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淑美:“融合教育”的先行者

2020-07-06刘肖

师道 2020年6期
关键词:柴静融合教育教授

刘肖

知道吴淑美教授,始自2013年柴静所制作的一期节目——《温柔的坚持》。节目讲述了特殊儿童成成跨海求学的故事。成成是一度让老师同学家长都头痛的孩子,只因他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是“舞刀弄枪”。无奈之下,成成妈妈带着孩子跨海求学,来到台湾,来到吴淑美教授的融合教育实验班。在融合班里,成成不再显得那么特殊,而是被平等地对待;在融合班里,成成不再待在班级的角落,而是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在融合班里,成成不再被骂是傻子,而是被喜欢的同学温柔以待;在融合班里,成成不再只是需要被帮助的人,他也在帮助别人。

柴静问:“你们对待成成的原则是什么?”吴教授回应道:“可以说是见招拆招。你要去分析啊,‘上课尖叫可能是课程太难了,‘下课尖叫可能是太开心了。”镜头一转,成成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们就是在虐待我”(成成作为班级的一员,需要完成值日生的工作任务),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手上拖地的动作。旁边的老师也是用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去解释为什么要说“不好意思,请让一下”,“不用说对不起,因为你没有做错事。”

水中漫步比赛,是成成求学过程中的高光时刻了。作为一名特殊生,不会游泳怎么参加学校的游泳比赛呢?老师们的智慧被激发开来:水中漫步!每一个孩子们在融合班里,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满面红光的成成说:“感觉还不错,冠军不是我。”嘴上这般说,实际行动是把得奖的照片用做了妈妈手机的屏保,显然无法抑制内心的狂喜。

柴静问吴教授,“为什么想到要为了特殊孩子办融合班?”吴教授答曰:“我从不是为了特殊孩子办融合班,因为这是一种好的教育。”言谈之间,透着坚定和理性。

理性

理性,源自于对未知的渴望,是一种求实求真的态度,是黑暗中前行的一束光。我们的教育,要追求什么?毋庸置疑,理想的教育需要在理性的精神照耀下,去努力探寻。

每周四晚8点,我和9位在普通学校从事融合教育的资源教师视频“团团坐”,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之中,我体会到的是他们在普通学校的艰辛和无助。很多特殊孩子虽然身处普通学校,但不时有被逐出校园之虞。即便是安坐在教室里,享受着集体的阳光,但也可能只是坐在那里而已。

吴淑美教授从1989年开设学前融合班,开启了教育实验的历程,至2016年结束,历时27年。这27年,她用理性的科学实验去丈量融合教育的宽度和温度。这其中,历经波折是必然的了。最开始被征召而来的老师们,他们很疑惑:“为何要把有障碍的学生和普通生放在一起?”如果是我遇到这个问题,我可能要从融合教育的历史缘起讲起(事实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尴尬)。吴教授遇到这些感觉“上了贼船”的老师们,不是讲理论,而是直接从如何上课说起。如果我是那位“上了贼船”的老师,我会想:吴教授,原来我们是一路的,一起前行啊!

说起障碍,我们脑海里往往是一个人的形象,正面一点的形象就是身残志坚,但往往环境带给人的障碍,却被忽略。在吴淑美教授的教育实验中,如何调整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很多发育迟缓的孩子,听知觉可能有困难。恰如成成,你说得小声了,他可能听不到。所以,我们要提供一些视觉的线索,让孩子靠近老师一些,发出的指令要明确、简短且清晰。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其实背后是十几年教育实验积累的经验。比如说,一个班里特殊生和普通生的比例多少比较适切?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各取所需、各展所长?教师、教具、课程要做怎样的准备?当然,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抱持着理性的精神,执着于融合教育的信念。

信念

信念,源自于知道自己在不断地接近更好,知道我们必须朝着更好的教育理想前进。柴静问成成“听不听教授的话”,成成猛点头。柴静又问:“为什么听?教授凶吗?”答曰:“教授不凶。”吴淑美教授到底给了成成什么,让一个全副武装保护自己的小霸王化身成为“一只小绵羊”?可以从成成台湾同学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找到答案。

云君面对成成的“示爱”,觉得“这没什么啊,他很可爱啊。”

男同学A:“有时候也会和成成起争执,但也能理解,他是在保护自己吧。”

男同学B:“成成?他可以自由活动哦,也很有礼貌啊。”

还有一位同学,他需要成成在学业上给予他指导和帮助。

在这里,成成的身上也散发着光芒。

吴教授是怎么教出了这样一些富有同理心的普通生?答曰:“这种东西不能教,是用看的。我没有要求他们去帮特殊生啊,他自己去帮,就会得到一点乐趣。”此时,要回到那个问题了:“美德可教吗?”当然,身教也是一种教。接纳和帮助,在此时此地是那么的平常,而又那么的有力量。

27年的教育实验,这其中蕴含着多么坚定的信念,我们要追寻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互助、是合作,然后才去竞争。在这里,合作取代了竞争。孩子们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了乐趣,一种助人者的光辉在时刻闪耀着。

大陆的校园里时常传出某特殊孩子被家长声讨,要被逐出校园的报道。我就亲身经历了两次,场面上言辞之激烈,可能不弱于“联合国的辩论现场”。A校的普通生家长在学校门口拉着横幅,要求某同学必须离开,只因这孩子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这位特殊生的妈妈在大会上声泪俱下,希望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可以得到保障。校长邀请我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去解读这个孩子的行为。当然,最后是校长一锤定音,孩子留下,这是他的权利。留下之后呢?面对冷冰冰的同学的脸?我在想,其实此时双方的心灵都受到了伤害吧。

我们如今的境遇,二十多年前,吴淑美教授同样经历过。“开始办融合班时能理解的人很少,没有学校愿意借课室给我们。我们有时在仓库里上课,还有过带着学生到别的县市上课的经历。后来有人愿意捐地给我们,……学校终于有了固定的教学场所。不知不觉,明年已经是融合学校创办25周年。”

我们来到学校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要紧的是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个能爱人也值得被爱的人。接纳和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要教。融合教育,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教育好孩子们的绝佳机会。吴淑美教授,恰恰是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坚定地前行了27年。

传播者

恰如郑铁军校长所说:“有幸捧读吴淑美教授的书稿,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吴教授从自身从事融合教育实验班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将融合教育理论融于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非常实用且清晰地给出了在多种教学策略以及各学科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融合教育理念。”身为一线老师,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策略。如何教授语文给如此多元的一个班级的学生?如何引导孩子独立学习,不再一味地依赖老师?20多年的教育实验,终于走出书斋,走出那一方校园,传播于四方。

作为大学教授,吴淑美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办过幼儿园、小学、初中融合班,也开设雇佣特殊人士的面店、饺子店,近年来还拍了三部融合教育纪录片(《同班同学》《听天使唱歌》《晨晨跨海上学去》),其中《晨晨跨海上学去》获休斯敦影展纪录长片铜奖。

得知吴淑美教授在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教材教法》两部著作,立刻入手。许多难题,吴教授的实验班早已经历过,而且也已经摸索出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接过吴淑美教授传播而来的火种,让它漸成燎原之势。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成成,那位已经回到大陆的特殊学生。其实,我还是有些担心的,担心他没有继续得到好的教育而可能会退步。当然,人生进进退退、起起伏伏都是常态,但我依然希望他可以得到好的照顾,可以过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柴静融合教育教授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
最穷主持人”柴静:让生命像火柴一样燃烧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