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落地生根的思考

2020-07-04郭治鹏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6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思考高校

郭治鹏

摘 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提高高校党委领导力、胜任力的必由之路。本研究结合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对高校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思路,以期为有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从严治党;高校;思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打铁还需自身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提高高校党委领导力、胜任力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真学真懂真信,明晰从严治党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所以,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真学,要从学习抓起,学文件、学讲话、学会议精神,真正弄清楚、搞明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学基本理论、学原著原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等作为学习的重点。这是我们学习的纲,纲举则目张,弄清楚了基本要求才能打牢基础。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怎么管、怎么治、怎么做。

二是学条令条例、学纪律准则。条令条例和纪律准则是刚性要求,抓好条令条例和纪律准则的学习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为此,高校党委要认真抓好《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内容的学习。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底线,也是高压线,更是永葆共产党员战斗力的生命线。

三是學工作要求、学治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都对高校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高校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必须学习好。

四是学高教规律、学大学管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身处其中,高校决不能为从严治党而从严治党,必须将之与办学治校有机结合。所以,要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大学组织与管理规律、人才与资源调配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后勤保障规律等的学习,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事业发展高质量。

二、爱党护党为党,树立从严治党权威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

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对党员党性的考验,也是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既是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来看,就是要做到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为党,就是在与中央要求保持一致的大前提下,突出高校党委的核心作用,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高校党委领导,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三、可依可知可行,完善从严治党制度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切按制度办事”本来就是我们从严治党的目的所在。所以,要完善制度、健全制度,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浓厚氛围。

一是要统筹规划,加快速度,使大家有规可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依规治党,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共颁布修订了100余部党内制度条例,包括《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等。这些制度条例的出台,确实使得以前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了起来。可见有制度可依,也是从严治党的先决条件。

二是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制度人人可知。高校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文化层次水平较高的群体,要对他们做好制度的宣传贯彻。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在“宣讲、研究、阐释”三位一体上下功夫、在丰富和创新形式上下功夫、在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带头营造学制度讲制度用制度的浓厚氛围,推动各项制度入脑入心。

三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使制度可信可行。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出台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与当时官兵的文化水平、认知程度非常匹配,也与当时群众的实际感受密切相关,与党的群众路线融为一体,所以执行起来官兵能够很好地把握,群众也能很好地感受到。同样,高校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相关背景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以便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

四、抓实抓细抓好,狠抓从严治党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抓任何工作,不管方案有多周密,目标有多明确,形式有多创新,最终还是要看结果、看实效,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一是要有百尺竿头、中流击水的锐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变化,瞄准从严治党、推动发展的总要求,实现高校事业快速发展。这说起来容易,实则任务艰巨,不容一丝懈怠。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高校形成务实重干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让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发展的各项任务落下去,让各项工作实起来。

二是要有扎稳马步、埋头苦干的傻气。用行动说话,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高校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高校要防范和克服“运动式落实”“选择性落实”“变通式落实”等问题,持之以恒改进作风,用心想事、踏实干事,不断推动从严治党迈向深入。

三是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抓落实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用实劲、狠劲、巧劲、韧劲,真抓、敢抓、善抓、常抓,才能抓住重点、抓来机遇、抓出发展。全面从严治党也是这样,高校领导干部要以勇往直前的决心,不断提升工作胜任力,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拿出师生信服、具体可行的办法,制定出科学完整的具体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五、敢想敢干敢当,强化从严治党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呈现出新气象,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担当作为。因此,全面从严治党,高校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带头恪守职责使命,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分管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一,敢于担当是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高速发展,正处于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所面临的形势是前所未有的、充满挑战的,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不行的。面对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双重挤压、面對日趋激烈的竞争,高校党委必须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第二,敢于担当应是全方位、广视角的担当。敢于担当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不能只挑选一些自己愿意担当的或者个人认为能够担当的,这样挑肥拣瘦的担当,意义和价值是不大的。敢于担当也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胸怀全局,顾全大局,以全局的眼光为人处事,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担当作为。敢于担当更不是拍脑袋做决定,盲目上马,而是要深思熟虑,周密部署,全力而为。

第三,敢于担当更要善担当、会担当。善担当、会担当体现在思路谋划和顶层设计上。高校党委要有全局观念、前瞻意识和开阔视野,自觉在党和国家建设的大局下谋划发展,保持发展思路和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相对稳定性,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以求取得实效。善担当、会担当也体现在解放思想和创新思维上。高校党委要勇于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善担当、会担当还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高校党委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提出问题,以责任担当研究问题,以实干精神解决问题。

六、有始有终有责,健全从严治党奖惩机制

从严治党理论学习是基础,维护权威是核心,健全制度是保障,狠抓落实是关键,勇于担当是重点,但最终成效要靠考核和奖惩。高校要想健全从严治党奖惩机制,发挥好奖惩机制的作用,至少要协调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容错免责与追责问责的关系。问责,顾名思义就是对权力该为而不为、滥为、失当等非规范运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其基本依据是“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权力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实践证明,它是治理“慵懒散”行为、规范权力的有效办法。容错则是通过事前的引导来保障权力运行的重要支撑。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大胆探索者,宽容改革失误者,鞭策改革滞后者”,让人“胆子大,步子稳”,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责必问”针对的是“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有责必问”的“责”是涉及党性原则的大是大非,是“懒政、慢政、乱政”的违法乱纪。“容错免责”中的“责”是因经验不足或不可控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工作失误或无意过失。因此,高校在制定考核、问责制度时就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既要从积极方面容错免责,鼓励干事创业,也要敢于追责问责,筑牢防线。

二是统一标准与分类推进的关系。统一标准与分类推进并不矛盾,相反,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高校党委在考核、问责时,既要坚持在宽严程度、松紧程度、难易程度上统一标准,在原则和底线问题上“一刀切”“一票否决”,又要坚持在具体指标上分门别类,量身定制,因地制宜。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真正反映被考核对象的真实状态。比如,在考核廉洁自律情况时,就要统一尺度,从严处理;在考核履职情况时,就要根据高校专业教师、管理人员、青年学生、后勤保障等不同岗位特点,制定个性化考核体系,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三是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关系。高校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坚持引领未来发展和解决当前问题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立足当前,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使命引领就是着眼未来,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牢记职责使命、解决突出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但解决问题不能拆东墙补西墙,也不能透支未来,图一时之快。同样,也不能打着长远发展的旗号,行消极回避问题之实。搞考核、问责,既要看到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也要看到对未来的预期影响。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长远谋划,从当下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未来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丹.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J].学理论,2017,(6).

[2]尹洁.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5).

[3]陈盛.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路[J].职教通讯,2017,(35).

[4]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EB/OL].(2016-10-27).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6/1027/c1003-28814106.html.

[5]公秀丽.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J].西藏发展论坛,2015,(4).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思考高校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