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歌《梨花颂》演唱特点分析

2020-07-09段艺辉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摘要】京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创新的歌曲体裁,以民歌风格为主体并加入京剧元素的独特音乐形式;它既有京剧艺术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也有现代青年人喜欢的流行元素,更重要的是引领了对于传统艺术热的潮流,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力,拓展了民歌的表现力。本文从阐述京歌的特点开始,以现在最优秀的京歌作品之一《梨花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歌曲的演唱特点作一些分析。

【关键词】京歌;梨花颂;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76-02

【本文著录格式】段艺辉.京歌《梨花頌》演唱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20,06(12):76-77.

京剧是民族艺术中的瑰宝,称得上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综合囊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历史、武术等多种学科门类,民族声乐作为与之同生共源的独立学科,回顾其发展历史,无论是艺术起源、演唱技巧还是音乐特征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媒体的普及,京剧作为国粹,凭借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及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逐渐影响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影响甚广,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歌曲体裁——“京歌”。京歌当然不是京剧的简单复制,而是以民族声乐为主体,将京剧某些元素重新与之组合的音乐形式。这种创作手法由于根植基层生活土壤,符合中国欣赏习惯,独具的京腔风韵,使歌曲更加具有表现力、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老少皆宜。京歌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它既有京剧艺术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也有现代歌曲紧跟时代的流行元素,让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与创新,使更多的人群乐于接受这一濒临沉寂的“阳春白雪”。促使近几年京歌作品也不断涌现,歌曲《梨花颂》就是近年来所产生的优秀作品之一,下面就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作一些分析。

一、歌曲《梨花颂》产生背景

《梨花颂》是新编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是由翁思再作词、杨乃林作曲的民族声乐作品。京剧《大唐贵妃》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故事蓝本,又吸收了梅兰芳名剧《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的表现方式,描述了梨园始祖唐玄宗和杨贵妃短暂而绚烂的爱情故事。杨玉环天生丽质,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统领后宫。可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这对美好的姻缘被迫拆散。主题歌《梨花颂》采用京剧的二黄四平调为创作元素,加入梅派唱腔特点,音乐采用民族A宫调式,结构形式一部曲式,非方整性结构歌词诗情画意,清新动人,曲调婉转,意境华美,气势恢宏,韵味十足地体现了高贵典雅、雍容华贵的杨贵妃的形象。对于学院派的声乐专业者来说,最大的障碍是突破原有的民族声乐程式,加入京腔京韵的表现方式。在演唱时不仅要在咬字行腔上把握京剧风格的韵味,而且必须加入京剧特有的手势、身段、眼神等舞台表演,这样才能完整把握歌曲的京味风格,这对唱功、演功是一个极为严苛的要求。

二、《梨花颂》演唱的特点

(一)歌曲声音特点

歌曲的演唱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声乐技巧的掌握,这也是声乐演唱者的基本功。了解了京歌《梨花颂》产生背景以后,我们知道这首京剧元素的歌曲来源于京剧梅派的演唱,细品梅大师细腻的嗓音像沉淀千年的美酒,有着温柔而又不散神韵的中和之美,这个声音特色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把握歌曲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演唱和京剧梅派的演唱相比,前者因为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合理地安排了真假声的比例适当,形成“混声”所以腔体较宽较长,后者是民族传统发声方法用小嗓子(也就是习惯叫假嗓子)假声比例多,腔体较窄较短。此曲演唱时尽量强调音色的秀美婉转,珠圆玉润,华美明亮,共鸣腔调节较小,声波在硬腭及口腔上部震动较多,声音颤动幅度较小。歌唱时,在气息的支撑下,把声音顺着硬腭往鼻腔里送,直达头腔,在前额呈现,声音线条要略细而集中,这样声音通透明亮,就有京剧味了。在歌曲中抓住京剧依字行腔的演唱特点,注意字与字要连贯流畅,声音往眉心集中唱出,如歌词开始第一个字“梨”出字在胸剑突声音支点走,保持气息流畅,把声音干干净净地推出,如流星划过天穹,这样出字就像京剧了。保持声音状态,将后面的字逐一按此弧度抛落。如第一句“梨花开,春带雨”和第二句“梨花落,春入泥”,演唱时注意高亢与低沉的起承转合,尽量做到连接处天衣无缝,音腔变化不要有太大棱角,这样既是在按照声乐的作品演唱,又不失京剧的风格特色。

(二)歌曲中咬字特点

京剧的咬字行腔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特定严格的规范,正是这样才独树一帜,别具美感。京歌在演唱中必须要借鉴京剧的咬字方法,笔者曾仔细观摩京剧名家梅葆玖在演唱中的行腔咬字的介绍与示范,为了不破坏女性芙蓉如面的美感,梅派选词咬字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历代师承,耳口相传,字音以北京及湖广音为基础,咬字上韵,慢而稳,每个字的吐字、归韵、收音都要做到行腔纯正、收音准确、绝不黏糊。 如“梨花开”中的“梨”“落”唱作“l-i”(勒-夷)收音“i”上。字头稍延长收音干净。“花”唱做(h-u-a)字头h要短而清楚,字腹u稍延长归硬腭,字尾a收鼻音到眉心。在演唱过程中口腔变化不宜太大,遵循京剧横韵竖唱、竖韵横唱的原则,抬起软腭,贴着鼻腔把字唱出去,这样声音色彩比较统一,否则不符合人物形象,会显得突兀。最后,在咬好字的基础上,要做到京剧特点的口型,如“春入泥”这一句中的“入”字,要借鉴传统戏曲中上口音,将“ru”唱成“ rü”音,这是因为京剧形成于清朝前期,尚保留少许中古音韵,也是京剧艺人在长期实践中为了顺口好听而特定的技巧规矩。

(三)歌曲唱腔的韵味

《梨花颂》中地道的京味,是歌曲的特色,也是演唱难点。谱面上标有很多装饰音,使这首作品行腔十分丰富,特别是许多的装饰音使行腔婉转优美,情感更加细致。装饰音准确严格的掌握在歌唱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小音符最能表达歌曲的韵味。如歌曲中“开”“雨”“泥”“痴”等字都是尾音上有装饰音。尾音柔和翘在上面,感觉旋律下行,而声音往上抖的劲道不减,这个特点是梅派唱腔的一大韵味,表现出了贵妃雍容华贵的艳丽及人物无可奈何的别恨。京歌往往在一句唱词的结束音使用这样的装饰音,使整个歌曲听起来有十足的韵味,如歌曲中“质”上的波音,它要唱得轻巧灵动,时值要短,更能体现贵妃美丽可人、惊鸿一瞥。

三、歌曲情感表达特色

对于歌曲演唱中的情感如何表现,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演唱者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于音乐感觉的敏感度,因此,演唱者要理解整部戏曲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用心体会歌曲中的细微情感变化,运用歌唱技巧做到“以情带声”。这首作品开头用梨花的美和短暂花期来象李杨唯美的爱情,最终落得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凄凉。因此,在唱“梨花开” 的第一个字时,应唱出明亮的音色,让人眼前一亮,有一种贵妃出场的惊艳感与动态感,但又因其故事的悲剧色彩,到“春入泥”时,那是一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极致凄美,又要表现出哀怨的情绪。等到了“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表达的是两人不尽的情思爱意,让李隆基这位千古痴情君王走出了历史,融进了观众的感动,因此,演唱者要进入角色,运用戏曲中的“第三堵墙”意识、京剧表演的写意手法,营造出“我梦蝴蝶,蝴蝶是我”的梦幻般的境界。“天生丽质难自弃”这句歌词是表现贵妃的矜持和娇美,两次重复,在演唱时有微妙的不同,前为“二黄”調,沉稳凝重,后面的反复为“西皮”调,激昂饱满,要有对比,先抑后扬,犹如演讲朗诵时两句排比重复,是一种情绪递进的关系,第二句使情绪更加强烈,达到高潮的迸发。“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是结束句,起承转合,收句不易,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两句是对于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感叹,作为艺术表现,结束需要“意无穷”,演唱时应带有忧伤和恨无尽的情感,在唱“思”字时注意吸收诗词的表现手法,梅派的唱腔尾音下滑特点,应由激到缓、由强到弱,控制自如,一气呵成,一曲终了,意犹未尽,使观众回味无穷。

四、歌曲的表演特色

歌曲情感的表达,除了演唱表演也是重要的途径,京歌来源于京剧,歌曲可吸收京剧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五法,对这些传统宝贵遗产,结合民歌演唱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这样才相得益彰,更富有表现力。《梨花颂》根植于梅派京戏,所谓“程派唱,梅派样”,我们可以借鉴梅兰芳大师的动作特点,讲究含蓄大方,不能做作,动作要顺达通畅,内外要协调统一,不张扬却又不完全是戏曲的民歌演唱方式而呈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请教戏曲专家,多次排演,对于歌曲《梨花颂》动作表演有以下心得:例如,出场时要求缓缓走出,步履端庄,速度适中,目光正视,表情含蓄,停步恰到舞台中位,不一定非要走“云步”,但一定要有“身份”,表现出杨贵妃美丽、端庄、大方的形象。歌曲第一句“梨花开,梨花落”中的“梨花开”的眼神是虚幻的感觉,目光移送远处之时提腕,扬起兰花指,随着节奏顺着眼神的方向平缓送出。而“梨花落”的眼神近了,反而眼睛稍微睁开有神,手势也随眼神回落指向地的方向,这样的微妙动作既能表现杨贵妃像梨花一样短暂而美丽,却要把最绚烂的花期展现给世人,又能把观众的思绪一下拉入歌曲的音乐情绪中。道具可用泥金绘画折扇,整个动作“出、开、转、收、合”,配合音乐情绪,干净利落,不炫技,不多余。舍弃戏曲复杂的舞蹈动作,注重眼神、口型。表情根据词境变化而变化,充分表现人物的娇媚幽怨和历史的沧桑感,展现音声婉转的东方语境,诗情画意的古典唯美,让观众沉浸其中,神游天外。

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分析是在经过多次舞台实践与教学研究而产生的结果。若要演唱好这首作品,必须具备应有的文化知识,认真了解歌曲的产生的背景与内涵,全方位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趣与韵味。结合京剧运用特殊的演唱技巧,在唱与演上下足功夫,融入特定的历史与感情时空,深层次地演绎歌曲,丰富民歌的表现力,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一起进入这如醉如痴的艺术世界,取得演唱成功,从而使得更多观众爱上传统艺术,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桂红.玉润珠圆运京腔——浅谈京剧唱腔中的“咬字”与“吐字”[J].剧作家,2001.

[2]李沅霏.民族唱法借鉴京剧唱腔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京歌《梨花颂》《咏梅》为例[J].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3]徐佳.谈艺术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度”——以歌曲《大江东去》和《望乡词》为例[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段艺辉(197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本科,讲师,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