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现状与航天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2020-07-04王瀚琛王晓磊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4期
关键词:航天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王瀚琛 王晓磊

摘 要:航天工业是属于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国际上强军事国家大都经历了从军事独立到以军带民的变革,最终实现军民融合的发展过程,军民融合发展早已成为国际发展大势所趋。为满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时代要求,完成强军富民的双重使命,中国航天工业走中国特色航天军民融合式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政策和航天工业发展水平,从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梳理了现有的航天工业军民融合战略指导与建议。基于此,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航天工业;研究综述;展望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外发展现状

(一)国外军民融合发展过程

从世界上军事实力较强的诸国来看,军工企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是必然之举。因此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走出冷战阴霾,开始重视到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探索军民融合发展,寻求国防军事工业的实现军民融合转变的方式,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转变军品工业企业发展思路,大力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在美国实施军民一体化的10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现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发展的战略融合,鉴于美国军民融合的成功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21 世纪初英、法、日等国也在纷纷开始酝酿、出台各自的军民融合发展配套政策,来促进本国的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进一步融合与深化[1]。

(二)国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美、英、法、日等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先后开始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模式,以顺应经济、军事发展大势。对于军民融合的研究,不同国家采用的军民融合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近年来不少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如:美英实行的军民融合发展称为“军民一体化”(见图1-1),日本实行的军民融合发展称为“军掩民”(见图1-2),以色列实行的军民融合发展称为“以军带民”(見图1-3)。由此可见,各国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模式虽有明显区别,但目的都趋于一致,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军民资源、军民技术的有机融合。由于国外军民融合开展较早,因此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成熟,主要研究包括:①军民融合进程中,如何进行军品工业企业、民品工业企业的共同技术研发及应采取的策略;②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研究关于促进军品工业企业、民品工业企业通过合并实现军民融合的策略;③在国防投风险投资研究方面,研究军品工业企业、民品工业企业融合中的投资风险,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激励机制、组织框架优化与完善[2]。

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内研究现状

(一)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

彭中文、刘韬、张双杰(2017)指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7 年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军事工业、国防科技探索“军民两用”实施策略;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1999 年的转变阶段,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时期的“军民结合”快速发展和突破式转变;第三,2000年至2006 年的深化阶段,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政策深化实施;第四是2007 年至今的升级阶段,新时期有新要求,全面深化军民融合政策升级,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国防军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3]。李海海,苗龙(2016)将研究视角锁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他们指出要终结我国产业相对独立、军民分割传统发展模式,通过探索产品、产业、科技、市场、组织等方面的军民一体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人才设备、服务市场等资源在军品工业和民品工业两大体系中资源共享、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率先通过军民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从定量角度来看,张勇,李海鹏等(2014)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引入DEA模型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军工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投入冗余、产出不足是西部地区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同时还从人力、财力、科技等方面剖析了问题的产生原因。湛泳,赵纯凯(2016)基于资本市场、军民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模型,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对军民融合的正面影响最大,且军民融合有利于第二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存在挤出效应[4]。

(二)军民融合产业融资研究

车茹雅、张晓瑞(2013)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融资模式主要存在融资的方式稀缺、渠道单一、主体不足,以及资金流转效率低等问题。纪建强、陈晓(2013)认为国防工业融资机制要经历以银行贷款、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化融资,发展到以军品生产周期的基础的选择适用融资两个阶段的演化变革。张京男、蒋佳玲等学者(2014)对世界上军事大国的知名军工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其结果成功经验对我国军工企业如何更优、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上市建议。何玉梅、吴莎莎等(2018)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采用动静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价了四川军民融合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结果表明军民融合企业融资效率偏低,科技落后为主要原因且各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并指出提高融资效率是破解当前军民融合企业特别是“民参军”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5]。

(三)航天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关于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有如下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①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方面。伍青(2009)指出航天企业要通过构建适应军民融合的战略体系加强外围合作,通过构建适应军民融合的体质保证推进组织体制、产权模式转型,通过构建军民融合的产业结构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布局调整[6]。2017年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谢平、李成方指出推进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途径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各级军民融合定位和发展责任;加快成果转化,依托技术共生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依托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利益趋同调动各方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胡红安、刘丽娟(2015)则通过定量分析,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2年航天制造产业创新协同度,结果发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主体与子系统的有序度趋势并不协调,创新系统整体协同度处于低度协同水平,可见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也处于较低协调水平[7]。张为民,罗北庆(2014)认为我国航天企业在军民融合转型进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将航天基础性生产外包给民用企业,释放更多精力开展航天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8]。

②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方面。航天技术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我国全面实现军民融合的关键领域之一,是实现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必然选择。金爱东(2014)提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军品、民品生产领域的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和市场共享。在军民融合转型发展阶段,军用企业要结合民品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航天技术的再创新,军用企业转型才是实现航天技术实现军民融合有效转化的关键因素[9]。谢平(2017)则专门就军民融合进程中的资源共享问题展开研究,运用演化博弈理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双方要维持长期军民融合合作关系,就要在资源投入上压降成本,资源上投入的成本越低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成果的总收益就越高,军民双方合作空间就越大。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还需要在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下运行[0]。

三、总结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军民融合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和固定的发展战略模式。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理论尚处于初创时期,因此围绕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研究就很少了。具体而言,通过以上研究综述可将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国外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美英采用的“军民一体化”的融合方式,日本采用的“军掩民”方式,以色列的采用的“以军带民”的方式,虽然各国模式有错差异,但共同点都是促进了本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二)目前国内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定性角度探讨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阶段,提出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实现国防、经济建设的根本途径的观点。指出我国军民融合产业融资模式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三)航天技术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我国全面实现军民融合的关键领域之一,是实现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L Trigeorgis.Reuer Real options theory in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

[2] JJ Daspit,P Sharma. A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 Firm:Past Trends,New Insights,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17 (1) :6-29.

[3] 彭中文、刘韬、张双杰,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1):102-108.

[4] 湛泳、赵纯凯,资本市场发展、军民融合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南开经济研究,2016(5):36-54.

[5] 何玉梅、吴莎莎、杨锐,军民融合企业融资效率评价研究——来自四川军民融合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4):146-153.

[6] 伍青、强雁,对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之思考[J],中国航天,2018(9),30-33.

[7] 胡红安、刘丽娟,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协同度实证分析——以航空航天制造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121-127.

[8] 张为民,罗北庆.HT机械公司引领航天制造业发展[J],中国航天报,2014(7):11-14.

[9] 金爱东,温建波.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4(2):161.

[0] 谢平、李成方,对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航天,2017(3):10-15.

作者简介:

王瀚琛(1989-),男,籍贯:北京市,民族:汉,职称:工程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军民融合

猜你喜欢

航天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航天工业智慧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数控加工中产品变形控制策略研究
英国航天局发布《2018航天工业规模与健康状况》报告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航天工业管理》官方微博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