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罪与罚》人物的思考

2020-07-04金宇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尼科夫索尼娅罪与罚

金宇慧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入手,对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罪与罚和索尼娅的生活、工作良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一个粗浅分析,并探讨小说《罪与罚》的主题。

关键词:罪 罚 爱 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他的所有作品,都致力于剖析人类灵魂善恶,揭示心灵最深处的真实。《罪与罚》尤为深刻地刻画了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犯罪心理以及杀人后受良心惩罚的心理,使读者莫不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罪”是小说的开头,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全是“罚”。

一.拉斯科利尼科夫两种意义上的“罪”

小说中的罪,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刑事犯罪的杀人罪;一种是道德罪恶。拉斯科利尼科夫确实有杀人的行为,他操起斧子杀死了贪婪无耻的老太婆阿廖沙。而另一种罪,即道德罪恶,则是这种刑事犯罪的根源。拉斯科利尼科夫特殊的犯罪理论以及“超人”的哲学思想是他犯罪行为的潜在动力。他的文章——《论犯罪》中的言论体现了他特殊的犯罪理论。其大致内容是: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平凡的人活着必须惟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而不平凡的人却有权允许越过自己的良心这道障碍和其他障碍,有权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而犯法。平凡的人“是低级的人……是一种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而不平凡的人是“具有天禀和才华的人”,这种人为数不多,是“未来的主人”,以致于他们后来成为“人类的恩人”、被崇拜的对象,就像拿破仑和默罕默德一样。拉斯科利尼科夫把自己归到不平凡的人里。而现实社会使他狂妄自大的心理得不到施展和满足。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虱子”而是拿破仑,证明自己是一个勇敢的男人,而不是靠母亲和妹妹的救济而贫苦度日的窝囊废,他那变态的、被扭曲了的心就更亲近于用杀人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超人”思想。其次,残酷的现实堵住了他的出路,母亲与妹妹的困境、马尔梅拉多夫悲惨的生活、被奸污了的少女,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的一切都使他心生反抗的浪潮。于是,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他企图超越道德的约束,以极其残忍狡猾的手段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无辜的妹妹。尽管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杀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但是对人类普遍道德和良心的践踏,是他人性深层中丑恶的表现。

二.拉斯科利尼科夫两种意义上的“罚”

杀了人以后,拉斯科利尼科夫面临着两种惩罚:一个是来自法律方面的、肉体上的惩罚;一个是来自他内心的、道德上的惩罚。对于来自法律方面的惩罚,拉斯科利尼科夫本来可以逃脱掉。但是在道德方面的惩罚不断地折磨着他。拉斯科利尼科夫认识到自己真的犯罪了,他想不到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还不得不杀死无辜的莉札薇塔,想不到他的行动会导致索尼娅的惊恐和悲伤,导致斯维德里盖洛夫用他的罪孽胁迫杜妮亚就范,导致漆匠尼科尔卡的磨難……而以前的种种理由不能用来搪塞自己了。面对侦探波尔菲里的拷问,他更加觉得自己以前坚持的犯罪理论具有荒谬性。他以不明确的标准将人分成平凡的与不平凡的,然后又承认平凡的人中会有人为了超越这一级别而去犯罪,而且一旦凶手的良心认识到犯了错误,就会感到痛苦。这样,拉斯科利尼科夫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理论与现实发生的冲突和矛盾。就像他在文中所说的:“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个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他的内心忽然感到一种无边的孤独和空虚,感到有种无形的障碍把他和别人分隔开,他再也不能问心无愧、平等地和人相处了。母亲和妹妹对他的抚爱就更使他痛苦,因为他觉得自己既然做出了玷污了人性的行为,就无权再去爱别人,更无权去接受别人的爱。但是,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内心仍然极力地想坚持自己“超人”的思想,于是他时而痛恨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而又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休止的内心矛盾,使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崩溃的癫狂状态。

普希金长诗《茨冈》中的阿乐哥的行凶杀人和被人抛弃的经历, 是拉斯科利尼科夫行凶杀人和孤独生活的主要原型根源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阿乐哥杀了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自己的最高理想, 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

三.索尼娅的生活、工作和内心良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索尼娅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当妓女。房东嫌弃她所从事的职业,不允许她住在家里。索尼娅只能每星期偷偷地回家一次,看看弟妹,把自己受侮辱得来的钱交给继母,以维持家人的生命。

索尼娅是人类苦难的象征,她承受不幸,用痛苦净化灵魂。后来,拉斯科利尼科夫对索尼娅说:“投水自尽,一下子结束这一切,倒更正确些,正确一千倍,也明智一千倍!”索尼娅对他的话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而只是问了一声:“那他们(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和三个孤儿)呢?”对于穷人来说,就连自杀也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如果索尼娅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孩子们就会饿死。但是事实上,索尼娅的内心并没有屈服,没有失去希冀,原因是对上帝的信仰使她心中保留着人性的火花。对上帝的信仰拯救了她的灵魂,使她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建立善与恶的法规。她的理想是“对任何人小心、和气、顺从是可以消灾灭祸的”,为此她从不抗议,不怨天尤人,表现出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因此,尽管生活潦倒,工作卑贱,内心的良知不断地被拷问,但索尼娅在基督的怀里安详地栖息。在索尼娅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尊严被践踏到极点却仍保持了自己心灵的高尚和纯洁的形象。索尼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教思想的代言人。

四.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线索是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犯下杀人罪与被惩罚的故事,也就是由拉斯科利尼科夫杀人预谋——实施杀人——被捕——得救等环节构成的传统惊险小说的叙事。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英俊的法律系大学生,由于交不起学费,穷困潦倒,不得不退学。当他得知穷苦的人因没有钱而痛不欲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悄无声息地放在穷人家的窗台上。他深深感受着社会的黑暗。在他的脑里,一直有个奇异的想法——杀掉那个让他十分厌恶的剥削穷人的老太婆。当他听到了人人都在骂那个老太婆时,为民除害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就更加强烈。第二天6点,他溜进了女当主的房间,砍死了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杀人以后,拉斯科利尼科夫饱受了心里的折磨,生了重病,整天昏昏沉沉,不停呓语。后来索尼娅为全家人的生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拉斯科利尼科夫。拉斯科利尼科夫发现了他与她其实走的是一条路:一个是杀人犯,一个是买淫妇。他向索尼娅说出了凶杀案的真相。索尼娅回答他说,应该去受苦赎罪。最后,拉斯科利尼科夫去警察局自首。

(一)社会主题:

①小说对人类命运进行了凄恻地深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凶残不仁,表达了对颠沛无靠的下层民众深深的同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无处不是黑暗,无处不是苦难,小说将沙俄社会的黑暗、赤贫、污浊无情地展现出来。

②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贫穷是使人犯罪的因素之一。

在文中,酒鬼马尔梅拉多夫对拉斯科利尼科夫说,“先生,赤贫确实罪恶啊。贫穷的时候,您还能保持您天生的高尚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您就绝对办不到了——谁也办不到了!”是的,为了让自己找到生活之路,可能他们已负担不起道德的要求。

(二)探索灵魂的奥秘:

1.小说说明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内心的多变性,具有独特的天性和多重性格。

《罪与罚》中的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而且,人物形象因矛盾而显得尤为真实,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深度。慷慨、善良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竟会杀人;出卖肉体的少女索尼娅是那么纯洁;酒鬼马尔梅拉多夫是那么有爱心;沉湎女色的斯维德里盖洛夫竟会把钱捐给卡捷琳娜的孤儿们。

2.一味地幻想可能会使人误入歧途

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热爱思考,但是过多的幻想使他脱离了現实社会,使他深深地沉湎于“改造社会”的“计划”中。终于,这种思想上的“罪”酿成了他行为上的“罪”。而后来,他在索尼娅的帮助下,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开始“复活”。

(三)哲学主题:善与恶的辩证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一件善事从另一角度看来,可能是一件恶事,反之亦然。譬如说,对于索尼娅的工作,从它的目的来看,这是一件善事,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但从这件事本身来看,又是罪恶的。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杀人案也是如此。事情的善恶,有时甚至不能用理智和逻辑将其分开。

(四)宗教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宗教是一切人最后的归宿。小说中,在索尼娅的帮助下,拉斯科利尼科夫站在了为伟大的爱的事业而牺牲的人的中间,信仰了上帝,用受苦来赎灵魂上的罪恶。于是,最终杀人犯拉斯科利尼科夫与苦难者索尼娅都在上帝的怀抱中得到慰藉。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了基督的爱与基督教的救赎精神。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钱慧颖译.罪与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2)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姜丽娟.《罪与罚》的宗教内涵及人道主义思想.学术交流.2005(9)

(4)刘忠洋.灵魂的追问——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5)杨江平.拉斯科利尼科夫形象新论.山东社会科学.2004(6)

(作者单位:绍兴财经旅游学校)

猜你喜欢

尼科夫索尼娅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下次还要用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俄著名导演涉嫌欺诈被拘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对一个人的认识
俄罗斯女排主教练被疑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