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助力成渝合作3.0

2020-07-04

一带一路报道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无疑又一次把成都和重庆推到了合作共赢的新起点。那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一新的政策语境下,两地产业发展将如何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两地将如何发挥带动作用,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重要命题。

超级产业集群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率先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开始"产业转移”,将产业西移目的地放到了成渝地区。

在承接东部沿海城市产业链转移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迎来了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近些年,成都和重庆更是双双跻身为国家新一线城市。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更加聚焦,更加突出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确立了新的标杆。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认为,“经济圈,就是要以带动力很强的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现在指向很清楚,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成都。

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心城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经济格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19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3%,位列全国第5名,并且和第4名广州的差距越来越小。

成都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17012.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而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则达到了46615.8亿元。

从人口规模来看,2019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375万人,重庆市常住人口3124.32万人。拥有超过1亿人0的成渝地区对应7万亿的GDP,这样的体量已超过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互相辐射、互为市场的成都与重庆两地,二者合起来将会影响更多的城市,包括云、贵、川、藏的各大城市,所能影响的人口规模会更大,其市场空间潜力无限。

"成渝两大城市都有良好的发

展基础,现代产业抱团发展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但要抱团就必须打破行政的边界。”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创新中心主任杨继瑞建议,可以以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为试点,共同向世界招商引资,助力双城经济圈产业出海。

从竞争到竞合

继2018年在两江新区落户重庆基地后,今年,软通动力在成都投资加码,布局西南研发总部。公司西南大区总裁罗龙保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给了企业信心,公司在双城基地协同发展,未来或将在全国布局中形成强有力的西南极核。

曾经,重庆、成都两城产业的相对同质化让企业选择落点城市时犹豫不决。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业等产业领域的趋同现象明显,竞争激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都明确,到2020年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万亿级产业集群;重庆则提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竞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但如果携手发展,将竞争转换为竞合,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要素,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超级产业集群。

随着成渝两地经济升级,这对西部“双子星"展开了3.0合作版本,希望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领衔的中国经济格局升级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唱好“双城记”,两江新区、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重庆、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4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双方在短短两个月内第三次公开"联手”。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等七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对于产业联动发展,成渝双方规划将打通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研究梳理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扩大两地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开展联合招商协作,为双方企业开辟投资绿色通道。

对于协议中产业联动发展方面提及的“开展联合招商协作”,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勇健表示:“两个新区应加强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互相配合、避免竞争,整合数据、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组建产业联盟,共同做大做強。”

成渝相向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四川人唐学书在今年终于把公司带回了家乡,作为青岛海利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所在的集团拟投资100亿元打造人工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地点在成都,但市场是成渝两地。“成渝双城的汽车产业都有很强的实力,现在成渝画了个圈来互动融合,我很期待这里形成高端的智能制造集群。”

此外,四川、重庆在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四川广安、重庆潼南就被确立为川渝合作的示范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两地已成为川渝产业合作的重要基地。以广安片区为例,打好“园区牌”是做强产业的法宝,广安推动装备制造(邻水)、电子信息(华蓥)、农产品加工(武胜)为特色的产业园迅速集聚。截至2019年11月,位于邻水的川渝合作高滩园区已入驻企业56户;武胜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积极对接重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翔达食品、丰恒食品、安善彤食品加工等项目……

突围“哑铃式”困局

要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本身,而在于两城之间的“穷兄弟”太多。相比于成都和重庆两地庞大的经济规模而言,除了绵阳、宜宾等6个市州GDP上了2000亿元外,其余大量兄弟城市的GDP还在2000亿元以下,甚至在1000亿元左右“挣扎"。

目前,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成渝城市群,产业虽然在部分城市形成了一定集聚效应,但由于城市群行政体制的二元性,阻碍了产业之间的横向交流。而且由于周边次中心城市没有形成与之配套的产业链条,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不合理,致使其集聚和扩散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同城化发展是城市间区域合作最紧密、最高级的形态,也是现代化都市圈形成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

资阳是四川境内唯一同时接壤成都和重庆的城市。用资阳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党组书记张波的话来说,资阳就是“哑铃挑起两座大城市”。4月16日,张波受邀参加2020年成都市首场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他和眉山市经济合作局、德阳市产业促进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一起,来看看成德眉资如何“抱团”释放机遇。

“临空经济区资阳片区,是资阳和成都合作的先行区。”张波表示,在产业定位上,资阳要给成都产业“补链”“延链”。通过错位发展,壮大成渝之间的城市群,将为双城经济圈提供支持。尤其是在中央屡提“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成渝之间的城市迎来发展的加速器。成德眉资将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并合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引领统筹推进“三区三带”建设。

3月17日,重庆梁平区迎来了一位“好邻居”,四川省达州市副市长丁应虎率队来访,为的就是推进两地毗邻区县协同发展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让梁平、达州两地一体化协同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机。“我们期盼,以达州、万州为牵引,建设万达梁开城市群,致力实现同城化,辐射带动川渝鄂陕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梁平区委副书记、区长蒲继承如是说道。

3月10日,四川遂宁与重庆潼南签署了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协议,涉及了人才、產业、交通等17个专项合作协议。此外,重庆荣昌与四川泸州之间也通过视频连线,研究了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等多领域的合作事项。这样的合作,在川渝之间日渐频繁。据悉,在今年四川省的700个重点项目中,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的项目就有650多个,总投资近3.7万亿元。

未来,通过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点对点”的带动,将逐渐形成规模更大的区域发展效应,而最终的任务必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面崛起!”

责编:彭纳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渝共振,高质建设双城经济圈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