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学生本位,进行有效追问

2020-07-06鲁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有效追问学生本位小学数学

鲁苏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追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化数学学习的有效载体。通过紧扣学生学情,把握追问时机;紧扣学生认知,找准追问落点;紧扣学生生成,巧用追问方法的策略,能够促成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追问;学生本位

所谓追问,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展开二次提问。通过追问,既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触及问题本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运用有效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这样,才能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紧扣学生学情,把握追问时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学情开展教学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把握有效追问时机的基础。紧扣学生学情把握追问时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在看似无疑时追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思考能力,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的学习已经很深刻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他们肤浅化数学学习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在他们看似无疑时进行追问,以此促进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带领学生基于割补法完成面积公式的推导,之后由浅入深完善知识训练及知识巩固,最后借助一个用铁丝制作的长方形边框,向学生展示一段变化,并设计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发现,虽然长方形的外框发生了改变,已经成为平行四边形,但是其周长没有任何变化,通过计算,发现面积变小了。由此可见,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已掌握得非常熟练,于是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面积会变小呢?”这一提问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以及自主探索,在经过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虽然其底边没有改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度发生了改变。

2. 在学习困惑时追问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数学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把握这些教学时机,并以此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进行追问,这样自然就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整十数乘法”时,让学生计算“360×80”,很多学生的计算答案少了一个0,教师并未立刻纠正,而是追问:“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在计算以后,就要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在这个算式中,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个0?”此时,错误的学生回答:“我肯定算错了,因为我算出的积只有一个0。”教师继续追问:“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状况,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们在经过思考之后发现:“我们可以在计算时先忽略0,之后再将所有的0加上。”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出错的关键原因,也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

二、紧扣学生认知,找准追问落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紧扣学生认知之处追问,这样的追问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

1. 在认知冲突处追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各种阻碍,再加上缺乏正确的解题经验,所以会产生认知冲突。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点追问,能够引导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插图中有花盆、彩灯,还有彩旗等物体,而且这些物体的摆放具有相应的规律,为了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其中的规律,先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从中了解各种物体的摆放都是按照相应的颜色顺序。如果严格遵循课堂预设向学生提问:“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毫无疑问,学生都会回答“计算”,然而这一答案并非唯一,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引发的冲突,鉴于此,可对学生追问:“你们是否在解每道题时都使用了计算法,这是不是最快、最简便的方法呢?”学生们在经过思考以及深入探讨后发现,原来使用计算法并不是每次都适用,也不是每次都最快、最简便,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而论,有时可选择奇偶数分类法,当然也可以选择画图。这样,所设计的追问建构于学生的已有答案,能引導学生自主关注找规律的多种方法,并结合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有效策略,是对数学思维的进一步激活和拓展。

2. 在认知难点处追问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佳的追问契机,可以结合分层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启数学思维,高效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认识”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也要组织他们进行自主实践操作,让他们对平行的概念形成直观的认知,丰富的表象。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横线,然后在黑板后面画一条竖线,然后要求学生判断:这两条线究竟是平行还是相交?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分歧,有学生认为相交,也有学生认为并非相交,但是究竟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学生暂时不能说明白。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发现,实际上学生仍然未能准确认知平行和相交的概念与意义,鉴于此,可以追问:假如这两条线上各有一只蚂蚁顺着直线爬行,这两只蚂蚁是否会撞在一起?如果这两条直线并非相交,那么是否平行?通过和一般平行线之间的对比,你能够发现其中存在怎样的区别?这一追问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从中发现原来这两条直线并非位于相同的平面内,所以并不具备可比性,而平行线中的所有直线必须位于相同的平面内。这样的追问设计紧扣学生的认知难点,并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追问,巧妙地化解了问题的难度,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概念中“相同平面”这一关键要素。

三、紧扣学生生成,巧用追问方法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成追问,并且优化追问方法。

1. 错误生成处:诱导式追问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他们的错误生成处进行诱导式追问。

例如,一位教師在复习“奇数、偶数、素数、合数”时,向学生展示一连串数字2、4、7、8、10,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字。有学生选择了8,这一回答引发了其他学生的疑惑。于是,教师追问:你能说一说选择8的理由吗?生答:如果将8去掉,能够发现……学生说着说着忽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继续说:“8是不对的,应该是7。”于是,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改变原有的答案呢?”生答:“因为其中只有7是单数,剩下的都是双数。”

由此可以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都脱口而出,随便一说,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展开耐心指导,而并非直指学生的错误。通过有效追问,促进他们对原有错误表达的自主更正。

2. 开放生成处:推进式追问

“学为中心”特别强调开放式教学,在开放式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的开放生成资源,教师要基于这一些开放生成资源进行推进式追问。

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一位教师首先以提问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大都选择怎样的方式体现事物的数量呢?”有学生回答“单位”,这一点出乎教师的意料,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好奇心理。可见有必要带领学生准确理解数字和单位之间的区别。于是,基于这一生成教师追问:“大家首先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猜一猜数字和单位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激烈探讨,很快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中,计数时既包括数字,也包括单位,如果数字相同,但是各自的单位不同,很显然,所得到的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二者缺一不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回答,教师举出了一个简单的实例:现在有4瓶啤酒和1打啤酒,究竟哪个多?虽然从表面上来看4>1,但是1打啤酒,一共有12瓶,很显然要远远超过4瓶啤酒。这样,通过推进式追问,并通过这种直观的举例,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数字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从中了解仅依靠数字不可能代表数量的大小,只有辅助相同的单位才能够展开对比。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追问这一形式具备正确的认知,还应当灵活熟练地应用。这不仅是一门提问的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激活自信,提升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有效追问学生本位小学数学
追问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本位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新版译林英语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