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界永定区上村矿区钒矿成矿地质特征

2020-07-04于玉宁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硅质矿层页岩

于玉宁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

上村矿区位于张家界市区南西,距城区50Km,属永定区四都坪乡管辖。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0°27′29″~110°29′32″,北纬28°55′44″~28°57′00″。该矿床为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五队探明的中型矿床(探矿权及采矿权),探矿权范围及采矿权范围内资源量332+333资源量10.13万t,其中探矿权范围内332+333资源量3.98万t,潜在经济价值较大,本文详细阐述了矿区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矿层特征及矿体特征。

1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为上扬子地块的南东边缘,区域性花垣-张家界深大断裂与吉首—古丈深大断裂交汇处附近的南东一侧,是寒武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过渡地带,地层分区属武陵山过渡区。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整体呈北东向展布。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褶皱宽缓,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中等。

矿区位于区域性古丈复背斜的次级四都坪向斜北东段。以区域性花垣—张家界多期活动的北东东向深大断裂为界,断裂北西侧以较紧密褶皱斜列组成褶皱带,断裂相对不发育;而断裂南东侧由北东向宽缓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和发育的断裂构成断褶带。以花垣—张家界断裂、麻栗场断裂和吉首—古丈断裂三条主干深大断裂为主体构造,总体构成了向北东张家界方向收敛、向南西贵州撒开的湘西帚状弧形北东向构造格架。该构造严格控制着区域内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和一系列次级断裂、褶皱构造发育与展布,还控制着区域内众多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床)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发育。矿区处于深大断裂的南东侧[1]。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区内容矿地层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

下统牛蹄塘组(∈1n)为本矿区钒矿的主要赋存层位,贯穿整个矿区,按岩性、岩性组合及其含矿性可分为5个小层,由下至上分述如下:

(1)黑色薄层硅质岩夹少量黑色炭质页岩、硅质炭质页岩,厚度1.45m~16.95m。岩石含炭量较低,一般在5%以下。一般没有工业品位钒矿,V2O5含量0.1%~0.50%,矿区极少量工程见低品位矿。

(2)黑色炭质页岩夹黑色薄层硅质岩、黑色含磷结核炭质页岩,厚度在0.87m~12.74m。磷结核表面光滑,球状、扁球状、扁豆状,直经一般1cm~3cm不等,个别大可达5cm以上,单个剥落或镶嵌在岩面上。

图1 显微镜下矿石特征图

本层含磷结核炭质页岩,是矿层对比及野外识别矿层位置的主要标志之一[2],分布较稳定,矿体主要由本层及以下层位0~13m构成,本层V2O5含量0.37%~1.24%。

(3)黑色炭质页岩含少量硅质,厚6.49~30.64m。其岩性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局部可夹极少量硅质岩。

本层是矿体主要构成部位,部分有夹石,往深部有夹石变厚,含矿变弱的趋势。V2O5含量一般在0.20%以上,槽探最高为1.54%,钻孔最高为1.24%。

(4)黑色高炭质页岩、黑色高钙炭质页岩。多见星点状、断线状黄铁矿,局部黄铁矿呈团块状。厚度10m~30m。

(5)黑色炭质页岩,薄层~极薄层灰色泥灰岩,页岩具页理构造,泥质结构,灰岩具薄层~极薄层条带构造,泥质结构,条带宽0.5cm~1cm。厚度小于160m。

(1)(2)(3)小层组成黑色含钒岩系,为钒矿体赋存部位[3]。

2.2 构造特征

矿区构造较为简单,但矿层附近部分发育层间柔皱以及层间破碎,内部构造较复杂,岩层产状较乱。在上村出露较好;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硅质岩柔皱发育,有轻微破碎和岩层产状紊乱等。上村可见一隐约的构造面,与岩层倾角基本相近。其成因分析主要有两种;矿区在晚震旦系和早寒武系,处于是水下隆起的斜坡地段,沉积物受重力作用产生蠕动引起的柔皱。这一现象在本区域上多处可见,以震旦系上统留茶坡组(Z2l)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无序柔皱为典型特征。二是(∈1n)炭质页岩属软质岩石,(Z2l)硅质岩、(Z2d)白云岩属硬质岩石,因岩性的软硬差异,在褶皱期产生的层间滑动,演化为局部的层间滑脱断裂。上述构造现象应该是二种作用先后复合产生的[4]。

褶皱:本矿区为一南西倾伏北东仰起轴向北东的向斜,属区域性四都坪向斜北东段。区内展布长约3.5km,宽约1km;两翼地层呈对称出现,岩层走向相同,倾向亦相同,北西翼岩层倾角为30°~50°,挠曲转折部位产状变陡;南东翼产状较北西翼缓10°~30°。区内小褶皱构造较发育、断裂构造不发育。

断裂:矿区断裂主要为中村~上村一条北东向断层,位于矿区向斜南东翼,出露长度约1.3km,走向33°,倾向303°,切割地层为陡山沱组及留茶坡组,断距小于20m。为东南盘下降的逆断层。

2.3 矿区钒矿沉积相特征

晚震旦世留茶坡期,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海平面升降频繁,沉积环境在台地前缘斜坡~浅海盆地之间交替变化,沉积了一套黑色硅质岩夹少量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组合,矿区所处地域古地形为北高南低[5]。

图2 镜下照片3-6霉球群黄铁矿

寒武世牛蹄塘早期基本上继承了晚震旦世留茶坡期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处于海底隆起斜坡下部近陆海盆一侧,沉积环境为深水封闭陆盆缺氧环境,沉积物主要来源是微细陆源碎屑,属于有大量厌氧细菌参与的有机质腐泥型沉积作用,热演化程度高,大量的黄铁矿是厌氧环境的佐证,而高有机碳含量和莓球状黄铁矿可能代表细菌成因(镜下照片3-6),钒元素的富集可能得益于这种沉积环境和生物作用[6]。

3 矿层特征

3.1 含钒岩系之岩性组合特征

区内钒矿产于下寒武牛蹄塘组底部,含矿岩系以黑色炭质页岩为主,间夹薄层硅质岩及含结核黑色炭质页岩与硅质炭质页岩,厚18.01m~45.41m,与矿区地层牛蹄塘组(1)(2)(3)小层一一对应。含钒岩系从下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硅质岩的厚度、层数逐渐减少,粘土质成分渐增。

(2)V2O5含量随着硅质的减少、粘土质增高,含量有所提高。

(3)黑色炭质页岩中无硅质岩存在时,则无工业矿体出现,仅个别单样V2O5含量达边界品位以上。

(4)黑色炭质页岩中普遍含有不等量的粉砂质。

3.2 矿层含矿特征

钒矿层赋存于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底部,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初步划为Ⅰ和Ⅱ两个矿层,Ⅰ为上矿层,Ⅱ为下矿层。含矿岩石主要是黑色炭质页岩,夹少量的黑色含硅质炭质页岩。矿层的划定主要靠采样分析结果,其次在矿层的顶部有一层含磷结核的炭质页岩,磷结核的主要成分是含硅质的胶磷矿,较硬,呈圆状~次圆状,直径在1cm~5cm,结核层厚度0.5m~0.8m,也是划分矿层的主要参照标志。从结核层以下至留茶坡组(Z2l)硅质岩之间为主要含矿部位即Ⅱ矿层所在位置。

4 矿体特征

矿区内矿体形态简单,呈层状~似层状。矿区构造简单、钒矿化较强,地表钒矿含矿连续,深部弱矿化分布集中,规律明显,整个矿区矿体在平面上没有明确的间断。矿区划分了两个矿层,Ⅰ矿层为上矿层,圈定了Ⅰ-1、Ⅰ-2与Ⅰ-3三个个矿体,均为小型规模;Ⅱ矿层为下矿层,圈定了Ⅱ-1矿体,整个矿层为一个矿体,规模为中型。下面对区内钒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规模及厚度、品位等特征具体叙述如下:

4.1 Ⅰ-1矿体

位于矿区南东部下村的线31线~23线地段,由三个工程控制,平面形态为不规则长条状,剖面形态为透镜状。沿走向工程控制长约0m~300m,沿倾向工程控制宽度0m~200m,矿体平均倾角30°。矿体平均厚度3.80m,厚度变化系数13.48%,平均品位V2O5为0.74%,品位变化系数2.74%,连续延展斜面积为82577m2,矿体规模为小型。

4.2 Ⅰ-2矿体

位于矿区南东部中村的15线附近,由两个工程控制,平面形态为小块状,剖面形态为透镜状。沿走向工程控制长约0~100m,沿倾向工程控制宽度90m~150m,矿体平均倾角31°。矿体平均厚度2.10m,厚度变化系数6.41%,平均品位V2O5为0.78%,品位变化系数8.11%,连续延展斜面积为14378m2,矿体规模为小型。

4.3 Ⅰ-3矿体

分布在矿区北西部高溪峪16线地段,由两个工程控制,平面形态为小块状,剖面形态为透镜状。沿走向工程控制长约0m~100m,沿倾向工程控制宽度160m~250m,矿体平均倾角19°。矿体平均厚1.41m,厚度变化系数45.80%,矿体平均品位V2O5为0.71%,品位变化系数3.93%,连续延展斜面积为22183m2,矿体规模为小型。

4.4 Ⅱ-1矿体

该矿体贯穿整个矿区,位于39线~24线地段。矿体平面形态长带状,剖面形态层状~似层状,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沿走向工程控制长约3500m,沿倾向工程控制宽度150m~600m,矿体平均倾角31°。连续延展斜面积为1180620m2,矿体规模为中型,是矿区主要矿体,有工业矿块及少量低品位矿块组成。平均厚度2.99m,厚度变化系数16.18%,平均品位V2O5为0.81%,品位变化系数1.93%,矿体内部有一层至两层不稳定夹石分布[7]。

5 结语

炭质页岩夹硅质岩型(互层型)钒矿为我国优势资源,潜力巨大,现冶炼工艺逐步成熟,以及此类矿床较为稳定和开采容易等特点,加大对此类型矿床的勘查和利用势在必然。

猜你喜欢

硅质矿层页岩
黔北地区合山组硅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断层赋存条件对矿层移动变形规律影响
东昆仑温泉沟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贵州复杂构造区页岩气赋存与渗透机制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注水开采铀矿过程中矿层堵塞及解堵研究
美度
云南省华宁县北部磷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