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020-07-06谭曙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转移支付义务教育

谭曙光

[摘 要]现阶段,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水平。而要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均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这需要政府投入充足的教育经费和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基于此,本文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意义入手,着重分析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义务教育;扶贫手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064

[中图分类号]G5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02

0     引 言

教育是我国实现文化传承和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费是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也就无从谈起。九年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是属于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公益行为。因此,在义务教育逐步推行下,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意义

1.1   深化银政合作,防控金融风险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付的背景比较复杂,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革新与改变。因此,应基于当前的义务教育财政加以研究和扩展,以一般性财政的稳步推进作为保障,继而为教育财政支付发展提供资金和制度上的支持。根据当前教育对资金的需求以及教育政府资助开发项目的发展趋势,创造新的融资业务品种和担保方式,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有效促进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不断发展,满足大中小不同形式的教育对融资问题的要求,给予教育更多的资金发展链,进而保证教育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开展自身经营和发展业务,促进我国国内教育以及国外贸易教育的良性发展。

1.2   创新扶贫信贷,助力扶贫开发

财政支付在义务教育环境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其中,与社会各界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与地方性的教育发展不可分割。现阶段,我国应针对教育政府资助开发项目发展的整体趋势制定相关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标准。首先,保证物流教育和资金对流,二者进行良好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其次,物流的储存方式和物流运输的可控性是融资业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最后,在交易的结算方面,应选择良好的结算方式,保证质资金回笼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而帮助教育有效规避市场变动和自身经营面临的风险。

1.3   加速产业发展,加强智力扶贫

通过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对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形式可知,金融机构规定贸易融资业务授信额度时,结合了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教育政府资助开发项目融资、固定资产融资等相应的形式进行统一核算。客户授信总量与授信机构贸易融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这样一来,导致我国教育在进行贸易融资的过程中不能得到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授信额度,使教育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即便教育想要有效调整自身额度,也会出现审批烦琐、调整速度缓慢的现象。由此可知,改进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测算与核定标准,能够保证教育授信额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符合教育自身经营和发展的总体需求,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拓展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水平,引导教育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探求更加完善的经营机制。

2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发展困境

2.1   教育财政运行受阻

金融资本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经济基础,保障人们的生活和消费,能够提升人们的社会生活购买力。金融资本代表人们的家庭经济消耗和支出情况,包括等价值的商品与货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选择的生存成本。当居民患有某些严重疾病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家庭中的金融资本。其中,主要是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治疗疾病,原有的经济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数量不断降低。重要影响因素是医疗卫生消耗和直接劳动成本降低。教育財政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专项资金与专项任务,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专款专项的办事流程需要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导致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不能有效解决区域资金问题,教育缺口现象逐渐恶化。针对“三农”问题,我国已经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和企业应采用先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企业创建良好的经营发展形式,利用现有的空间和机制,引导当地制造业和加工业有效发展。但是一部分基层政府难以实现“上行下效”,导致大量具有建设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因此,基层政府应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给予相应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并制定跟踪帮助制度,给予农村发展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2.2   教育理念贯彻不良

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教育支付的建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区域性的经济结构较差、经济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地区能够获得更丰厚的义务教育补助资金。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例如,是否能够给予义务教育更多的转变和可能性、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等,从而发挥资金对义务教育的帮扶和支持作用。有一部分农村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不是十分明确,受到身边的朋友影响,出现了盲目流动现象。这类青年群体中,自身的感受不是十分明确,短期内对工作和学习规划十分迷茫,没有确定自己人生历程的相应目标,受到身边的影响较多。例如,这类人发现自己身边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时,自身会产生外出心理,而这种行为和心理变化没有指向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当身边的群体中出现一些新想法时,这类群体会在短时间内实施相应的跟随性举措。相关数据研究表明,这类盲目性流动的群体,在进入城市工作和发展的进程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一,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并进行准确判断和选择,进行自身人生整体规划和部署,逐渐在城市生活中找到自身定位等。其二,在城市生活中依旧人云亦云,不能将自身的发展和城市生活良好融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不能有效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选择,最后不得不选择回乡务农。

2.3   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失衡

当今社会上一部分农村教育在经营过程中的基本做法是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定和编制,申报单位的财务部门对项目进行最后审核。然而审核阶段项目已经“板上钉钉”,难以做出实质性转变和提升。业务部门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市场上的相关信息、价格、参数等具体情况没有良好的认识,在提出预算阶段也不能有效保证自身设计与市场需求和变化吻合,造成项目预算与实际消耗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

3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发展措施

3.1   建立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城市生活中很难有效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对城市中区域内的治安问题具有深刻影响,久而久之,不仅没有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建设,反而拉低了乡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整体步伐,拉大了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强度,相继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教育精准扶贫”“大学生村官”等多样化的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和手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

3.2   成立自上而下扶贫工作统一部门

在农村地区建设“扶贫车间”不仅能帮助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村地区在手工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发展。在农村地区进行加工建厂的条件比较好,农村地区的地价、物价比较低,经济压力较小。这样一来,在众多的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影响下,众多农村教育会积极建设“扶贫车间”,以求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效益,而农民们也能够在不断壮大“扶贫车间”建设进程中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快速完成。

3.3   加大农村扶贫基金互助协会内部管控力度

首先,改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保险意识,对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重新修改内部不明确的管理体制。其次,政府要调整内部制度,完善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设备管理方案。笔者认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资金管理,实行职务分离制度,杜绝权力集中现象,科学合理控制资金使用额度和用途;另一方面,完善实物财产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规定人员定期轮岗,严格控制实物财产的入库、领用制度,规范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完善清查制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抽查,随时掌握农村扶贫基金互助协会实物财产情况。在管理制度中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意识,在思想方面要加强潜在的危险意识,并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合理分析农村扶贫基金互助协会财务报表,正确估测风险,积极有效应对,确保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保护达到最高标准。

4     结 语

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環节就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完善与转变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能够平衡和控制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平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会出现明显的成效,能够缩小城乡“二元制差异”,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建设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闫思程,梅浩.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及思考[J].财讯,2019(19):11.

[2]李晓鑫.公共财政视域下高等教育转移支付研究[J].财讯,2017(22):66.

[3]张丽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研究——以福建县级为例[J].当代会计,2017(6):72-73.

猜你喜欢

转移支付义务教育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浅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限制因素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完善市县转移支付资金因素法分配的几点思考
勿以学生成绩进行“转移支付”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