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瓜”众生相

2020-07-06编撰吕慈航

厦门航空 2020年7期
关键词:复读机众生相水军

编撰_吕慈航

“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早在几年前,这样的称呼说法和众多大同小异的衍生版本,差不多就将一种事实定了性。

于是“群众”往往不说自己是来“围观”的,而是说,自己是来“吃瓜”的。

“吃瓜群众”已然是深得人心的自称。

“吃瓜”,一眼看去,非常有画面感。

嗑着瓜子,或是啃着西瓜,然后不管听、看,还是发表意见,都因为事不关己,所以随心所欲。

因此,“吃瓜”一事,可见众生百态。

“二极管”的激情

非黑即白,容不得任何中间选项,也基本不愿参与深入的探讨。因为态度极端,两极分化,所以得名“二极管”。

鲜明而强烈的爱憎好恶,很容易引起众多共鸣,面对善恶分明的社会事件时,果断坚定的立场态度也总能立竿见影地惩恶扬善,尤其是在“鲍毓明事件”“江歌被害”等知名案例中,不难发现,再嚣张的当事人面对群情激愤也要忌惮三分。但过于极端绝对,以致无法深刻思考,全面分析,非要以“对”和“错”分清界限,就难免钻牛角尖,甚至因为思路简单,所以更易感情用事,冲动发言,“听风就是雨”也不无可能,所以被“打脸”的次数也往往居高不下。

“理中客”的摇摆

有种说法:“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从逻辑和道理的角度来说都没错,但到了“理中客”那里,却容易变成令人生厌的“各打五十大板”。事物可以具有复杂性,然而不代表没有大是大非。

“我觉得这件事受害人也有不对”,类似这样的言论一出,不仅无法把事情引向更深刻的讨论,反而会促使事态恶化,让弱势群体的处境雪上加霜。甚至暧昧而模棱两可的发言,大有两头都不想沾,把自己摘干净的架势,更是几乎不讨喜,被口诛笔伐几乎是必然的。这样的意义上,“理中客”比“二极管”更易遭受抨击,而真正中肯的真知灼见反倒可能因此被淹没。

“水军”的迷惑

不管是“二极管”还是“理中客”,很多“吃瓜群众”在与他们对线的时候,都越来越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回复你的不管是“二极管”还是“理中客”,真的是“活人”吗?

被发表的评论,究竟是出自一个人独立情感与思想的表达,还是只是是事先编辑设定好的文稿,靠的是对真实心理的揣摩。你以为正在与对方进行真情实感、热火朝天的辩论,其实网线另一头可能只是“接单”办事、内心毫无波动的工作人员,甚至只是冷冰冰的机器程序。类似肖战这样的流量明星从红极一时到被各方“讨伐”,失去资本庇护后“水军”作用不再,四五位数的“转赞评”好像也不再有太大的意义,于是迷惑也差不多都有了答案。

“科普君”的执着

“吃瓜”必然会出现各种生态,常常也会让只想知道真相,并不想陷入争端的群众迷茫,所幸还有各种“科普君”,锲而不舍地在各类谣言假消息下,不惜长篇大论地解释真相。即使是把“太长懒看”挂在嘴边的一大部分人,也总是不能不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其实,“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不过是自嘲调侃,谁希望自己真的不明真相呢?不仅要“吃瓜”,还要“吃”得明白,只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明白”,这才是众生相的根源所在。

“复读机”的从众

很多时候,人们总愿意把流行语或是“梗”在觉得可以发表的地方反复“刷屏”,以此代表自己的“吃瓜”观点——因为往往都是已经约定俗成的字句,就省去了自己再思考编辑的功夫。对这种现象,也难怪有人总结:“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比如抽奖活动,转发里就是清一色的“分母”;想要事实证据,就说“求锤”;看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就是一片的“喜大普奔”;反之在消极的场合,还有“药丸”“蓝瘦香菇”等以供取用。

流行语立足于基本的表达需求,很容易深入人心,再有各种热门影视、节目、短视频、博主等,能有博得观众好感的只言片语,就可以发展成“梗”,不缺随处可见的存在感。“吃瓜”的时候看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字句铺满评论或弹幕界面,或许是一种成就感,但因此多多少少被忽视的是非问题,似乎也不能不发人深省,诸如“奥利给”这样的“梗”,到底有没有广为流传的价值?

猜你喜欢

复读机众生相水军
“超前点评”折射“水军”控评乱象
蒙古水军曾称霸世界
我家有台“复读机”
我家有个“复读机”
我家有个复读机
网络水军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众生相
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