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念一形,随“想”换“象”

2020-07-09秦莉萍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摘要】想象是一种很奇妙的力量,可以使心中的形象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千变万化,斑斓不绝,而“随想曲”便是音乐中自由表达想象的一种音乐体裁。随着作曲家的一念一想,展现在听众眼前的音乐形象也随之变幻万千。本文试以储望华的钢琴独奏曲《新疆随想曲》为例,浅析该曲演奏中所塑造的各种意象之形。

【关键词】新疆随想曲;音乐形象;意象之形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89-02

【本文著录格式】秦莉萍.一念一形,随“想”换“象”——浅析储望华钢琴曲《新疆随想曲》演奏中的意象之形[J].北方音乐,2020,06(12):89-90.

我们的想象不受时空的束缚限制,“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不过一念之形象,转念又听闻“呦呦鹿鸣”,回首却见“乌鹊南飞”。这种虚无缥缈的抽象之想,执笔书不尽,研墨画难成,似乎只有音乐这种“方生即死”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意象之形。所幸音乐中就有一种体裁无拘无束恰如想象,即“随想曲”。

随想曲这种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在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随想曲指的是类似赋格的器乐体裁;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指技巧性练习曲;十九世纪后常指有即兴性质的音乐创作。而储望华先生在《漫谈钢琴独奏曲<新疆随想曲>》中提到:“随想曲(Capriccio),我取其随意、幻想”,且作者创作该曲是在1977年初,之前并未真正到过新疆,对其“少数民族风情地貌的了解也是极为模糊和虚幻”。加之当时正值粉碎“四人帮”之际,心中必然振奋激动、情难自抑。所以,这首钢琴曲自由想象可谓如脱缰的野马,没有限制的,随情换景,随“想”换“象”。随想曲这一体裁虽强调了“想”,但作曲家的目的显然是要向听众描述其想到的“形象”。

纵观全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到新疆自由驰骋的澎湃梦想、对雪山大漠草原的抒情幻想、仿佛听到远处传来驼铃马蹄的闭目冥想、对翩跹绮丽的新疆歌舞的酣然畅想,最后,在作者对新疆如数家珍般夸赞后,是以一种宏伟震撼的构思表达了自己难以抑制的兴奋狂想,“立意随想”,令人激动不已。

一、引子部分——1~5小节

全曲用两组尖锐明亮的柱式和弦开场,史诗般的雄伟气势立即刺激了听众的神经。这些和弦似乎模仿了新疆木管唢呐的高亢嘹亮的声音,让人立即感受到了火热的“新疆味儿”。随后的下行音阶式的双手八度交替装饰乐段(Cadenza),犹如脑海中一系列思绪倾泻而出,使人激动难抑。清楚了此处的意象,我们在演奏中就应该将这种昂扬的亮相和倾泻而下的气势在演奏中表现出来。想要高亢昂扬,便要“撑高”,掌关节牢牢撑住——即使到了低音区也不能松懈,要感觉右手的旋律一直没有停,音区转换要迅速。想要在装饰段有激流倾泻之感,必须明白先有高再有低。唯有将腰背挺直、手上骨骼支撑好,全身其他地方放松、力量随肩膀下沉,声音才会饱满明亮;靠人身和手腕将气势连贯,一鼓作气,再融入火热的情感将丰满的织体表现出来。

二、驰骋梦想——6~81小节

这一部分开始,作者就运用一个新疆风格浓郁的增二度。关于此处的增二度音程的形成还需要进行“辟谣”:很多文章写到6~24小节是b小调中的增二度,但细想之下就能否定——该乐句结束处回归的主和弦是#f小调主三和弦(22小节)。与其说是某小调调式中的升高Ⅶ级音出而出现的增二度音程,倒不说如是“维吾尔族旧调式”或是特殊的“具有两个增二度的特殊调式”,从而将新疆气息弥漫开来。具体孰是孰非本文不作探究,但却凸显出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

除了增二度音程,还有极具新疆民族气质的切分音和附点节奏。6、7小节中左手三个重音配以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十分像新疆纳格拉鼓清脆急促的鼓点。随后在右手响遏行云的延长音下,左手时而上下翻滚,时而模仿马蹄声(12、16、22、23小节),纵横驰骋于雪山下,使听众身临其境,想要一探究竟。此处的动力感要求指尖和奔跑的马蹄一样集中有力。25~46小节的右手旋律热情洋溢,层层递进,仿佛大漠之风由远及近,乐句之间相互连贯,直到47小节处将2/4拍推向3/4拍热闹的跑动达到一波小高潮,随即变回2/4,仿佛预示着情景的变换。49小节開始,作曲家的想象似乎飘到了草原上扎营的牧民,欢快的新疆民歌旋律不断切换着音区,好像男女老少都加入到这场欢歌之中。演奏时要注意把握不同音区的音色以区分音乐形象——少女的婉转水灵、妇女的热情欢腾、男人们的质朴浑厚等。

三、抒情幻想——82~125小节

这一段充满了幻想(capriccioso)气息,通过节奏自由(rubato)的华彩乐句将风光迤逦的新疆景色,细腻的刻画于听众的心田。这些华彩处多采用了“抛物线”式的类似新疆特殊的反S型旋律,展现了新疆那片广袤神秘的土地。伴奏部分如88~89小节,模仿纳格拉铁鼓的鼓点,节奏律动性很强,如此异域风情,令人神往。116小节突然开始的缓慢的柔板(adagio)犹如作者的沉思低吟,节拍在3/4和2/4拍之间不断转换,好像听到或想到什么,又不确定。高声部清脆空灵的和弦恰似一声声虚无缥缈的驼铃,飘荡在大漠袅袅孤烟里。这一部分的音乐处理要极尽细腻,双手切分音中的长音和旋律转折处的高音演奏要格外注意歌唱性,使用慢触键并用手腕将力量送出去,想象指尖的声音可以传得悠远、绵长。

四、闭目冥想——126~164小节

随着远处的铃声逐渐清晰,速度也逐渐加快(126~127小节),原来真的有一支驼队满载着货物向听众走来。商队归来,镇上的居民也像过节一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要歌之舞之。欢愉的旋律由远及近,音乐形象也从灵动渐渐变为热情激动。这一乐段的人文生活气息浓重,呈现了新疆人民日常生活一景,更显得生动可爱。作者闭目冥想,脑海中又兴奋的响起了第一段中最初的、激动人心的旋律(152~164小节)。此处作曲家同时用了三行五线谱,从视觉上告诉我们此乐句要弹奏的音域很广——中高音旋律部分使用双手弹三个八度并出现重音记号使主题清晰嘹亮的传递给听众,形成印象上的冲击;随后双手迅速切换到低音伴奏部分,出现很多高叠和弦,像是旋律的低沉回声,表现出新疆的云雪埋山、平沙万里的宽广无垠,演奏时要注意保持音和踏板的使用:音后踏板迅速踩到底的同时注意小乐句之间的干净换踩。

五、酣然畅想——165~209小节

这一段是作曲家对新疆民族舞蹈场面的无拘无束的尽情想象,拍子变换频繁。从开始的2/4中的切分节奏,到169小节后6/8拍和9/8拍的不断转换,无一不体现着扑面而来的舞蹈气氛。9/8拍一般出现在每个小乐句旋律结尾处的长音上,仿佛舞蹈间歇处的回眸顾盼。同时,小乐句之间安排错落有致:一短一长,先扬后降,像是一问一答的男女对舞,也仿佛是女子争奇斗艳的斗舞挑战。演奏时要注意每小节的节拍重音和对旋律线的分组,不要因为旋律线较长就失去了舞蹈的节奏感;乐句间的性格有细腻差别,有明亮活泼也有热情妖娆,相互呼应。随着姑娘们舞裙一圈圈地快速旋转,气氛热烈高涨,192小节处又再现了类似引子部分的双手交替八度,预示着作曲家的想象即将再次变化。紧接着通过几次转调徘徊,乐曲又出现了双手交替八度,却是三对二的形式,将欢喜再次升级到复杂热切的狂喜——欲赴新疆喜若狂,如能一日看尽边疆景,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兴奋狂想——210-245小节

此乐段全曲令人沸腾的高潮部分,绝大部分采用三行五线谱来表现作曲家无限狂热的遐想。该段的高声部旋律主题呼应了第一段的梦想主题,表达了作曲家想要迫不及待地实现梦想,飞身奔赴那朝思暮想的大地。这一部分只有三十多个小节,相对其他段落来说比较短小,但磅礴恢宏的气势不输任何一段:织体厚重,连绵起伏;两次呼应主题的同时将小乐句尾音延长,拉长了旋律线;运用一次转调,拓宽了演奏音域,加深了音乐对比,使新疆的绚烂多彩变得更加辉煌。

这一段的速度虽然标注的是广板(Largamente,速度66-72),但需注意此处是二分音符的速度,时值最短的是八分音符,而此前标注的速度都是以四分音符为单位,短时值一般为十六分音符,故而此处也只是稍慢一些。作曲家之所以会如此谱写,笔者认为是要提示演奏者,要表现出宽广的气息、宏伟的架构和无边的随想,也是暗示我们在演奏时可以根据情绪的涌动来稍微自由处理旋律线条。此时,不能因为高低声部跨越过远而影响旋律进行,右手高声部好似空中翱翔的雄鹰俯瞰大地,尾音踩全踏板,想象雄鹰在雪山之巅盘旋不去;中低声部的伴奏犹如草原上的万马奔腾,半踏板一拍四个音(或一组三连音)小幅度更换一次,表现连绵不绝的情绪涌动。彼此互不干涉又相互融合,相互烘托成一幅浩渺壮阔的画卷。

七、尾声部分——246~263小节

尾声用17个小节进行精炼的总结与收尾。急板(presto)下的双手三和弦,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交替,盘旋级进。每上升五度出现一个八分音符和弦并伴有一个重音记号,无论是浮动的旋律还是强劲的节奏,都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律动感和排山倒海般的压迫感。直到sf的四分音符出现,跑动戛然而止,随后出现三小节变得逐渐缓慢(rit. molto),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了最后恢复原速的热烈激动。结尾处的双手交替八度的五连音都有重音符号,最后一个八度则达到sffs的强重音,仿佛众人兴致高涨的齐声呼喊,隆重地结束了这场听觉盛宴!但曲终人未散,舞罢梦犹酣,余音的回响诉说着人们继续狂欢,旋律在脑海盘旋,让人意犹未尽。

凡此种种意象,一念一形,此落彼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演奏這首随想曲中,要时刻在心中随时随“想”换“象”,方能将该曲演奏得淋漓而尽兴!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新疆随相曲》[J].钢琴艺术,1999(2):12-13.

[2]王丹群.指尖上的新疆民族音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 2015.

[3]祝令.维吾尔族音乐的特殊调式及其和声[J].音乐研究,1980(1):81-85.

[4]关也维.关于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J].音乐研究,1981(3):65-84.

[5]刘东月.论储望华《新疆随想曲》的创作与演奏[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6]滕丽民.新疆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0.

作者简介:秦莉萍(1990—),女,汉族,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导师:侯蕾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