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

2020-07-09范嘉琴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探析

【摘要】《阿莫尼惹》作为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及哭嫁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旧时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性别观念,更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的历史写照。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音乐旋律却有着明显的即兴性。本文主要从其文化背景着手,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阿莫尼惹》为举例对象对其进行音乐本体上的探析。

【关键词】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99-02

【本文著录格式】范嘉琴.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的初步探析[J].北方音乐,2020,06(12):99-100.

引言

《阿莫尼惹》(汉译《妈妈的女儿》是流传于四川凉山彝区和云南小凉山彝区的一首叙事长诗、歌曲,演唱的场景多是在凉山彝族女孩在出嫁前夕作为哭嫁歌来演绎,内容主要表达了一个彝族女孩被迫出嫁,回忆了儿时在父母身边的无忧无虑和幸福快樂,哭诉了对父兄及家族的包办婚姻,抒发了出嫁时告别父母、亲人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在婆家奴役凄苦和思亲不得归的痛苦,歌曲内容冗长且丰富。《阿莫尼惹》向人们展现了千千万万个勤劳、善良、普通的凉山彝族女性在旧社会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必然命运,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凉山彝族女性对买卖式的婚姻、包办式的婚姻和家庭奴役进行抗争的结晶,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阿莫尼惹》这首歌在凉山彝区可谓家喻户晓,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在其音乐旋律上根据每个人演唱时的时空情境和个人内心的感触,有很明显的即兴性。目前出版的作品《妈妈的女儿》(阿莫尼惹)分别有彝语和汉语两个版本,都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在凉山彝族民间搜集整理并翻译的,内容包括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十个部分。事实上,在凉山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阿莫尼惹》大多是抒发彝族女孩在出嫁时内心情感的片段,或是感叹彝族女孩被迫出嫁后在婆家凄苦的片段,并没有完整的十个部分。而出版的《妈妈的女儿》则是在这些口头唱词和民间传抄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后形成的一首内容十分完整的叙事长诗、哭嫁歌。然而,所出版的两个版本中都是对歌词的整理和翻译,并未涉及音乐旋律的记录和探析,目前较少的有关《阿莫尼惹》的文章也都是集中于对诗歌内容的整理、翻译和性别权利的探讨。本文主要以云南小凉山彝区的《阿莫尼惹》为例,对其进行音乐本体上的初步探析。

一、《阿莫尼惹》的文化背景

任何时候,任何文化都是产生、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阿莫尼惹》也不例外。从幸福的降临人世、渡过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长大后开始承担繁重的劳动、后来被迫出嫁后的凄苦生活,“妈妈的女儿”这一生也是千千万万旧时期凉山彝族女性的一生,而这背后就是凉山彝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和婚姻制度。

(一)传统的性别观念

在传统的中国,“重男轻女”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到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和民族依然还有这种思想和现象存在,甚至已经固化和加深得屡见不鲜,对于彝族人来说也不列外。旧时期的彝族人因为常年征战、因为禁锢的思想,他们认为男性才是社会的主导,是传宗接代的基础,因此,凉山彝族的传统家庭是典型的父权和夫权制,女性是没有什么地位和自由可言的。家庭内,父亲是家庭的核心,所有大事都由父亲决定;在养育和教导子女的事情上,夫妻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但子女婚配的事宜女性则无话语权。《阿莫尼惹》里有句歌词这样唱:“生和养是妈妈,婚配议嫁是爸爸,彩礼要由兄长定,妈妈没办法”,从这可见,兄长都可以决定彩礼,而辛辛苦苦养育女儿的妈妈却什么权利也没有。

凉山彝族“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下,已经渗透在凉山彝族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并未完全消除。

(二)传统的婚姻制度

凉山彝族的传统婚姻制度是父权制、夫权制、舅权制的结合,认为女孩子生下来就应该嫁给舅舅的儿子,只有舅舅家不娶了才可另嫁他人,而另嫁也得由父兄和舅舅说了算。而对于夫家来说,女孩子不过是花钱买来的财富,可任意支配。因此,凉山彝族的女性在家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嫁到夫家后只得顺从夫族。

二、《阿莫尼惹》音乐本体探析

《阿莫尼惹》作为一首一千多行的长诗,其内容冗长且丰富。很多人形容《阿莫尼惹》的诗句或歌词是壮美又凄苦的、抒情又含蓄的、生动又哲理的一幅凉山彝族的风情画卷等,我想这些形容词对于《阿莫尼惹》来说都不为过,甚至是“意犹未尽”的。而与丰富的歌词内容形成对比的就是整首歌的旋律比较单一且具有即兴性。

(一)即兴性

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人所唱的《阿莫尼惹》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阿莫尼惹》随着历史的积淀不断流传至今,人们对它的演绎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和简单的复制,而是会根据每个人具体时空环境的需要进行灵活性的再现、演绎,甚至是再加工、再创作。在过去,《阿莫尼惹》大多只在凉山彝族女孩出嫁时作为哭嫁歌由女性来演绎,而现在,在凉山彝族人民的日常劳作、闲暇、娱乐、节庆都可以是《阿莫尼惹》的演绎场合,并且没有任何身份、性别的限定,这就使“个人情感因素”在《阿莫尼惹》的演绎中不可避免地被带入,从而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来演绎时,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时空境遇适当对长诗内容进行删减,在歌唱中适当即兴演绎,以此来突出各自想要突出的或留恋或悲伤、或期望或愤恨的主题。因此,就音乐本体而言,《阿莫尼惹》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调式调性、节奏、旋律。

(二)单一性

即便不同地区、不同人所演绎的《阿莫尼惹》都存在有大大小小的差异,但“重词轻唱”的特征是其所共有的,这也是许多长篇叙事诗的特征之一。整首歌都是以一两句的主旋律为基础,经过情节的更递,为适应不同歌词的需要在主旋律上做简单的变化重复,常常是用一句主旋律套上若干歌词形成一句式反复的多段式结构。比如,由于《阿莫尼惹》的诗句并不是规规整整的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等,因此在歌唱时,随着歌词字数的增删,旋律和节奏上也相应作简单的变化,但全曲的主干音和旋律走向是不变的。有个别文章在谈及《阿莫尼惹》的唱腔时说《阿莫尼惹》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序歌》和《成长》,是抒情性的平腔,旋律优美动听,音调抒情婉转,而第二部分包括从《议婚》到《明志》七个章节是悲戚的哭腔,旋律低沉悲伤。但实际上,在云南小凉山的民间,人们所演绎的《阿莫尼惹》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两句的主旋律,并无过多、复杂的音乐情绪上的起伏变化。例如云南小凉山民间文化人阿鲁务佳所演绎的《阿莫尼惹》是这样的:

再如,云南小凉山民间文化人拉玛务机所演绎的《阿莫尼惹》是这样的:

谱例都是两个民间文化人所演唱《阿莫尼惹》的开头两句,也是各自所演绎的《阿莫尼惹》从头到尾的主旋律,但两首《阿莫尼惹》的旋律不一样,调式调性不一样,甚至是开始的内容也不一样,如第一首是从“妈妈的女儿”出生之时开始叙述,民间文化人阿鲁务佳说:“没有什么《序歌》,我们从小听到大,唱到大,都是从出生之时唱起”。而第二首则从“妈妈的女儿”出生之前的《序歌》部分开始叙述,民间文化人拉玛务机说:“这部分的内容虽鲜有人唱,但是是《阿莫尼惹》里最让我感到悲伤的部分”。可以看出,同是《阿莫尼惹》,却也是不同的《阿莫尼惹》。

《阿莫尼惹》的歌词极富韵律之美且冗长,每一句都以“妈妈的女儿呦”开头,中间综合运用了类比、夸张、排比等的修辞手法,使之诗情画意又细腻感人。全曲并未使用一个人称代词,让听着或读者在为“女儿”的不幸黯然泪下时,不明白是把自己当成了“女儿”本身在自我同情、自我怜悯,还是站在他人的身份对“女儿”进行同情和怜悯。全曲分为十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涉及《阿莫尼惹》的文章及著作都对其歌词内容进行了部分或全部的整理和翻译,每个人翻译的都大同小异,笔者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结语

《阿莫尼惹》作为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及哭嫁歌的代表作之一,经过数辈流传至今,承载着凉山彝族的漫长历史和诸多文化背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阿莫尼惹》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对于云南小凉山而言,甚至是在消逝的边缘徘徊。当前,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出版的《妈妈的女儿》将《阿莫尼惹》的内容进行了完整的整理及翻译,形成了彝语和汉语两个版本进行保存,这无疑是可喜的“抢救”举动及成果,但关于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阿莫尼惹》的音乐搜集整理、对比分析等都是空缺的,这也是笔者接下来将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心愿。

参考文献

[1]蔡富莲,陈波.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9(2):112-118.

[2]罗艳.《阿嫫妮惹》口传与文本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6.

[3]鄧明英.文本背后的性别观——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9-112.

[4]何茜.从传统彝族婚俗制度解读《妈妈的女儿》[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0):91-92.

作者简介:范嘉琴(1993—),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数学常见“几何最值问题”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体现读者意识的高中读写教学实践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