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见知著智能手机微距拍摄体验

2020-07-04谢慧华

微型计算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广角镜头微距倍率

谢慧华

微距拍摄在智能手机上并不新鲜,过去就有不少单摄、双摄手机加入了这一功能。随着多摄像头的发展,微距拍摄也有了新的变化,有的手机通过超广角镜头实现,也有一部分手机搭载独立的微距镜头,镜头素质各有不同。这样一来,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融合式的微距拍摄效果更好,还是独立的微距镜头表现更出色?在高像素的主摄像头上,通过裁切获得的“微距”效果如何?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专门用5款不同配置的手机进行了一番实战。

手机微距功能硬件比较

在微距功能的体验里,我们总共选取了5款不同配置的手机,其中A机型、B机型定位旗舰,C机型定位中高端,D机型和E机型则面向主流。它们承担微距功能的摄像头各有不同,分辨率也有高有低,上到4800万像素,下至200万像素。在对焦距离理论参数方面,最近的B机型为1.5cm,最远的E机型则需要距离主体4cm以上。至于光圈大小,这5款手机都差不多,从f/2.2到f/2.4不等。

此外,也有一部分旗舰手机并没有加入微距功能,这主要是考虑到手机摄像头像素猛增,较近距离拍摄的画面通过裁切也能实现和微距功能相当的效果。作为对比,我们将A机型的广角镜头(4800万像素输出)纳入体验环节,裁切出和A机型超广角镜头微距模式相同取景范围的部分进行对比。

在这里,我们需要先普及‘下微距摄影里的两个重要参数: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在手机业界里,厂商通常用最近对焦距离来衡量微距能力,但在专业相机上,放大倍率才是微距能力的指标。放大倍率即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的影像与原物体尺寸的比例。例如这枚镜头的放大倍率是1:1,那么现实中1cm的对象,就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1cm的影像;另一枚镜头的放大倍率是1:2,那么现实中1cm的对象,就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0.5cm的影像。放大倍率越高,微距近摄能力越强。放大倍率是由焦距和最近对焦距离共同决定的,同样焦距的镜头,最近对焦距离短的,放大能力更强;同样对焦距离下,焦距长的放大能力更强。加入AF自动对焦功能的超广角镜头具有最近对焦距离短的先天优势,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进行对焦,但焦距较短;目前出现在手机上的独立微距镜头成本低廉,放大倍率不高。在现有的资料中,不论是通过超广角镜头还是独立的微距镜头拍摄手机微距功能的放大倍率通常为1:2或1:3,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微距(放大倍率高于1:1)。

花草小品拍摄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微距功能常常被用于花草的拍摄,突出主体的细节,展示植物的形态。拍摄过程中,大家或许也和我一样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镜头和花草距离太近,微风吹过,花草摇曳,微距模式下很容易出现对焦不准的问题。对于独立的微距镜头而言,由于硬件的不足,可能需要多次调整对焦点,或是先远离拍摄主体再次凑近才能对焦。而在搭载双OIS防抖功能的旗舰手机上,素质较高的超广角镜头在这时候能够较快地实现再次对焦。

从实际拍摄的样张来看,这5款手机的表现各有差异。在A机型的主摄上,我们以4800万像素高清模式进行拍摄,经过多次的对焦,最终能够合焦的距离约为10cm。裁切成和A机型微距模式相同的取景范围后观看,画面亮度略微不足,且没有微距模式的景深感;切换到微距模式后,使用的是4800万像素IMX586超广角镜头,而拍摄所得的样张为4000×3000分辨率,可见它运用了像素4合1技术进行微距拍摄。带来了更好的感光能力,画面亮度更高,色彩更亮丽。B机型的最近对焦距离为1.5cm,但在这个距离上拍摄的样张几乎是对焦模糊的,只有在4cm以上才能准确地合焦,司用状态下的取景范围和E机型相当,在微距拍摄中容易导致主体不够突出。C机型和D机型的取景范围基本一致,光圈略大一些的c机型能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进光量,画面亮度和色彩表现也就更好一些。

细节方面,我们选取了各机型照片以原始尺寸显示,对焦点中心(花朵)的7cm×5cm区域进行对比。A机型主摄画面裁切后约为400万像素,对焦位置细节丢失严重,有明显的模糊感。A机型微距拍摄所得是1200万像素,花丝顶端的绒毛保留了较多细节。B机型由于对焦距离较远,在原始尺寸显示时看到太多细节,但是和花瓣在同一焦平面的花蕊依然比较清晰。C机型摄像头像素是三款使用超广角微距镜头中最低的,但效果很不错,和A机型微距模式的区别在于,A机型的对焦范围较小,能够突出焦点细节、营造大景深效果,C机型则在拍摄时进行多点对焦,整个花蕊都能在焦平面上呈现出细节。在使用独立微距镜头的D机型上,花丝部分还保留着细节,但花瓣噪点明显增加。E机型的表现更加糟糕一些,处于对焦中心的花丝模糊不清,难以分辨。

从样张中,我们也能略微看出各机型微距模式的放大倍率。原图中,A机型和C机型把花朵拍摄的更大一些,D机型次之,B机型和E机型的画面出现了更多背景。

静物细节呈现

这一环节中,我们置身室内拍摄桌上静置的个性鞋带,看看手机微距功能能不能很好地呈现织物的质感。和上一环节不同,室内环境下拍摄主体不再受气流(风)的影响,手机也通过三脚架固定,能够尽量避免对焦不准的问题出现。

结果没有出乎意料,融合微距功能的超广角镜头整体表现比独立的微距镜头更好一些。作为旗舰手机,A机型的广角主摄素质很高,但在高清模式下进光量略显不足;超广角镜头拥有较大的感光面积和单像素尺寸,还搭载了像素4合1技术,即便室内光线略微暗淡,也能获得充足的进光量,色彩明亮鲜艳。B机型画面色彩与真实相近,但是对焦距离和理论参数依然出现了偏差,亮度相对A(超广角镜头)和C而言较低一些,和A(广角镜头)差不多。定位中端的C机型没有在官网中标明超广角镜头的型号和更多参数,但画面亮度和色彩表现都比较出色,仅次于A机型。在使用独立微距镜头的两款手机中,D机型的镜头素质显然比E机型要更好一些,进光量更多,色彩鲜艳。

细节上,我们能在这一环节中看到更明显的差距。A机型通过主摄高清模式裁切的画面细节,依然不如A、B、C机型微距模式丰富;超广角镜头微距拍摄的织物纤维根根分明,纹理清晰,但焦点仅限局部区域,其他地方会产生模糊;B机型放大倍数不高,但借助锐利的成像风格,也能呈现出不少纹理细节;C机型摄像头像素低于A和B机型,但细节保留较多,有不错的表现。到了摄像头像素更低的D和E机型上,已经没有办法分辨出纤维纹理,织物的质感较差,细节损失较多。

写在最后

在这一次的微距拍摄体验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手机微距功能的巨大差异。在中低端手机上,独立的微距镜头细节较少,只能应付朋友圈分享等日常使用,效果甚至不及旗舰手机通过高像素广角镜头裁切的画面。旗舰手机对待微距功能则各有不同,有像A和C机型一样深入打磨微距算法,优化微距功能下的色彩、边缘细节;也有像B机型一样具備微距功能,但在曝光、对焦距离等方面还需要继续优化;甚至一部分旗舰手机基于成本考虑,超广角镜头不具备AF功能,无法进行微距拍摄。

综合5款机型而言,超广角镜头集成微距功能有不错的表现,但手机微距依然有提升的空间。一方面,超广角镜头存在边缘畸变的特性,需要AI算法优化。另一方面,相比起超广角镜头,王摄像头(广角镜头)更适合用于微距拍摄,但需要解决最近对焦距离不够短的问题。

对于使用着没有微距功能手机,又暂时不打算更新换代的用户来说,想要实现微距也不是没有办法。如果手机王摄像头足够强悍,可以通过高清模式裁切后的画面实现“微距”,缺点是没有明显的背景虚化效果,解析力不足。或是购买外接的微距镜头配件,虽然携带和使用上都存在不便,但能够完全发挥王摄像头的性能,效果会比裁切放大更好一些。

猜你喜欢

广角镜头微距倍率
多种额定起重量的双小车桥式起重机
微距下的昆虫
上海夜景
微距下de雪花
FANUC0iD系统速度倍率PMC控制方法
大师教你微距摄影
一种智能加工系统中的机床倍率控制方法
浑身“长满”滤镜的手机壳
拉伸倍率对BOPP薄膜性能的影响
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