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育人的高度,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2020-07-06李晓红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王老师语文课程育人

李晓红

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使语文教学出现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谐调、不统一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部编教材采用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统一来组织单元结构,更加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应站在育人的高度,准确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把“育人”融进“教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言传身教,关注生命状态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较强,在家会模仿家人的举动,在校会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用言谈举止感染孩子,让孩子浸润其中,育人于润物无声的境界。

记得听王崧舟老师上《墨梅》一课时,王老师提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似乎没听清楚问题,王老师立刻走到学生身边,弯下腰来用很慢、很响亮的声音把问题连续说了三次。当学生终于听清楚问题并回答出来时,王老师才摸着学生的头告诉在场的师生这位同学戴了耳蜗,并表扬这位同学非常认真听老师的问题,把问题回答得很清楚。顿时,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老师无疑给在场的师生上了一堂难忘的课,比起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关爱弱势群体有更直观的形象示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随时随地将这种充满爱的言行举止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态度。

二、挖掘教材人文价值,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语文教材中有着专家们精心选编的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带领学生涵泳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1.赏读优秀诗文,提升人文精神。中国古典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载体。为人处世的哲学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包含其中,多赏析优秀诗文,对孩子眼界、格局、志气、品格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塑造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爱国热情。

例如,《墨梅》《石灰吟》等托物言志的诗歌,作者常常以物自况,表达自己高洁清廉的品格。《从军行》《春望》《夏日绝句》等这些爱国诗歌写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古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绝美的表现力。学生品读这些诗词后就能领悟其中的人文精神,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学习名人事迹,品悟高尚人格。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事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例如,《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中的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半个中国,写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表现了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又如,《大禹治水》中的大禹,在治水时不仅坚持不懈,还善于总结前人经验,转变思路,用疏通的方法解决了水患。另外,还有李时珍、司马光、周恩来等很多名人事迹,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然而然地会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3.辨析不同观点,引导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具有辨析意义的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例如,管建刚老师在执教《爱之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议题:如果你是侨伊,你收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管老师先把问题抛给男生,有的男生认为要收,家里急需钱。也有的男生认为不要收,应该助人为乐。接着,管老师请女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么穷却不收钱的乔伊,你愿意嫁给他吗?最后,管老师又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在场的老师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不收钱的乔伊。一环紧扣一环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是清高地做君子不所钱,还是收钱解决眼前的困境,讨论陷入了两难。即使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的思考却已经开始了。

可以设置讨论议题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钓鱼的启示》中钓上来的大鱼要不要放回去?如《灰姑娘》中的后媽是坏人吗?涉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辨性问题能引人思考,启迪智慧。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在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精神种子。

三、融合其他学科优势,开创育人思路

小学语文学科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吸取其它学科的优势为语文所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创育人新思路。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对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的欣赏,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课上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课后也可以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美术作品,或者向学生展示课文中提到的艺术作品、图像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内涵,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但只是教书匠,更应立足于育人的目标,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对教材人文价值的挖掘、与其他学科融合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养料,培养高尚情操,从而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王老师语文课程育人
奇妙的旅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有趣的动物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