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化视阈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2020-07-09王亚娟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道情环县湘潭

【摘要】约有一千年历史的中国皮影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皮影戏的发展受人文、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各个地域分别产生了不同的派别,而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这一传统文化的演变中,展现了其别具一格的皮影戏文化异彩,本文在差异化视阈下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及其他地方皮影戏的异同展开论述。

【关键词】皮影戏;地域特色;制作工序;表演形式;唱腔及板式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46-02

【本文著录格式】王亚娟.差异化视阈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J].北方音乐,2020,06(12):46-47.

中国皮影戏的分支按地区呈圆形分散,在不同的地区皮影戏的历史根源,歌颂题材,制作手法,表现形式都具有差异,文化之间的关联却不曾断缺过。我国地方皮影戏分散较为广泛,在这样大的皮影文化格局之下,又分别孕育了差异化的皮影文化。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朝年间得到发展,到了宋朝年间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发展到了繁盛时期,是普遍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傀儡戏”,也叫做影子戏。环县皮影的发展地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环县皮影深受陕西省华县皮影的影响,但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与唱腔上又具有后发性差别,在几代人的不断传承、创新之下,环县皮影已具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及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环县皮影是集皮影戏与道情为一体的艺术变体,它结合了美术、民间音乐、口传文学。

二、差异化分析

(一)东路皮影戏

皮影戏的组成部分多样,就皮影的制作来说,各地皮影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序、制作环境、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在环县道情皮影发展的过程受陕西华县皮影影响较大,且两者地处西北,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二者在制作工序上差异甚微,同样它们的皮影制作手法、工序大同小异,在戏剧人物的选取上多接近民间生活,以琐碎生活情节为题材。制作皮影素材所用的材料都为上好的公牛皮或其他动物皮革,具有繁杂的制作工序,选材制作使用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每一件皮影不仅仅是演出时用的道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环县皮影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与华县皮影不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皮影素材,更体现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中。而在皮影戏的表演上,华县皮影与环县皮影差异较为显著,其演唱语言都是以当地的方言为主流,一些“老话”独具地方特色,环县皮影以陇东方言为演唱语言,而华县皮影则与秦腔中的方言一致使用华阴地方语言。抛开这两个地方的表演语言差异,它们在表演中仍是“搭布台,挑灯影”,继承了中国皮影的总体风格。

皮影戏的演出结合多个方面,其中伴奏乐器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县皮影在伴奏乐器中常见的有梆子、四弦、简板及渔鼓,大多为艺人自制,其产生的音效特别,十分具有辨识度,在今天,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也因为时代因素不断变化,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不断使环县皮影趋于融合现代审美。华县皮影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多为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相对于环县皮影的伴奏乐器来说较为丰富,其中的月琴则与华县皮影的独特唱腔密切关联。碗碗腔作为华县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其特点是唱腔委婉,而环县皮影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麻黄”,挑影艺人承担旁白、执影,后跟四五名艺人进行附和演唱,声音通常浑厚有力,曲牌体板式体并存,颇具陇东地方特点。环县道情皮影戏与华县皮影的唱腔存在差异,在中国皮影领域各自开着绚丽的花朵,随着时代发展,面临着相同的传承问题,它们的流派随着时间的冲刷印记愈发清晰,因此在对它们的传承和保护上都应该区别对待,让它们的艺术特点完整地保留下来,风格的差异不被同化。

(二)南方皮影戏

作为南方皮影戏的代表,湖南湘潭皮影极具南方皮影的特点,与环县皮影不同之处较多,差异明显。我们知道南方方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因此以湘潭皮影为中心,湖南地区的皮影戏都具有明显差异,拿其与环县道情皮影相比较差异更是突出。首先在地域差异中分别孕育了这两种皮影流派,环县道情皮影为北方皮影代表之一,湖南湘潭皮影则是南方皮影代表,它们都以当地的方言为演出语言,演出语言的差异使得它们二者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剑走偏锋。在皮影的制作工序上,直至目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正式演出道具仍然是以动物皮革精心制作而成,以湘潭皮影为中心的湖南皮影戏在清朝以前与环县道情皮影的制作材料相同,都是以精选的动物皮革为材料,在制造工序上有差异没有环县道情皮影的精巧制作,也没有绚丽的颜色浸染。到清朝后,湘潭皮影的制作则是以多层纸制作而成,与以前的传统制作手法略有不同,其制作的成本也有所下降,使湘潭皮影的皮影制造成本趨于平价。目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皮影制作也出现了以纸张代替的情况,因为其成本低,仍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演出效果,但还是少数现象。皮影仍是以镂刻的工艺为主,将表演的人物形象生动灵活地雕刻衔接,造就了幕前活灵活现的剧情及任务动态展现。环县道情皮影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为了节省成本、创造更多的人物形象,也出现了用纸制皮影代替皮革的现象。

湖南湘潭皮影与环县皮影是两大皮影派系的比较,更是南方剧种与北方剧种的比较,可以拿来作为比较皮影地域差别的异同点相对来说较为分明。表演的形式多样化,首先在皮影的伴奏乐器中就体现得较为全面,环县道情皮影的伴奏乐器多为打击乐,在打击乐的种类较为丰富,而在湘潭皮影中所使用的伴奏乐器多为具有南方代表的弦乐,打击乐却没有环县道情皮影的种类多样,体现出了南派音乐文化的婉约,这直接区别于环县皮影的一唱众和的豪放。

在唱腔方面湘潭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的传统唱腔,随着历史同源逐渐分散,中国各地皮影戏的唱腔都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系统,就拿湘潭皮影来说,花鼓戏与湘剧的唱腔在皮影中广泛使用,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十分珍贵的,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系统,板式结构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于两者的研究,我们能够在皮影的发展、创新、继承中获得“新皮影”的开创途径。双方在演奏形式中的差异,为我们研究地方皮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湘潭皮影的唱腔及板式结构极具湖南地方特色,在文化的融汇之下,湘潭皮影产生的历史意义也非同凡响,如同环县道情皮影一样,他们承载了历史积淀的能量,并能够在这个时代得以释放。

(三)冀东皮影戏

河北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之上,与我国的首都北京相距较近,因此受到天津北京等的历史文化影响深刻,唐山皮影戏融汇了京剧的众多特点,在艺术形式上都有可鉴之处。唐山皮影的发展较为繁荣,这与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及精神层面的发展看得尤为重要,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皮影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河北的老艺人与北京传统的艺人有着相似之处,直至今日仍有人以表演手艺来谋生,因此在唐山皮影戏的发展过程中不曾出现过空白和断层。就上述问题而言,环县深居内陆,地方较为偏僻,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正是这样的地域分别培育皮影文化的多样性。从皮影的制作工序来说,唐山皮影戏和环县皮影戏的制作大同小异,只是在制作人物的风格上来说具有差别,环县道情皮影的皮影制作过程复杂,其成品精巧、色彩绚丽,主要使用上好的公牛皮,唐山皮影的制作材料则主要是使用驴皮,而对于驴皮的选用也十分讲究。

以唐山皮影为中心的周遭有种类颇多的细小分支,针对于不同的乡县的流行皮影,唐山皮影的传习人多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不断纳入大统,使唐山皮影的内容发展趋于完善。环县道情皮影与唐山皮影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其它地域的皮影戏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皮影制作工序、故事题材、制作工序、皮影戏伴奏乐器种类和区域唱腔等。唐山皮影的采用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快三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由此看来,各地皮影的唱腔及板式各有特点,皮影戏的发展也因地制宜,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地域、人口、民俗成链条关系。

三、结语

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剧种类,其精神传载的力量不容小觑。因此 对于不同流派的皮影的保护需要区别对待,面对传统文化遗产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环县道情皮影相对于其他几个皮影源地来说在全国内的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低,演出场次少,这都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画上了框,作为地方的机构需要紧抓机会,加强交流,才能使地方皮影戏扬出去、走进来。“麻黄”作为环县道情皮影的传统唱腔是其特色所在,对于留有特点的地方应该更加予以保护,使这种“一唱众和”的模式保留下来。皮影戏的历史及发展是紧迫且重要的文化研究目标,任何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都负有重任;对于中国皮影戏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是乐观的,在皮影戏的表演中也能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产生兴趣,这说明大力推广是使皮影戏“年轻化”的重要举措之一。皮影戏在唱腔等艺术表演方面具有较强乡土特色,所以在保持基础的创新中更利于皮影戏适应当下社会的审美观念及艺术欣赏。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的陇东地区已经得到了重视,在一些高校皮影戏也作为一门课程被加入到高校课程设置中,这都是对于皮影戏的一种直接保护,在地方高校重点建设课程中加入皮影戏这一课程是重要的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止步于科技的发展,更不能止步于文化思潮的更迭。

参考文献

[1]钟欣.浅析山亭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2(12):90.

[2]胡敏中.論非物质文化皮影文化[J].河北学刊,2007 (3):34-38.

[3]蒋黎明.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J].2011(2):29-63.

[4]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文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亚娟(1984—),女,汉族,甘肃庆阳人 ,陇东学院音乐学院讲师,陇东民间音乐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教学及陇东民间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道情环县湘潭
湘潭高月塘大桥施工线型监控与合拢策略研究
湘潭八仙桥都市民俗活动空间调查
急救知识普及
湘潭:天生C位
带着故事看砖塔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