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视角下大院大所大学与地方科技合作

2020-07-05叶雪洁宋超

科技资讯 2020年15期
关键词:长三角合作科技

叶雪洁 宋超

摘  要: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安徽省淮南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活跃期,与同在长三角区域内邻近市的大院大所大学科技合作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给出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做好与大院大所大学科技合作,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长三角  大院大所大学  科技  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5(c)-0233-02

1  全市与大院大所大学科技合作总体情况

2018年,淮南市根据国家、省政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支持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淮府〔2018〕86号),与大院大所大学的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2018年,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批组建;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2018年间,淮南(凤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获得国家级认定;全市新增研发平台144个,院士工作站14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

1.2 传统产业新品研发不断增强

全市138家企业建立了研发平台,其中矿用机械电子、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比50.7%;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26%;农业及其他产业占比23.3%。2017年,规上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400个,研发经费支出5.54亿元,创产值62.3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研发支出和产值分别占规上企业的26.3%、41.5%和70.3%。

1.3 高端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2018年,所属8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共完成国家、省级科技项目6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自主研发科技项目15个;开发新产品(技术)49个;申请发明专利9个,授予发明专利6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个;实现利税14683.6万元,新增经济效益46961.8万元。

1.4 科技创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8年,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特种焊接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安徽省引才平台Ⅱ类奖补;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被纳入《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00件,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5.4件;全市共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省专利金奖4项、省专利优秀奖7项。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看到,淮南市大院大所大学的科技合作,与周边城市合肥、蚌埠、滁州和淮北市相比,仍存在着合作规模小,影响小,实力弱,大项目少,有效带动产业发展不够等问题。

2.1 政府层面合作效果一般

合肥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蚌埠的玻璃研究院、滁州的家电研究院、淮北的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其影响力和产业带动效果早已耳熟能详。2011年,淮南虽相继引入了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和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等合作体,但受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等因素影响,目前合作体的运行状况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多,预期合作目标远未达到。

2.2 企业层面合作质量不高

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5个(即将摘牌4个,实际拥有71个),未能达到原定的100家目标要求,与2017年安徽省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6家平均值差距更大。目前,市直科技、经信、发改和农业部门都在分别建设着各自的研究中心,中心之间重叠交叉和重复享受政府资金支持的现象客观存在。中心效能不高、投入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2.3 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蚌埠市级财政设立了23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50亿元的产业基金,已投放专利权质押贷款9.6亿元;淮北市设立了20亿元的陶铝新材料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和1亿元专项扶持基金。淮南市财政累计拨付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设资金1.2亿元,大气科学研究院建设和研发费用3350万元。目前,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连年下降,已从当年的6000多万元,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0万元;有些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几乎为零,科技工作亟待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2.4 高层人才引进困难较大

淮北市成功引进上海交大王浩伟科技团队,建立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有效地推进了全市陶铝新材料产业发展。淮北市政府规划225亩土地、投资近1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28万m2的综合性淮北市科创中心。淮南市现有省级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2家,居全省末位。全市缺少集功能性与服务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科技交流服务平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目标难以实现。

3  对策建议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营造一流环境,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载体的落地生根。

3.1 强化领导,实行一事一议推进政府层面合作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级领导小组,集中领导和统筹谋划与大院大所大学的高层次科技合作。实行一事一议,争取在1~2个产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对在淮大院大所大学实行市级领导分工负责制,支持在淮高校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协同创新联盟和创新创业协同中心。抓住国家鼓励长三角地区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安徽设立分支机构的机遇,积极争取来淮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淮南分中心建设。

3.2 搭好平台,提供政策引导推进企业层面合作

以12月1日《淮南市科技創新促进条例》施行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搭好企业与大院大所大学科技合作公共平台,建设集功能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淮南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全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鼓励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设立“创新飞地”。整合现有各部门创新平台,统一行政资源,集中力量抓好管理和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平台作用。

3.3 加大投入,发挥杠杆效应推进科技金融支持

要算大账,以长远目光看待财政科技投入。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以上。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实现正增长,增长幅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区财政要设立科技资金,并将此纳入为对县、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科技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改革,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合作的支持作用。

3.4 重视人才,对标产业需求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全社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要把人才工作放在科技合作的首要位置来认真对待,把对人才的尊重和积极性的发挥作为恒量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充分发挥现有院士工作站作用,全市各县、区要对标产业需求,推进在淮单位与长三角地区有关单位联合成立长三角院士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积极推动大院大所大学专家以各种方式担任企业的科技副总,借助科学家团队的力量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在科研、平台、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做到用事业引进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服务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昕.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夏门科技,2019(1):21-23.

[2] 高杨.推动我省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对接[N].新华日报,2019-03-15.

猜你喜欢

长三角合作科技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