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活动探究,彰显数学魅力

2020-07-0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陈秋萍

数学大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旗杆图形探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 陈秋萍

活动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的一般过程,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此激活学生思维与感官发展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初中课堂上,能改变单一的符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活跃的氛围中思考,以此提升学习质量,下面我就结合实际从不同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预设促进生成,激发探究热情

预设是数学教学重要的一环,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更是前提。因此在设计时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从其需求出发,由知识构建的一般过程开始,借助尽可能全面的活动预设,给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指导,以此促进生成。

在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部分较多,就可以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在“折叠”“展开”中领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画出相关图形,将学习目标落实到位。具体实施时,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借助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及实践活动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逐步产生探究兴趣,促进自身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随后就可围绕目标设计活动,并作适当的预设以指导教学顺利开展。首先,联系生活设计“审美活动”,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图片,指导其思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建立了对图形的感知,无形中发现其数学美感,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紧接着,进入第二个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实物:奶粉瓶和冰激凌模型,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说说这两个物体的侧面展开图。在这一环节,可适当放慢速度,在学生思考过后,让其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和圆柱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检验猜想。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重难点,基于学生兴趣调动,可适当增加趣味元素,以此激发其探究热情,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最后,针对学生前两个活动的效果,并结合要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两种图形之间转换关系的认识,由此提高认知,将教学落实到位,逐步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教学在活动引领下一步步走向高效。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的渗透与运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在整个学科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容小觑。其中分类讨论思想是较重要的一种,对于学生严密性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对此要加强重视,并落实到活动中加以培养。

一直以来,分类讨论思想在中考中都是重头戏,基本以“压轴题”的形式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就要以数学活动为线索,促进学生理解,并触类旁通地运用,以此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下面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为例:某种商品2.5 元/件,如果一次性购买100 件以上,超过100 件的部分价格为2 元/件,已知花花一共花费了m元购买这种商品,请问:(1)花花总共购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2)如果花花购买这种商品的件数为0.5m,那么m的值是多少?对于这两个问题,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其结合实际,针对问题有条理地探究。其中对于第一个问题,就要提醒学生“考虑m的大小”,这样才能体现出分类的特点,并在问题分析中逐步培养这一思想。对于第二题,难度较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开展合作交流,以小组形式展开,给每个人提供表达的机会,使其在充分的思考中结合实际获得方向。在学生交流结束后,就可开展全班性汇报,邀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在交流讨论中迎来思维的高潮。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能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无形中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其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来自生活和实际,在教学中引入活动,就能发挥教材作用,帮助学生巩固章节知识,让其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以此构建生动的数学课堂,将教学落实到位,达到预期效果。

三、丰富活动形式,营造活跃氛围

在以往教学中,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思维,面对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一律采用灌输式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法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在“自我欺骗”和“自我伤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有效改善,就要从学生差异性和独特性出发,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模式,由此激发学生,让其智慧的源泉汩汩而来。在设计时,可选择活动,一方面接轨生活,贴近学生思维和心灵,另一方面活动形式多样,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融入。以“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为例,如果只是单一的“练习—归纳”,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这时就可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授知的同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首先,可给学生提供几组关于同类项的问题,让其自主探究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哪一个小组发现的规律最多,就可进行表扬。随后,就可引入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思考,并结合已有经验总结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方法:一(2)班有4a个学生去秋游,一(3)班有5a个学生参加,现在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秋游?如果中途有a个学生缺席,并且后续又有3a个学生加入,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参加?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其自主解决,有效巩固知识要点,落实学习目标。

借助不同形式活动的设计,就能给学生带去熟悉且亲切的学习体验,由感性认知入手,充分调动已有认知,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法则,为后续运用做好准备,让学生有信心接受更难的挑战。

四、鼓励实践运用,提升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科学,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运用上,将其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实际运用中感悟到学科价值,进而学会用数学观点去了解生活、表达生活、改善生活。

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融入教学活动,使其成为一把“利剑”,并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与素材合理运用,由此培养运用意识,最大限度优化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完“勾股定理”后,就可引导运用,让学生测量旗杆高度:如图1,升旗绳低于旗杆底部而垂落在地面,那么在测量旗杆高度时,首先要测量BD的长,随后,将绳子拉到尾部D点到C,使得点与旗杆底部保持同一水平。这时,升旗绳的高度就是AC,请你测量出BC的长度,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得出旗杆的高度。显然,这一题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那么就可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对相关未知数据进行测量,随后运用所学解决。在正式计算前,可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其明确计算方法,随后动笔,以此提升效率。在计算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其清楚梳理各数据间的关系,随后一气呵成:测量后得到BD=1.5 米,BC=1.7 米,设AB=x 米,根据勾股定理得AB2+BC2=AC2,就可列方程:x2+7.52=(x+1.5)2,最终解得x=18,即旗杆的高度为18 米。

数学活动的开展,就能基于生活引导思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知识,在不断完善中提高认知能力,无形中培养探究思维,将教学落实到位。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让其获得数学思考的乐趣。

总之,数学活动的设计与落实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将其落实到课堂上,就能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探究,让其在观察、思考、分析中完善学科知识构建,无形中培养数学素养,有效落实新课改目标,为深远的学科探究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旗杆图形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迎接新学期
旗杆到底有多长
老战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