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河淌水》为例浅谈十三辙

2020-07-09路璐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摘要】《小河淌水》是一首来自东方的小夜曲。本文通过对《小河淌水》这一作品演唱方式的分析及对十三辙运用的分析,总结、概况了十三辙这一方法在歌曲演唱中运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河淌水;歌曲演唱;十三辙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34-02

【本文著录格式】路璐.以《小河淌水》为例浅谈十三辙[J].北方音乐,2020,06(12):34-35.

前言

《小河淌水》是一首来自东方的小夜曲,也是来自我们美丽云南之地的民歌。十三辙,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时经常能用到的十三个音韵总称,作为北方的语言及音韵的规范,在声乐演唱中尤其是咬字发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河淌水》以意境唯美又充满了人类真善美的深刻含义、非常温柔的旋律及情景交融和富于唯美画面的诗的意境,得到了许多听众的认可和好评。曾被国内外音乐人士改编成了合唱曲、通俗唱法歌曲、美声唱法歌曲、话剧、花灯戏剧、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

一、《小河淌水》的介绍以及演唱方法

(一)《小河淌水》的介绍

1.创作背景

《小河淌水》是1940年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歌曲。在云南,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文化方面和音乐方面都有着长久且广泛深远的交往。因此,云南地区的一些汉族山歌就具备了非常浓厚的山间泥土气息,在曲调上也比贵川地区山歌花样增添了许多。这些民歌的素材既有明、清时代的小曲,又有多个地区的汉族民歌。

2.音乐内容

《小河淌水》是一首很受国内外音乐界重视的民歌,全曲为羽调式,总共分为5个句子,乐曲的速度较慢,以舒缓从容比较自由随放的节奏同起伏平稳并且具有当地特色的旋律描绘出了一个唯美的让人自由发挥想象的意境:“在白银般的月光下,周围一片静谧,只剩下山下的小河时不时的会发出一些潺潺流水的声音,既聪明又美丽善良的阿妹,望着月亮畅怀地将她对阿哥的深深情意,缓慢地汇入了优美的旋律之中。深情的情怀伴着温婉的歌声,伴着小河轻哗的流水,飘向了阿哥的方向”。

(二)《小河淌水》的演唱方法

1.《小河淌水》演唱风格

《小河淌水》的素材取自一个叫弥渡的当地山歌。由于田间和山野都比较空旷,选在那里歌唱就出现了歌曲比较自由豪放且舒展的特征。这些歌曲大多都采用对唱或者单人演唱的形式。采用对唱的时候,两个人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是为了唤起另一方的注意并让对方在感情上作出一定的反响,所以在开始的时候一方会先唱出一个比较比较延长声音的引音,接着再唱后面的歌词内容。山歌可以称之为当地民歌中的榜样,多数都没有牢套的歌词作为特定的内容,都是演唱者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心情随心发声创作出来的歌曲,最能让这些民间艺术者淋漓尽致地发挥才华。

2.《小河淌水》的口语化形式

《小河淌水》的歌词非常通俗易懂,就好像平时人们说话一样,这是绝大多数民歌都具有的一个共性。歌词中“亮汪汪”这几个字,就是很典型的南方人口语。透过文字来表现的形式,使人们能够感知歌曲中少女伫立在河的边沿,望着像月亮一样明亮的河水,心情既是欢快却又不掺假的纯真。这种情感很好地为下一步打好了基础。

《小河淌水》一曲成型于云南的弥渡。它以比较有特点的地形给当地人民对于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源头的水流,一般都是清澈且浅,这恰恰贴合了歌词中对小河“清悠悠”这一状况确切的描述。弥渡县境内,海拔差程将近两千米,正应对了那句“隔山有回音,见面走一天”,在这样具有独特背景因素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才出现了弥渡山歌在歌唱时字音缓缓延长的呼应且句子的结尾有所重叠的调式特点。山间的回音,不但确切地记录了这一美好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对情感的升华、真切的表达,展现出《小河淌水》这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十三辙的介绍以及在作品中的应用

(一)十三辙的简介与运用

1.十三辙的简介

十三辙,就是在戏曲的创作及演唱中常常被人们用到的十三个音韵。它是在北方的说唱艺术中,按照韵母的韵腹相同或是相似的基本原则从而归纳出来的一种分类。

十三辙的运用目的是为了让说唱更加利于发音,同时更富有音乐的美感。十三辙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是怎样演变的这一系列过程,并没有古人用文字详细的记录,大多是那些老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或者就是民间的一些流传。它分为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晨辙、江阳辙、中东辙等这十三个丰富多彩的种类。十三辙因韵部宽而被知晓,是作为押韵的很好的一个工具。

2.十三辙的运用

十三辙的运用大都体现在歌唱中字音的归韵上。“归韵”指的是字音如何进行收尾。

通常会有两种常见的情况:(1)在十三辙中,乜斜辙、梭波辙、姑苏辙、发花辙、一七辙这五个类型中,单韵母都是以直接发声的形式进行。韵母在定形的基础上并发出声音之后,无论这个时间延续多久、音量是否增加了,腔体发出声音时的口形都会保持不变。当演唱者在演唱时,遇到一个高的音域往往需要发出一个渐强的声音,这样一来就会把原本小口型本来是闭口音的那个字母放大。如果在演唱时意识到这类问题,就会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2)第二种情况是凡带有韵尾的字,收音部分要准确,归韵的瞬间要把握好。收尾音许多都是字音的尾音,它有一定的依赖性,使用时要有度,避免分成多个音节。剩下的八個辙则都需要收音并且对其归韵。在这八个辙别中,又可以分为两种,即复韵母和鼻韵母。复韵母又包含四个辙别,分别是灰堆辙、怀来辙、由求辙、遥条辙,鼻韵母也有四个辙别,分别是言前辙、人晨辙、江阳辙和中东辙。

(二)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重要性

在古往今来的音乐中,人们都是通过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真切的感情及对外交流。演唱者想要在提高音乐素养和培养艺术情境中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要遵守歌唱中的规范,熟知一定的演唱技能。而演唱技能中咬字发音尤为重要,且歌曲中的唱词又是由语言所构成,这就要求演唱民歌的歌者能够通过研究十三辙来更好地掌握歌唱中方法技巧的基本功以及风格润腔技巧的基本功。

语言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所有发音规律技巧的首要前提。在演唱中文歌曲时,一定要注意中文的发声特点和韵律。在中国的歌曲语言中,最难的就是字音的归韵,而十三辙刚好能帮助歌唱者很好地归韵并做到完美地收音。

三、结合《小河淌水》分析十三辙的应用

本文根据作品《小河淌水》的歌词简要分析十三辙在其中的运用。下面以宋承宪先生在《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一书中提出的十三辙训练法来论述十三辙在歌唱咬字中的重要性。

(1)首先,要解决换声问题,这就要借助“中东辙”练习怎样发声。把自己的音域逐步拓宽,最后统一声区。

(2)其次,要解决气息平稳问题,这就要借助“江阳辙”,因为它主要是对中下声区的一个练习。低音沉稳、有力,才能达到气息平稳、匀称。

(3)再次,要解决喉音问题,这就要借助十三辙一个整体的辙别,帮助练习克服尖音等问题。

在小河淌水中,第一段歌词第一句开头的“唉”则借用了“中东辙”训练声区的方法,把声音打开,由弱到强拓宽音域,为唱下一句做好铺垫。紧接着换气之后的四个字“月亮出来”以及“山下小河淌水清幽幽”这句,还有“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则是用“江阳辙”的训练方法,气息匀称平稳地唱出来。下一个“亮”字接着“上”字以及第二段的“向”字,用哼鸣的方法打通鼻音后唱到眉心间,用气息带动声音唱下面的字音。

下面分析一下歌词中字音的归韵:“下”是由“ia”韵母结尾,是发花辙,音要集中,发声的时候音要立起来;“月”是由“ue”韵母结尾,是乜斜辙,唱这个字的时候音也要宽泛地唱出来;“可”和“我”字都属于梭波辙,“可”字要竖咬,“我”字要横咬;“出”字以“u”结尾,属于姑苏辙,要唱得明亮,不要闷在口中;“你”字属于一七辙,音要竖着唱,但不要咬字太紧;“唉”字则是由“ai”构成,属于复韵母中的怀来辙,响亮的音以“a”唱起,“i”要短促地结束,拖长音以唱完整;“照”和“叫”以“ao”结尾,属于遥条辙,从“a”到“o”,收音时要短一些,音要竖着唱出来;“走”和“悠”字由“ou”结尾,属于由求辙,要唱得集中响亮,不要闷在口中;“山”、“天”和“见”字以“an”结尾,属于言前辙,唱时口腔要撑开,咬准字音后再发音;“深”字以“en”结尾,属于人辰辙,唱时不要急于归韵,否则会使字音堵塞,发声不清晰;“亮”字以“ang“結尾,属于江阳辙,音要集中唱到后鼻音。

由于这首民歌整体音域比较宽广,音区较高,因此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以音低转为音高,气息平稳持续进行的。在强调头腔共鸣的同时还应要加强身体共鸣。为了表现出阿妹的少女纯真心态,歌唱时声音要柔软甜美,声音亮的同时又要注意字音的饱满,吐字要清晰。通过内在情感的发挥,描绘出一幅情谊深远的意境。

四、结语

在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上,有着极其深刻并且优秀的歌唱艺术传统,特别是今天的民族声乐在这种传统上又更加注重咬字行腔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如何能够把演唱与咬字生动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歌唱水平?这就要求演唱者更加注重对字音归韵方面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小河淌水》和十三辙的介绍以及在作品中对十三辙应用的分析,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十三辙在民族歌唱中运用的实用性以及通过对词曲的准确归韵以达到歌曲演唱水平精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每一首作品,把我国的传统歌唱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凯华.关于十三辙运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会[J].电影评介,2008(7).

[2]王英眉.十三辙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88(1).

[3]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尹宜公.小河淌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李悦.《小河淌水》的音乐创作解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余俊,苏鸣.浅议云南民歌小调[J].民族音乐,2010(1).

[7]吴武.山歌越唱越开怀[J].今日民族,2008(9).

作者简介:路璐(1983—),女,河南洛阳人,声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