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市和清远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调查

2020-07-09卢彦熹翟理祥

医学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清远市梅州市贫困人口

卢彦熹 翟理祥 易 颖

1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120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1]。2018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的《广东省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各贫困县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年全省目标水平或较2018年提高60%。可见,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是当下各地实施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2016年广州市与梅州市、清远市正式建立对口帮扶地关系,为了解广州市对口帮扶地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为完善健康扶贫政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组到梅州市和清远市两地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抽样调查。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5-8月按照梅州市和清远市贫困地区的地域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梅州市平远县、蕉岭县和清远市连州市、英德市4个市县,每个市县随机抽取2-4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2-4个省定贫困村,每个省定贫困村随机抽取5户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调查对象。入户调查由家庭自行指定一名15-90岁的常住成员(其中常住成员是指过去12个月内在当地居住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的居民)来完成问卷。根据梅州市蕉岭县、平远县和清远市连州市、英德市的省定贫困村所占比例,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4份,其中梅州市40份,清远市144份。但限于农户忙于耕种不在家、语言沟通困难、识字能力低等因素,实际回收问卷177份,回收率为96.2%;剔除无效问卷后,梅州市、清远市回收有效问卷35份、114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5%、79.2%。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是在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2012年健康素养检测问卷》基础上[2],结合农村贫困地区的特点及广州市对口扶贫情况,通过专家咨询甄选出20道测量指标。通过预调查(30份样本)得出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为0.823,效度为0.781,信度效度良好。问卷包括3方面健康素养,即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问卷计分方法参照《2012年健康素养检测问卷》评判标准进行评分。判定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是问卷得分达到80%及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组间健康素养差异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贫困人口共149人,其中梅州35人,清远114人;男性107人,女性42人;年龄在15-44岁21人,45-59岁59人,60-90岁69人;文化程度为没上过小学的21人,小学66人,初中或以上62人。

2.2 两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比较

此次参与调研的149名贫困户健康素养水平为8.72%,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77%)、基本知识和理念(10.07%)、健康技能(9.40%)。对梅州市、清远市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调查地点的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比较

2.3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比较

本次调查的男性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分别为9.34%、4.67%、15.89%、10.28%,女性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分别为7.14%、4.76%、11.90%、7.14%,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15-44岁、45-59岁、60-90岁,3个年龄段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文化程度上,初中或以上组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学组、没上过小学组,不同文化程度组间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比较

2.4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以被调查者是否具备某种素养作为因变量(不具备=0,具备=1),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年龄、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构成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是健康素养及3方面素养水平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是健康素养及3方面素养水平的保护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梅州市和清远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低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梅州市、清远市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远低于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10.64%)以及2017年广东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7.73%)。梅州市和清远市农村贫困地区多为山地,地处偏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难以引进,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受限。加之居民中老年人多、受教育程度低、优质医疗资源严重欠缺;此外,部分贫困人口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识字能力较差。因此,整体上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广州市作为帮扶主体,应大力实施教育健康扶贫,推动帮扶对象实现内生转型,即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脱贫。在教育方面,扩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规模,以中小学为重点开展“贫困地区健康素养知识传播行动”。在医疗方面,建立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与贫困地区医疗机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补上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在社会保障方面,重点推进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水利以及健康促进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等。

3.2 梅州市和清远市农村贫困人口3方面素养水平均偏低且无明显差异

在3方面素养水平上,调研发现梅州市贫困地区还未能将“知”转化为“行”。村卫生室的配置较齐全,村医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积极性较高。但梅州市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来水工程管理不到位,农村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措施不完善,这对梅州市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健康技能素养产生直接作用。

表3 不同特征的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注:置信区间95%。

此外,由于平远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旧的风俗习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

清远市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水蛭养殖等健康产业,加深了贫困户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应用,但贫困户可能仅是基于经济收益,缺乏对健康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对健康技能的充分了解,导致“知行不一”。另外,访谈村医后了解到,群众治病以西医药为主,中医药的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贫困户感知和认知有偏差,治病追求药效立竿见影,不愿意花时间在防病治病上,以免耽误干农活影响经济收益,这直接影响到清远市农村贫困人口3方面素养水平。

梅州市和清远市贫困地区应注重提升健康政策宣教和健康科普质量,尤其是针对妇女、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需加强贫困人群的健康认知,从提供支持性环境、完善健康政策等方面帮助贫困人群提高健康素养,鼓励贫困人群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健康技能。

3.3 年龄是健康素养水平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健康素养越低,该结果与黄瑞芹、赵采红等人研究结果一致[3-4]。随着农村和城市差异化发展,农村年轻人大多长期在城市打工,又正值观念形成和巩固的阶段,深受城市新型健康观念的影响,对于健康会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年轻人掌握更多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对于新知识新观念接受能力强,健康素养水平自然会提高。而年龄较大的贫困户在长期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养成极度“节省”的习惯,即使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身体机能、理解能力、行动能力等的限制,也难以将“知”转化为“行”,导致健康素养水平低。因此,应注重对老年人尤其是患病、独居老年人选择恰当的健康宣教途径和方法,着重普及基本的自我保健和健康技能,提高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

3.4文化程度是健康素养水平的保护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及3方面素养水平越高,该结果与国内多个研究结果一致[5-8]。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呈正相关,对于各种渠道的健康资讯反应更积极、理解更准确,导致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低文化程度的贫困户可能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较低,健康投资意识淡薄,疾病发生时又无法准确与医生沟通,甚至迷信“神汉”、“仙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在基础教育方面,梅州市和清远市贫困地区应全力保障学生的义务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发展服务当地优势健康产业的职业教育。在清远市,茶园养生产业是贫困户的重要经济来源,可开设茶叶种植、茶园规划、茶叶加工、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培养实用型专职人才;梅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富硒米、富硒柚、富硒茶等富硒产业,可在硒元素营养价值、种植技术、品种选择上对贫困农户进行职业培训。这样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又使得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结合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精准分析对口帮扶地贫困现状及成因,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继续实施健康扶贫,切实提高农村贫困户文化水平,进而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素养,防止因病返贫,实现精准脱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猜你喜欢

清远市梅州市贫困人口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寂寞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国内
隐形贫困人口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