审美戏剧或艺术戏剧的创作、演出出发点是审美,而非教育或培训。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审美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内容是以教育对象的所需而定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一开始是想证明唱歌可以帮助大家学习国语,且这种形式趣味性较高,儿童也易于接受,使其对国语的学习产生较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儿童歌舞剧还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用歌舞结合叙事也能使儿童演员从中体验到不同的人生。

我们不要让先贤的智慧成为历史,要使其更好地作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歌剧萌芽期的产物,本身就具有教育戏剧的性质,如果结合当下所处的时代在内容与形式上稍作调整,必将对普及中国歌剧教育产生积极的、不可估量的影响,让歌剧艺术在中国结出更大的果实,给予更多人以美的感受,让更多的外国人也可以通过歌剧的形式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因为艺术爱上中国这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

二、儿童歌舞剧与普及中国歌剧教育

普及中国歌剧教育、培养歌剧观众就是歌剧人的任务之一,年轻的观众群体是歌剧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只要逐渐失去年轻的观众群体,就意味着它离没落不远了。歌剧艺术是西方的舶来品,要想普及歌剧艺术,除了打造一流的剧院硬件、提高作品质量,还应在教育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国人对歌剧艺术不陌生。中小学生是歌剧艺术未来的一大观众群体,首先要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这门艺术的存在,近距离接触、感受才能谈得上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歌剧艺术,才愿意在以后来从事歌剧相关的工作或是成为忠实的歌剧观众。

黎锦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一开始是想证明唱歌可以帮助大家学习国语,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创作意图就在于此。虽然儿童歌舞剧有一定情节、人物、歌唱、舞蹈等,具备了歌剧一定的特征,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只是具备一些萌芽的性质。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想学好某种艺术,必定要去研究它的过去,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摸索它的发展规律。儿童歌舞剧相比歌剧来说还不够成熟,但将其放在普及中国歌剧教育这一块反倒成了优势。因为儿童歌舞剧本身是中国歌剧萌芽性质的产物,而在中小学普及中国歌剧教育也只是启蒙性质的活动,目的不是培养歌剧相关的职业人才,且儿童歌舞剧更多注重趣味性以及寓教于乐。“黎锦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易于接受和易于产生兴趣的创作原则,他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是着意于平民文化,创造反映现代精神的、老百姓能听懂的、新的歌舞剧。他用这种自创的、新的全息语来反映一段儿童故事,也就成为最忠实地继承了文人戏曲创作之传统的民族新歌剧。”由此可见,儿童歌舞剧不仅具有中国歌剧萌芽的性质,还将成为普及中国歌剧教育的有力手段。

歌剧不仅是给人看的,还是给人演的,更是給人唱的。故事不仅是可以说出来,还能唱出来。课本上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歌剧的形式唱出来。首先,提升了儿童的艺术感受以及审美的能力;其次,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在唱唱跳跳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再次,提升了儿童的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相处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因为歌剧艺术是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需要不同部门的人一起配合,大家各发挥所长,一起完成一部歌剧的排演,也能增进师生间的关系;最后,为学生创作儿童歌舞剧、排演儿童歌舞剧也能解决部分歌剧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歌剧观众,由于从小接触并亲身参与过排演,所以欣赏能力也会比普通观众要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越高,对创演歌剧的人要求也就越高,从而推动整个歌剧艺术门类的发展。

目前来说,看歌剧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里给歌剧艺术的空间太过于狭小。通识教育中,只有音乐赏析课中会偶尔提到歌剧,可能只是赏析部分剧目中的片段,歌剧不仅是音乐的戏剧,还是戏剧的音乐。这两者不止是在视听方面,还需要亲身去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歌剧的魅力,不然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应利用有限的艺术课程的时间,使课堂变得与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不一样,应让其扮演角色、用歌唱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叙述故事。音乐跟戏剧本就是一对欢喜冤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音乐老师和戏剧老师也可以合作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剧目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

如果把儿童歌舞剧结合当下所处的时代在内容与形式上稍作调整,为普及中国歌剧教育创作一批新的短剧,专门量身定做一些剧目,让中小学生从小就能亲身体验歌唱、舞蹈、戏剧的魅力,而不是只在音乐赏析课上偶尔接触歌剧艺术。

从内容上来说,可以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中挑选一些对于儿童成长有益的题材,或是在中小学文化课课本中挑选一些合适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能够为儿童喜闻乐见、表现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歌词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用儿童的语言习惯来写剧本,考虑到中小学课堂的现实情况,应以短剧为主,并且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从形式上来看,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以集体歌唱为主,配合一些简单的队列变化以及群体舞蹈,或是通过独唱、对唱,再加上生活化的表情与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某些情节。在创作上形式不用复杂,因为儿童歌舞剧本身是中国歌剧萌芽性质的产物,而在中小学普及中国歌剧教育也只是启蒙性质的活动,目的不是培养歌剧相关的职业人才。所以,针对普及中国歌剧教育这一课题不同的人群应该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

任何表演艺术都离不开观众,也许是歌剧在人们心中一直属于高雅艺术,让人觉得欣赏歌剧的门槛很高,且很多外国歌剧都用原文演唱,语言障碍也是一大问题,如果观众不能理解演员唱的每一句是什么意思,也会损失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给观众所带来的美感与震撼。所以,这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歌剧人去解决。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为普及中国歌剧教育提供了理想的范本,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Richard Schechner,孙惠柱.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刘庆苏,天啸.歌剧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朝阳(1996—),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2017级歌剧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观众
“观众—参与者”关系与体育暴力
由“观众”到“演员”的转变
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学生不只是“观众”
浅谈“北京人艺”走向成功的必然性
浅谈时基媒体在展览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