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艾草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故事

2020-07-04古言之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6期
关键词:王献之艾草

古言之

01

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民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和竞渡,这和中华民族的龙崇拜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如果要说到和端午节有关的植物,人們一定会说出一种植物名字:艾草。

端午习俗里,有部分民俗是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衍生出来的。根据阴阳术数,五月为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五行属火。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之气。

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茂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遍地皆药,正是祛病防疫的最佳时候。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邪,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和辟阴邪与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沐兰汤等等习俗。

在许多地方,插艾是每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每年到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插一把青青的艾草,而且过了端午节也不取下,有的能放到第二年端午节,再换上一把新鲜艾草。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这里所说的“以为人”就是有的地方把艾草制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起到辟邪作用。

正如宋代诗人许文通《端阳采撷》所写的那样: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02

艾草是最常见的名称,它还有很多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等。

艾草的这些别名多有来历,比如萧茅,它和安徽一个古老的县名有关,萧县源于古萧国,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夏代殷商六族迁至萧县,其地有很多名叫萧茅(艾草)的草,先人们“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古萧国,后来始有萧县。

比如冰台,《博物志》解释:“肖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名冰台。”这意思就是把冰块削成圆形,向太阳举起来,在圆冰下边的光斑上,放上容易着火的艾草,可以燃起火来。《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注:“今艾蒿。”唐陈廷章《艾人赋》:“想在野之时,岂谓生无根柢;及得门之后,如其自有肝肠,列名号於冰臺,载典常於《玉烛》。”

早在《诗经·采葛》里,就出现了艾草那摇曳的身姿: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不需要白话译文,都可以读得懂。葛、萧、艾三种植物分别有不同用途:葛,根块可食,藤可编织;萧即蒿,用于祭祀;艾用于治病。一连采三种植物,表明女子在终日辛勤劳动,劳动之余,她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情人。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

这样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道学先生们的阐释,真让人无语而好笑。

因为《诗经》里的这首诗,艾另有一个名称:相思草;少艾成了少女的代称。

屈原在《离骚》里也说到了艾草:

……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忠君的高洁,用了一个比喻,众人盲目从众地佩戴着“恶草”艾草,反而说幽雅的兰花不值得携带,艾草在屈原看来长在山野杂芜丛生,无异于“恶草”,实在不如兰花。虽是扬兰抑艾,但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在遥远的屈原时代的楚国,众人已经佩戴着艾草做为装饰物了。

屈原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一个附会为纪念他的节日里,家家门头上会插着一把他视为“恶草”的艾草。

大宋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苏轼即将离开密州,改知汝州。但很快朝廷诏谕,苏轼由知汝州改为知河中府,旋即改任知徐州。

在徐州时,久旱逢雨,苏轼写了一组谢雨词,最后一首是这样写的: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在苏轼笔下,“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桑麻欣欣向荣,艾草的香气扑鼻而来。仕途屡遇挫折,可是广阔的乡野给了诗人旺盛的生命力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在古代诗人中,陆游对艾情有独钟,有多首诗写到艾草:

《古风》

木生虽拱把,鲜不困斧斤。

枯朽亦可全,又以芗故焚。

嘉禾终銍艾,岂独草见耘。

此理讲已熟,要当尊所闻。

在陆游眼里,艾草是“嘉禾”。

《山房》

四纪移家剡曲傍,自茨生草作山房。

寒侵夜艾知霜重,行遍天涯觉梦长。

戒婢无劳事钗泽,课奴相率补陂塘。

无衣已免豳人叹,数箔春蚕岁有常。

“寒侵夜艾知霜重,行遍天涯觉梦长。”这是写晚秋的艾草,在寒夜里晓知霜重,恰如诗人行遍天涯的人生之旅,得尝世间百味。

《雨晴至园中》

入夏经月雨,园路久已荒。

今朝偶一到,蒿艾如人长。

岂惟蛙黾豪,颇觉蜂蝶狂。

悵然怀故山,舍东百本桑。

迨此积雨余,枝叶沃以光。

父老适相遇,藉草挥一觞。

一觞颓然醉,笑语相扶将。

赋诗示儿子,此乐未易忘。

偶然来到了许久不曾来的小园,想不到艾草已经长得和人一样高了。由艾草感慨时光流逝。物亦如此,人何以堪?

南宋末年的诗人刘黻写过《又寄徐径畈吏部》

元阳诏墨动天霞,喜到东都处士家。

世路几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

作舟济国看商傅,鍊石补天过女娲。

珍重诸贤扶大道,声名毋使后人嗟。

“滋艾草”,可以看出这艾草的茂盛。

03

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儿子王献之和艾草之间有了一段故事:王献之用艾草烧残了自己的身体。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成亲。郗道茂本是王献之母亲的外甥女,比王献之大一岁。长得美丽贞静,她和王献之郎才女貌,这桩婚姻在时人眼里,那可是天作之合。

没想到的是,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却半道插了一杠子。

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姐姐。司马道福初封余姚公主,嫁给权臣桓温之次子桓济。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世子桓熙不服,遂与叔父桓秘、弟弟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

桓济被流放,金枝玉叶的司马道福当然不能和他同行,就离了婚。司马道福恢复自由身,再嫁的对象就圈定了王献之。

皇太后也很喜欢王献之,就做主让孝武帝下旨诏命王献之为驸马。

一封令王献之休妻再娶的圣旨,打破了王家的平静。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王献之变成了跛足,他竟用艾草烧伤了双脚,落下终身残疾。

不料新安公主听到消息后,说即使他瘸了,她也要嫁。

君命难违,郗道茂被休回去不久,郁郁而终。王献之被伤心愧疚折磨了一生,到死也没有原谅自己。

魏晋时代的八卦大全《世说新语》上说:王献之临终前,道士前来作法,问他:“子敬,你这一生,可有过错?”王献之说:“不觉有余事,惟忆和郗家离婚。”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大概是王献之最沉痛的临终遗言了。

新安公主费尽周折抢到手的婚姻,并不幸福。后来,王献之又纳了一房小妾桃叶,整日里和她情意绵绵,我简直怀疑王献之就是专门做给新安公主看的。

王献之用艾草自残,大概有以下原因:一是艾草易燃,古人把它作为引火的重要材料;二是艾草从先秦开始,就是表相思之物;三是古人认为艾草的芳香可以避邪、去瘟、驱毒。难道王献之是把公主当邪魔外道了吗?

04

艾草除了具有避邪、表相思这些文化内涵,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作用。

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艾灸,《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浴,艾叶熬汁,然后稀释兑水沐浴,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疾病,或制药枕头、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用艾蒿泡脚也有很多保健功效。

至于什么样的艾草药性较好,《孟子》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食用:在南方有些地区,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上锅蒸熟,就可以制成青团、清明粿,或者没有内馅的“蒿子粑粑”;艾草洗净后晒干,还能制成艾草茶或是艾草汤;大米,红枣,龙眼肉或老鸭肉、鱼片,同切碎的艾草叶一起文火慢炖,可以做成艾草粥。

做印泥: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调和做成印泥,是从事书画艺术人身边的必备之物。

猜你喜欢

王献之艾草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在每个角落都插上艾草
王献之卒年
艾草粑粑
王献之练字
浓浓的艾香
艾草飘香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三束艾草(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