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开发与使用的实践研究

2020-07-04杨丽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7期

杨丽艳

摘 要: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孩子们在益智区操作、擺弄、摸索、尝试,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发现数学的奥秘。我园益智区活动与集中教育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教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设计制作了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可以循环使用的益智区材料。本文试图从为什么要自制益智区循环式材料?如何分年级设计制作益智区循环材料?如何有效地循环并指导幼儿使用材料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开发与使用

益智区: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在本文中益智区特指:幼儿在科学领域(数学认知)方面的益智活动。

自制循环式材料:指由教师整合以数学认知为核心的幼儿活动材料功能后,研究制作出可供幼儿操作、游戏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也是可供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循环使用的材料。

开发与使用:分年级开发制作益智区循环材料,构建益智区循环材料库,并让自制材料在各年级循环使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区域游戏能否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其材料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决定了孩子益智区活动的效果。

2015年,我园在创建省一级一等园中,为了改变区域活动材料投放随意(没有明确目标)、材料投放种类单一、没有难易梯度、孩子们到益智区活动的参与率低等问题,我园首次组织教师们进行了自制区域活动材料评比。2016年9月我园启动捕捉性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但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内容与主题课程不能有效地融合,数学认知活动预设的多、生成的少。并且大班额的数学集中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探索和提升经验。那么,集中数学认知活动的不足应该如何有效地补充?怎样避免孩子们对益智区活动的冷场?我园教师在研讨中提出自制益智区循环式材料的构想。我们希望通过益智区材料的开发,让材料更适宜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通过有效地循环,减轻班级教师长期准备材料和定期更换材料的工作量,提高益智区材料的使用价值。

那么,如何分年级开发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呢?我园在课题研究及教育实践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念先行。解读《指南》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目标,明确适宜益智区循环使用的材料内涵。

1.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理解《指南》的核心理念:以儿童为本、终身教育、游戏为主、家园共育为指导。

2. 在解读《指南》中,理解数学认知的核心价值: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情景操作中理解和运用数学;提升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分年级以《指南》某一目标为导向,以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学习经验、活动兴趣与能力为依据,挖掘适宜的益智区循环材料。确定益智区循环材料的内涵是:数、形特征明显、贴近幼儿生活、中低结构、年龄层次与难易层次兼顾、结实耐用、安全卫生的循环使用材料。

第二阶段:行动跟进。对现有益智区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分年级开发益智区自制循环材料。

1. 对现有益智区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在我园区域活动研讨中,我们发现班级益智区区域材料投放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融合较少,区域活动材料不能成为集中教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每一种材料只有一个单一特定的功能,玩法较为固定,孩子们对操作材料不感兴趣,现有材料适应不了孩子现实发展的需要。

2. 开发益智区自制循环材料,对材料进行预设及准备

各年级教师依据《指南》目标,预设益智区活动内容,并与本班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材料和喜欢的操作方式。最后,教师围绕目标和预设的内容设计制作8份益智区材料,并对益智区活动文本进行初步的设计。同时,教师争取家园配合,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一同参与,收集准备适宜的生活性材料。

3. 材料的设计和制作

教师依据各年级的预设情况开始设计,加工、制作可以反复循环使用的益智区材料。

4. 请幼教专家组评议幼儿园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依据专家评议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操作反馈。幼儿循环操作益智区自制材料,教师进行观察反馈、研究与完善。

1. 材料先在本班级试用,教师鼓励幼儿探究材料的多种玩法,观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材料进行完善和改进。

2. 捕捉幼儿操作材料的方法及创意,并录制材料多样化玩法视频,视频的录制可供大家相互借鉴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 教师解说自己制作的材料,介绍材料设计的意图,益智区活动的目的和材料的多种玩法。使得每位教师对材料有全方位的了解,为进一步推广使用材料奠定基础。

4. 各年级幼儿循环进区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对材料投放作出调整和补充。

那么,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具体是怎样循环使用的呢?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两种循环方式:

第一种循环方式:材料流动循环。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用整理箱收纳好,粘贴好标签并进行编号。然后设计循环顺序(一班循环给二班,二班循环给三班……以此类推),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分年级在各班级之间循环流动起来。循环材料使用两周后,材料将交接到下一个班级进行使用,这种循环方式更适宜邻班区域材料共享或者临班循环。因为每两周交接益智区材料搬运的繁琐,教师没有自主选择材料的机会,单一的活动材料不能让幼儿按需使用,循环方式不灵活等原因,所以我们重新调整、探索新的循环方式。

第二种循环方式:班级流动循环。不再让材料反复流动搬运,而在固定的区域创设各年级益智区。材料分年级固定摆放在设置好的区域空间,让同年级班级循环流动进区使用材料。同时,我们采用上午区域活动时间各年级班级教师按需自主选择进区,下午区域活动则按照编排的时间顺序循环进区(如:周一大一班;周二大二班……以此类推)。这样,教师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材料,材料真正地“活”起来,也突显了区域材料的价值。

教师组织幼儿进区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操作循环式材料?循環进区结束后教师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我们的进区“三部曲”:

一、教师在幼儿参与活动前的准备

各年级益智区材料凝聚了本年级教师的智慧。在幼儿进行益智区活动前,教师需对本年级益智区所有材料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本年级包含的益智区材料内容,每种材料的设计意图,明确材料的教育目标,熟悉材料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预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者活动指导策略。当幼儿进入益智区活动时,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参与活动,提高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操作的效率。

二、幼儿进入益智区活动时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依据孩子已有的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经验,在一段时间内意向性地开放几种内容的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当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让孩子们明确每一类别材料的目标,知晓自己的活动任务。其次,引导孩子遵守活动的规则。最后,创设问题情境或者游戏情境,鼓励幼儿认真大胆地操作。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看孩子们是独立操作还是合作完成;了解幼儿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及时作出适度的反映;提供适时的、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依据观察情况,对个别动手能力差、出现困惑的幼儿,教师会适当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对与材料互动出现错误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重新认识材料,指导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对认知水平高、能熟练操作但兴趣不高的幼儿,教师适当提高要求,让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索。同时,在教师观察指导环节,教师要及时捕捉孩子们的亮点(如创意玩法、操作常规、合作方法等),为后面的分享总结做准备。

三、益智区活动后幼儿的分享及教师的反思

益智区活动后,教师注重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操作过程性图片分享、作品分享、问题讨论等形式,组织引导幼儿进行回顾,鼓励孩子们分享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与发现:你是独立完成还是和好朋友合作?你们是怎么操作的?有什么问题吗?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最终引导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提升孩子的知识经验。

由于益智区活动室空间的限制及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各班级幼儿都是分小组进行。教师需在每次益智区活动后进行记录和反思,记录开放材料的名称、参与活动的幼儿、幼儿活动的情况(观察记录)、小结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便在下次进入益智区活动时,让更多的孩子有效地参与活动。

让幼儿在益智区操作游戏中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性的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将尊重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尊重幼儿的游戏行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和指导策略的支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幼儿园益智区自制循环式材料的开发与使用,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益智区活动的有效性和游戏性,我们任重道远!幼儿园益智区活动不止,我们的探究将在实践中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梁海雪.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08.

[2]王微丽,霍力岩.幼儿园数学区材料设计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线亚威,关松林.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