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传播路径重塑

2020-07-07曾石山李立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重塑新时代高校

曾石山 李立平

摘  要: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以及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从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体育人文精神  重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5(c)-0135-03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ulgated in 2019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expressly pointed out the khalid ents effect as the basic standard inspection all work in  universities, to dig deeper into various kin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eleme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questionnaire to access documents to our count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in common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ethic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ew era; Universities;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Restore

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来实施“立德树人”,如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体育课来讲,不外乎是如何实施好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认为,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则提出我们对体育的认知不能停留在“体育就是锻炼身体”的初级阶段,要充分理解体育更为重要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教授曾说: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一种拼搏的气质、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2]。换言之,体育的作用不只停留在强身健体上,而是精神层面的上升。

1  人文精神、体育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概念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沉积且不断融入新的内涵,传统的人文精神根基于儒家学说,融入了道家、明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崇尚人文概理、道法自然的平和人文精神内质,强调“仁爱”与“兼爱”相协调,达到和谐统一;2011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上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在十八大报告中则提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途径,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文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多元,它不仅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进作用[4]。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团结拼搏是对外展示的典型形式;对内则是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是历经精神和身体的历练后,达到一种高层次感知的升华。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体育精神种信念和追求。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还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

体育人文精神以“人”自身为意识纽带,链接着社会生活与体育发展,其是以人文精神為社会哲学框架,发挥体育精神,促和谐人文的文化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内嵌为文化主体本身持续发展的内核驱动,使人自身的行为步入更高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终极追求。具体体现加强体育的使命观、育人观、发展观、爱国主义、公平竞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以及集体观念、民主平等、组织纪律等的宣传与教育[5]。

在我国,体育人文精神是在特定复杂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在脱离了先期发展的狭隘解析后,其内涵纷繁复杂,既突出人文精神本身和谐共生、整体协调的涵义,又强调对体育本质实现自我、加深认知的哲学探寻,更加关注参与体育人员对精神的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谐敬畏,具有正面的教育和促进意义[6]。

2  体育人文精神传播现状

普遍来看,路径相对狭隘,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路径应该是遍地开花才对,所以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传播方式应该是多式多样。

从学生问卷回答来看:48.32%的学生听说过体育人文精神这个词,其中认为自己比较了解体育人文的内涵只有7.6%的,也就是说大约100人中只有不到10个人了解体育人文包括些什么。对开课内容的调查显示,普遍认为课程开设内容形式内容缺乏吸引力,缺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男生主要还是集中在三大球上,女生集中在健身操、瑜伽、形体。从一个学校的所开设的专业来看,特别是有土木、桥梁、水利、电力等专业的学校来讲,有些课程的开设是有必要的,例如游泳、攀爬、定向越野等课程,只有开设这些课程,才能更好地将学校整体专业需求深度融合,才能将相应的体育人文精神传播到位。

传播模式相对单一。教育部一直强调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实际应用的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问卷调查显示:95.34%的学校体育课主要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基本上没有,剩下4.66%的学校中还有将近一半一个学期只上过1~2次理论课,且内容基本上与实践课专业挂钩,这样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传递。

获取形式单一。通过对体育人文精神获取途径的调查显示,55.37%的学生认为来自体育老师普及,23.75%的学生认为来自手机、电视,还有10%的学生认为来自各类体育比赛,这些都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精神需求的传播。

我国整体的教学体系才用应试教育,评价形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整体体育教学的连贯性,政策助力,紧握机遇。随着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概念的丰富发展,全民健身风尚不断深入人心,我国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如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2015年放开了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权等,都是为促进我国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最好契机,面对机遇,紧握机遇,才能厚植信念、创新体育人文精神培养格局。

3  传播新路径探究

3.1 增设蕴含体育人文精神丰富的课程

(1)增开学生喜欢的、时尚的体育课,如开设花样跳绳、轮滑、双节棍、滑板、攀岩、徒步、马拉松等课程,这些课程时尚,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符合青少年追求挑战的心理特征。因此,既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起到体育人文精神传播的作用。

(2)在普通高校体育人文类理论课的开设,可借鉴美术或音乐课那样,开设体育欣赏、体育美学等选修课。现在高校体育课课时基本上每学期为15周,每次90min,每周的技能内容又多,教师基本没有时间给学生普及人文精神。增设体育人文选修课可以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及传播范围,且能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即以让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得以提高,又可满足大学生对体育人文修养的需求,同时还会培养大学生主动了解体育文化知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通过增设课程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学提高综合能力[6]。大学体育教学体系中增设体育人文课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其内容应与时俱进。如今增开线上体育欣赏类微课、体育美学微课以及相关类金课是很有必要的。

3.2 扩大体育人文精神传播途径

3.2.1 学校举办好《开好体育第一堂课》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从2008年至今整整坚持了12年,12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教育孩子,体现了全社会对孩子深沉的爱、对他们成长的深切关怀,用生动鲜活丰富的形式来呈现,从侧面来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12年中3次请到体育明星,其中2008年为中国奥运年,体育明星阵容大,对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是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如果每所高校在每年的开学初为新生举行一次体育第一堂课的教育,向每一位新生讲述介绍本校体育精神及优势体育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情况、全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情况、学校体育社团介绍、健康体质测试相关事宜等,时间大约45min即可。很有仪式感,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这样其作用肯定是不可估量的。

3.2.2 利用好一切可以宣传体育人文精神的渠道

利用好体育馆的电子显示屏,如果各高校体育馆设置基本上是高科技的,高校体育课基本上每天都有,体育馆电子显示屏上可以不停地滚动播放体育人文内容,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地挂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介绍,并配上不同时期的体育明星等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育人文精神,以促进对其人格的正能量影响。网络直播大家都不陌生,各校体育老师是可以直播介绍自己每天上课内容,普及一些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是体育人文精神传播的新途径之一。开展体育人文精神的讲座、发放体育精神的宣传单、多组织学生参加各類比赛,在比赛中体会体育精神等。

3.3 制定相关政策的支持

体育是什么?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强身健体,是精神意志,是与智商、情商一起构成现代人完整人格的动商。国家或学校自己制定相关政策,如清华大学田径场上的“无体育,不清华”的标语,对清华师生来说,他们明白体育是强国之必需,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早已成为了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各高校真正能做到“无体育,不大学”,那体育人文精神将成为成每位大学生精神世界不可缺失的部分,那这些需要学校层面乃至更高层面需制定相应的要求才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9.

[2] 慈鑫.自主招生体质优秀可加分——清华大学重“体”更重“育”[N].中国青年报,2018-04-02(08).

[3] 葛剑雄.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

[4] 陶琳.高校健美操教学对体育人文精神塑造的作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4):132-133.

[5] 李立平,曾石山.立足体育本质——普通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反思[J].当代体育科技,2019,9(4):80-81,83.

[6] 姚建明,向渝.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8):94-96.

猜你喜欢

重塑新时代高校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