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7-06李成丽

湖北畜牧兽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李成丽

摘要: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病因、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对2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通过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变化与免疫学方法进行确诊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加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提高雏鸡成活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4-0027-0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是双RNA病毒科的主要成员。该病毒对乙醚、酸及热的抵抗力较强,在56 ℃的环境下可以存活5 h,但对杀菌剂较敏感,通常使用5%福尔马林与0.5%氯胺消毒剂,可有效杀死病毒。

1  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Birnavirdae)禽双RNA病毒(Avibirnavirus)。它的基因组由2个片段的双股RNA构成,故命名为双RNA病毒[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5—8月的发病率并不高,而其他月份的发病率则相应升高。侵袭对象已从以往的外来品种扩大到草鸡甚至是特种禽类。但这些禽类多呈隐性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2  病因

法氏囊病病毒毒力变异增强,由于鸡场管理不合理,环境卫生条件差,育雏期间温度与湿度不适宜等都可引发该病。另外,疫苗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导致免疫接种失败,也是主要病因之一。

3  流行病学

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鸡与火鸡。主要传染源包括患病与携带病毒的鸡,可通过接触直接传播;或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尘土、器具、垫料以及饲养人员衣物、蚊虫、运输车辆等媒介进行间接传播。传播途径通常为消化道、呼吸道与眼角膜等。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雨季多发,湿度大,北方在5—10月多发,易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4  诊断方法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因法氏囊中的病毒含量最高,脾脏次之,自然感染IBDV的鸡群,在发病后的2~3 d,取其法氏囊与脾脏作为病毒分离材料,经磨碎后,加生理盐水制成1.5∶10悬液,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如20 000 IU/mL的庆大霉素)作用1 h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2日龄的SPE鸡胚,在37 ℃下培养4~6 d后观察症状,发现被感染的鸡胚在3~5 d死亡,胚体出血、水肿,被分离出来的IBDV可用作已知阳性血清,用来做中和试验鉴定。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特点是特异快速、高度敏感,可用于检测血清和组织中的病毒,且可进行血型学分型,区分出疫苗毒株与强度。

4.3  鉴别诊断

在诊断时,应注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区别。

5  病例介绍

5.1  病例1

2010年春季,甘肃省肃南县一养鸡场的鸡出现批量死亡,其中雏鸡占比较大,而成年鸡感染比例相对较小。发病前期,养殖场每天死亡50羽左右,养殖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连续用药1周后,死亡率明显下降,鸡群病情趋于稳定,14 d后鸡群恢复正常。

5.2  病例2

甘肃省肃南县马蹄乡肖家湾村某规模化养鸡户从外地购进15 000羽草鸡苗,该群鸡饲养至30日龄时,少数鸡出现精神萎缩,食欲减退,羽毛蓬乱,翅下垂症状,约100羽鸡侧卧在地,排黄白色水样粪便,当天便将病鸡隔离,直至晚上死亡4羽,第2天发病鸡增加约60羽,死亡23羽,第3天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达20%,当天晚上给整个鸡群肌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液,该晚死亡26羽,第4天死亡17羽。

5.3  临床症状

5.3.1  典型感染  病初可见个别病鸡精神萎靡,1~2 d内可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啄肛、厌食、羽毛松乱,2~4 d病鸡死亡率呈直线上升,5~7 d到达死亡高峰,8~9 d后逐渐下降,病情趋于稳定,14 d鸡群恢复正常。

5.3.2  非典型感染  主要表现为少数鸡精神沉郁、食欲降低、轻度腹泻,但病程长,流行期长,使鸡对多种疫苗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抑制,并使鸡群对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鸡支原体病以及大肠杆菌病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5.4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解剖,表现为严重脱水,胸肌发暗并出现粗细不等的线状出血条,腺胃及其肌胃结合部黏膜及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苍白肿大,呈花斑状,肾小管与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积,脾脏有轻度肿大现象,肝脏表面带有黄色条纹等。其中法氏囊在感染早期出现轻微肿大,发病后4~6 d法氏囊明显肿大,囊腔内可见出血或有淡黄色的胶冻样渗出液,黏膜散布点状出血与坏死灶,法氏囊由白色变为奶油黄色,体积增大,外形变圆,垂量增加,是正常的2~3倍,囊壁增大至原来的3~4倍,质地变硬,发病后7~10 d,法氏囊逐漸萎缩,颜色也逐渐加深呈深灰色,形状像纺锤状,直至坏死、干缩。

5.5  组织学病变

主要是法氏囊髓质区的大量淋巴细胞坏死与变性,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淋巴滤泡的皮质部变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种柱状上皮组织组成的腺体状结构。脾脏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与淋巴小结变性并坏死,胸腺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肾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的血管周围有轻度的单核细胞侵润。

5.6  免疫学诊断

根据发病症状与病理性变化初步诊断为法氏囊病病毒感染。为了确诊,采取病料经兰州兽研所进行实验室诊断并确诊。

6  治疗

6.1  病例1的治疗方法

将连翘、板蓝根、黄芩、黄芪、生地、泽泻、乌梅、海金沙、诃子、甘草等研成细末,0.5 g/羽的量搅拌入料中饲喂。对周边环境与鸡舍、粪便等进行全面清理,用10%的石灰乳与2%的氢氧化钠消毒。

6.2  病例2的治疗方法

对整个鸡群注射高免卵黄注射液,平均注射剂量为0.5 mL/羽,具體要按照实际病情以及病鸡大小酌情加量。另外,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液的同时适当添加干扰素与长效青霉素,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其他继发性疾病发生几率。注射后,还要给鸡群饮用抗应激药物,提升鸡自身抗病能力。经治疗后,发病鸡明显减少,共发病550羽,由于在发病高峰季节与易感日龄,没有采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不留死角的消毒,导致死亡率升高,治愈病鸡396羽,治愈率达到72%。

7  防治措施

7.1  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

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要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大消毒,尤其是育雏舍,以防止IBDV的早期感染。

7.2  调整免疫程序

因饲养场的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为使免疫力覆盖发病时间,优先考虑加强免疫距发病时间的日龄延长至14 d后,并允许2套免疫方案同时进行,以甄别取舍。

7.3  雏鸡免疫接种

雏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污染严重的地点与鸡场,可以考虑使用能突破母源抗体、免疫效果较好的中等毒力的活疫苗。

8  小结

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会使鸡体免疫抑制,造成在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失败,因此,一方面应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早期预防感染,加强育雏管理与日常消毒,购买一些母源抗体高的雏鸡,并在被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鸡群恢复健康后,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宇红,刘春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20):133-134.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