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评价模型构建

2020-07-06黄韶斌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机读书目标

黄韶斌

根据教育部要求,2019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使用统编教材。语文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读书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不离其宗的是“抓读书”,他将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读书为要”。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是用好、教好统编教材的重要条件。而有效、准确、及时、便捷地评价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变化情况,是教师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决策依据。

一、阅读素养的内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阅读素养则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阅读知识与能力。国际经合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在进行阅读素养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好其综合性、阶段性、发展性特征。

1. 整体性

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是综合使用理解、运用、反思等能力的过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阅读与感受、态度、欣赏、表达、创作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因此,在进行阅读素养评价时,不能把阅读素养简单划分为几种孤立单一的能力,或过于片面强调某项阅读能力,而忽视了阅读素养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要注重分析各项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稳定性

阅读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这由阅读者自身思维发展水平所决定,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实践积累,并将阅读的知识性和方法性的收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涵养。因此,在特定阶段,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特征。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学生总体阅读素养水平基本一致,总体上适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更要尊重和注意到不同学生在阅读习惯、风格、特点上的差异。

3. 发展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学生的阅读素养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递增、阅读量的积累,学生可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方法和技巧,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阅读素养发展变化过程的数据积累,以便科学准确地描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为后续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在学生阅读素养评价中,可以从阅读动机、阅读过程、阅读结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阅读动机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阅读过程包括目标与方法,阅读结果包括时间与习惯。

二、阅读动机评价

阅读动机是阅读行为持续进行的动力之源,学生阅读动机评价可以分为外部动机评价和内部动机评价两个方面。

1. 外部阅读动机

外部阅读动机是指学生为了获取阅读行为结果所带来的特定结果而产生的阅读动机。学生为了得到(避免)教师家长的赞许(责罚)、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为了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为了某次故事比赛获奖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有效阅读行为。

具有外部阅读动机的学生关注的是阅读行为所带来的“功利性”的结果,在较强的外部刺激条件下,学生的阅读动力充足,而一旦外部刺激消失,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则会明显下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业任务”是激发其阅读行为的最主要的外部刺激。

2. 内部阅读动机

内部阅读动机是指学生对阅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积极感受而产生的阅读动机。对万千世界的好奇、被优美语言所吸引、受人物情节的感召、对知识的渴求等,会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阅读行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较好地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享受到阅读之乐。具备较好的阅读内部动机的学生,一般会积极主动寻求自己喜好的读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读书,属于爱读书的“小书虫”。然而,摒除通俗、娱乐、消遣性读物带来的随意性、快餐式、碎片化阅读,真正对阅读感兴趣的“小书虫”并不多。

每个学生内部阅读动机和外部阅读动机是兼而有之并相互转化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环境,有效利用外部刺激,这既能快速提升阅读效果,亦能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阅读动机,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阅读动机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观察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文本选择、是否在意别人指导自己读书、是否愿意花更多的闲暇时间读书等。

三、阅读过程评价

阅读过程是学生开展阅读的总体行为表现,可以从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来评价学生阅读过程。

1. 阅读目标

阅读应该带有目标、计划,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行为的持续和有效。阅读目标越明确,则越有利于制定更优的阅读计划,进而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相反,如果阅读目标不明确,会产生阅读行为随意、浅层而低效的阅读行为和结果。学生在正式开始阅读文本前,是否理解导读导学的要求、是否总体浏览文本结构、是否查阅作者创作背景,均会对确立阅读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2. 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学生在特定阅读情境下(如不同的文本、阅读目标、阅读任务和要求等),理解读物内容,从中接受信息所采用的手段或途径。阅读方法包括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教师可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价学生阅读方法: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的数量,结合具体情境(如文本特点、任务要求、阅读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多种方法能够灵活切换,针对某种特殊文体使用阅读方法。

四、阅读结果评价

1. 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单次阅读行为持续的时间,例如,学生某天晚上进行阅读所用的时间;二是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阅读总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可以按周计算或按月计算;三是学生完成一项阅读任务所用的时间,如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所用的时间。

需要指出,阅读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读本、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阅读策略(如精读、略读),都会对阅读时间产生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具有稳定的阅读时间、根据情境任务合理地利用和分配阅读时间,如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闲暇时间常读书等,也是学生阅读素养的一种基本体现。

2. 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由实践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称,即适应阅读所需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评价学生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是否善于选择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读本,能够很好地结合教师推荐、自身兴趣爱好、学习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二是能否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阅读,既善于利用閱读时间,也能够坚持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阅读;三是能否边读边思考,对书籍和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四是能否善与人交流,乐于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人分享,能够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本文系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区域阅读推进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ZQJK025;主持人:熊丽丽)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动机读书目标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动机不纯
读书为了什么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