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TAM和D&M模型为视角*

2020-07-03

图书馆 2020年6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愿变量

关 磊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642)

1 引言

微信是支持单人、多人参与,提供文字、图片、音视频、表情、语音短信等信息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官方发布的《2018微信数据报告》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0.82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3%,63.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截至2019年10月,清博指数平台统计共有3 851个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述权威数据表明,微信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微信阅读已成为国内主流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商业阅读推广机构等应顺应国民微信阅读潮流,依托微信独特优势先后开通微信平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近年来,针对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的研究逐年增多,为充分梳理和归纳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文章利用CNKI、CSSCI、NCPSSD、Web of Science、Emerald、Elsevier、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以字段“图书馆”(library)、“微信”(wechat)、“阅读推广”(reading promotion)或“阅读”(reading)为主题进行组合式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2019年,对165篇可查文献筛选、去重和研读,结果表明未见国外图书馆应用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研究,国外图书馆多应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进行阅读推广,这主要是由于国外这些社交媒体较微信更具有先发优势和用户粘性、更契合文化需求、更符合用户社交习惯。利用上述外文数据库,检索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应用情况,对151篇可查文献分析归纳,笔者发现国外图书馆应用这些社交媒体主要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宣传(如图书推荐、数据库展示、讲座展览培训宣传等)、图书馆产品和服务推广宣传、信息或资源推送分享等。国内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内涵特征、价值优势、现状和应用、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数量以前三项居多,研究多阐述宏观和共性问题。有关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阅读推广效果评价研究方法过度集中于微信传播指数(WCI),鲜有其他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介入。文章创新性地引入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理论模型研究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的影响因素,从微信平台本身和用户这两个研究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实证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以期为提升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和完善成效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探索。

2 理论基础

2.1 TAM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模型)最早由Davis提出,理论框架来源于理性行为理论,是研究信息系统用户采纳的代表性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变量是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和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1]320。

目前,图书馆界的学者们也借鉴TAM模型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场景下对模型进行优化或扩展,探究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系统或信息的采纳和使用。杨雅芬等构建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引入外部变量对传统TAM模型予以扩展,进一步分析用户采纳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影响因素[2]。杨艳妮等将TAM模型应用到移动图书馆APP信息采纳行为研究中,预测和解释用户信息行为[3]。

文中的图书馆微信平台是一种信息系统,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和服务形式,该形式依存于信息系统中,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首先应研究用户对微信平台阅读推广信息的初始采纳和使用,而研究信息初始采纳和使用的公认模型是TAM,因此文章引入TAM模型研究图书馆微信平台下的阅读推广,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变量引入到研究概念模型中,从用户角度探究用户感知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信息的有用性及用户感知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容易程度。

2.2 D&M模型

D&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eLone and 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简称D&M 模型)最早由学者DeLone和McLean在1992年提出,该模型由六大要素组成: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系统使用、用户满意度、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其阐述了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第一代D&M模型。2003年,DeLone和McLean又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将服务质量这一要素引入到模型中,将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合并为一个要素,即净利益,形成了第二代D&M模型[4]24。另外,鉴于未来学者们的研究建立在不同场景下,所以DeLone和McLean并未在模型中划定变量间的正向或反向关系,具体关系有待学者们基于具体研究背景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

D&M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信息系统和探索信息系统影响因素研究中,学者们应用该模型在图情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孙绍伟等基于D&M模型研究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持续使用意愿,结果表明服务质量对用户满意度影响最大[5]。Samadi等利用D&M模型对德黑兰大学数字图书馆效用进行评价,实证了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是数字图书馆效用评价关键指标[6]。Chiu等应用D&M模型对云电子书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用户使用意愿和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净收益[7]。

文章将第二代D&M模型应用到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图书馆微信平台属于信息系统,诸多学者研究已证明D&M模型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探究图书馆微信平台下的阅读推广成效问题,难以同信息系统成功割裂开,而D&M模型正是研究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模型。同时,该模型中的用户满意度、系统使用、使用意愿和净收益变量能恰好从用户角度反映出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的成效,从而在系统和用户两个视角下较全面客观地解释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因果关系。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文章以TAM和D&M模型为理论依据,充分考虑图书馆微信平台、微信阅读推广的特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概念模型确立为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用户满意度、使用意愿、使用和净收益9个维度,并建立11个假设,如图1所示,“+”表示该变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3.1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感知某项技术、系统或信息容易使用的程度,是TAM的关键变量[1]320。文章中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感知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容易程度,当用户感知阅读推广信息越容易获取时(如省时省力等),用户满意度越高,用户使用意愿也就越强。常桂林、Thong等学者分别在图书馆微信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均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8-9]。在移动图书馆、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系统的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中,研究者们验证了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存在正向影响[10-11]。因此,提出假设:

H1a: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

H1b: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使用意愿。

图1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及假设

3.2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使用某项技术、系统或信息,感知其对提高工作能力或绩效的程度,是TAM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1]320。用户感知图书馆微信平台发布的阅读推广信息越有用时(如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动机),用户满意度越高,用户使用意愿也越强。尹明章等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研究中揭示了感知有用性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2]101。白波在图书馆微信平台的研究中,验证了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愿具有正向影响[13]。基于此,提出假设:

H2a: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

H2b: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使用意愿。

3.3 系统质量

系统质量是图书馆微信平台本身在技术功能层面的质量,包括可用性、导航性、可靠性、反应性、兼容性和安全性。用户感知图书馆微信平台质量越高时,功能技术越完备,越能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感知微信平台易用性和有用性就越高。学者们的研究也验证了系统质量越高,感知易用性越高,感知有用性越高的结论,比如微信图书馆[14]72、混合学习管理系统等[15]。基于此,提出假设:

H3a: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H3b: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3.4 信息质量

信息质量是图书馆微信平台发布的阅读推广信息质量,主要体现在完整性、丰富性、相关性、时效性和新颖性。用户感知阅读推广信息质量越高时,用户感知信息就越有用。魏群义等在微信图书馆研究场景下实证了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4]72,该结果在电子政务系统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16]127。基于此,提出假设:

H4: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3.5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微信平台运营者提供的阅读推广服务,用户对该服务感知的质量,包括保证性、互动性和响应性。用户感知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质量越高,服务越到位,越契合用户需求时,用户感知阅读推广服务就越有用。在图书馆微信平台[17]、图书馆网站[18]等研究场景下也实证了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的结论。基于此,提出假设:

H5: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3.6 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是用户接受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相比较后的一种主观评价[19]。Bhattacherjee认为,用户满意度是对信息系统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20]。诸多学者在不同研究场景下验证了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使用意愿的结论,比如移动图书馆[21]、阅读推广用户参与[22]。因此,提出假设:

H6: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使用意愿。

3.7 使用意愿

使用意愿是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行为倾向,属于用户态度。在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等研究领域,学者们揭示了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使用的关系[23-25]。基于此,提出假设:

H7: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使用。

3.8 使用

使用指的是用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实际行为,即属于用户行为。净收益是图书馆微信平台向用户提供阅读推广信息服务,读者获取、阅读信息后产生的阅读兴趣、态度、行为等变化,属于用户行为的结果,文章的净收益即为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Chen整合TAM和D&M两个模型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提升研究,实证了用户使用显著正向影响净收益[26]58。此外,该结论在数字资源检索系统、电子学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27-29]。因此,提出假设:

H8:用户使用正向影响净收益。

4 研究设计

4.1 问卷编制和变量设定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为保证问卷的信度、效度、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问卷在发放前交由经常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学生、教师、馆员和微信平台运营者等15人仔细阅读,并进行访谈,根据问卷和访谈反馈情况,结合微信平台阅读推广的特点,对问卷的题数、排序及问法进行调整,形成测试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被试样本的人口学相关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份及微信平台阅读推广信息查阅的目的、频率和时长;第二部分是量表及各变量,如表1所示。其中SyQ为系统质量(System Quality)的缩写,SyQ1表示系统质量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的符号,以此类推;IQ为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的英文缩写,IQ1表示信息质量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的符号,以此类推;SeQ为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的英文缩写,SeQ1表示服务质量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的符号,以此类推;PEOU为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的英文缩写,PEOU1表示感知易用性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以此类推;PU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的英文缩写,PU1表示感知有用性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以此类推;US为用户满意度(Us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US1表示用户满意度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以此类推;UI为使用意愿(Use Intention)英文首字母的缩写,UI1表示使用意愿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的符号,以此类推;U为使用(USE)的英文缩写,U1表示使用潜变量第一个观测变量的符号,以此类推;NB为净收益(Net Benefits)的英文缩写,NB1表示净收益潜变量的第一个观测变量,依此类推。问卷采用五点式Likert量表形式,分别用1—5表示,5为非常同意,4为比较同意,3为不确定,2为比较不同意,1为非常不同意。

4.2 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从图书馆微信平台开通时间较早、平台发布阅读推广信息频率较高、平台被访问人数较多等方面考虑,文章选择广州地区的五所高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为研究主体。调查者实地前往这五所高校的图书馆、课堂及教工办公场所,在征求师生同意做问卷调查的前提下,发放纸质问卷供师生填写。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为预测试,在华南农业大学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5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91.7%,该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利用所得数据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不合理的题项,为正式测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次为正式测试,五所高校每所高校发放问卷300份,共发放1 500份,回收问卷1 500份,有效问卷1 386份,其中剔除全部题目选择同一选项和未访问图书馆微信平台的问卷114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92.4%。文章主要使用SPSS 19.0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概念模型验证。

表1 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量表

?

表2 正式测试样本人口学统计

5 数据分析

5.1 人口学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身份及样本查看阅读推广信息的目的、频率、时长等特征,结果如表2所示。从被调查者的人口学数据可看出:男女比例较均衡,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6岁,占比达到74.3%。教育程度主要以本硕为主,占到82.8%。样本的身份以学生和专业教师为主,占到92.8%,说明调查所收集的样本数据有较好的普遍性。获取阅读信息、学习信息和获取活动信息是用户查看阅读推广信息的主要目的,占比均超过50%。同时,从样本查看阅读推广信息频率来看,每天和每周一至几次的占到80.8%,阅读推广信息查阅频率较高,保证了量表相关题项回答的有效性。样本查看阅读推广信息的时长以10分钟以内居多,占65.3%,表现为浅阅读。

表3 因子平均值、因子载荷、Cronbach’α系数、CR、AVE值

5.2 信度检验

目前,统计界主要根据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量表信度。利用SPSS19.0可靠性分析模块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采用α模型,得到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06。9 个 潜 变 量 的 Cronbach’α 系 数 均 大 于 0.8(见 表 3)。Cronbach’α系数在0.65—0.7之间为可接受,0.7—0.8为相当好,0.8以上表示非常好。结果表明所有潜变量信度系数均超过0.8,说明各因子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量表信度好。

5.3 效度检验

利用SPSS19.0首先对样本进行KMO统计量和Barlett’s球形检验,KMO值为0.912,P<0.001。根据统计学研究观点,如果KMO值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效度良好。此外,考虑模型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若因子载荷、CR值(组合信度)均大于0.7,AVE值(平均提取方差值)大于0.5,说明聚合效度良好。若各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大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区分效度良好。表3中的因子载荷和CR值均大于0.7,同时AVE值也均大于0.5,表明聚合效度好。表4为区分效度分析结果,对角线加粗部分为AVE值的平方根,其余为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AVE平方根均大于相关系数,证明量表区分效度好。

表4 区分效度分析

5.4 模型评估

在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利用AMOS 21.0对文章的概念模型进行检验,以进一步判断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显著。

5.4.1 拟合度检验

利用AMOS21.0采取最大似然法计算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得出模型的实际拟合指标。将实际拟合指标同参考拟合指标相比较,从而反映出模型的拟合程度优劣。实际拟合指标越接近参考拟合指标,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越佳,反之,若实际拟合指标远离参考指标,说明模型拟合存在问题,需要修正。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及参考指标见表5,拟合指标均达到最佳取值范围,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样本数据良好。

表5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参数

5.4.2 路径分析

AMOS21.0计算出的路径系数可反映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文章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该图清晰反映了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11个研究假设P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即假设均成立。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均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使用意愿,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使用,使用正向影响净收益。例如用户满意度对使用意愿的路径系数达到0.433,即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满意度每提升1个单位,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的使用意愿就提升0.433个单位。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

6 讨论与启示

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9个潜变量34个观测变量构成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论与启示如下:

6.1 信息质量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影响系数为0.466,表明用户在访问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过程中,用户最关注阅读推广信息质量,用户感知到的阅读推广信息质量越高,阅读推广信息越能满足用户阅读需求和阅读动机,用户感知阅读推广信息越有用。从信息质量的5个观测变量来看,用户对阅读推广信息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相关性打分均在4分以上,但用户对时效性和新颖性打分在4分以下(3.878、3.856),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信息内容和形式较完善,基本满足了用户需求,但也反映出阅读推广信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有待提升。

启示: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应将信息质量视为核心,从信息来源、信息组织、信息传播和信息评价四个方面打造和优化图书馆微信阅读推广信息生产链,建立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长效机制,保障阅读推广信息质量。信息来源方面,从用户年龄、性别、专业、文化及社会热点等方面作为切入口挖掘用户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分众服务促进精准阅读推广;信息组织方面,充分利用微信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对阅读推广信息加以包装,增强信息的生动性、有趣性、新颖性、时尚性,形成高质量的推文及文案,固定微信阅读推广专栏,形成阅读品牌;信息传播方面,根据信息传播学和用户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时间段进行传播,推送标题、推送频率等需符合用户习惯,扩大信息传播的效力;信息评价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通过阅读人数、点赞人数、转发人数、收藏量等指标了解发布信息的受欢迎程度。同时,定期对微信阅读推广信息的效果进行用户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优化微信阅读推广信息质量。

6.2 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系统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即系统质量越高,图书馆微信平台功能技术层面越完善,用户就越容易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用户越能感知到阅读推广信息的有用性。系统质量的6个观测变量,用户打分均高于4.2分,说明用户对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可用性、导航性、可靠性、反应性、兼容性和安全性较为满意,也有用户反映图书馆微信平台有时会存在打不开、链接失效等故障。

启示: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的成效有赖于系统质量,总体而言,微信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其系统架构愈发成熟,系统质量有所保障。文章的5个图书馆微信平台均融合了其他资源和服务,但由于技术架构、标准等存在差异,数据库资源、微服务等接入微信平台难免产生兼容性、冲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系统稳定性,从而影响用户使用,进而影响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因此,图书馆应建立包括微信平台在内的信息系统保障机制,出台微信平台故障反馈和处理措施,将阅读推广运营者和信息系统管理者一同纳入机制,以促进协同配合,加快系统恢复,从制度、技术、组织和人员上保障图书馆微信平台系统质量。

6.3 服务质量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

相较于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服务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程度最低,影响系数为0.165,该结论同魏群义等研究一致[16]128-142。这可能是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的特征决定的,一方面图书馆微信平台提供的服务归根到底属于人机服务,依赖于系统和网络,借助系统技术功能实现,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同时,用户传统观念下的服务多为线下人人服务,这种服务较人机服务更侧重情感交流和反馈,使得用户对服务有更全面的感知或评价,相比之下,用户对人机服务的感知自然不强烈;另一方面,据问卷和访谈结果,用户主要动机是利用微信平台获取有用的信息,用户对系统和信息的有形性感知大于服务。因此,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程度大于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3个观测变量中,用户打分均在4分以下,用户也反映了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存在推送间隔时间长、推送频率不科学、用户间互动程度低和与用户个性化需求不相匹配等问题。

启示:图书馆微信平台除了实现人机服务之外,也应加强人人服务,从而体现出情感关怀,弥补人机服务中的短板。定期邀请用户面对面交流,依据用户反馈的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服务需求及服务问题,予以记录、解释和解决,实现微信平台的人机服务和人人服务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图书馆微信平台应保证阅读推广服务的连续性,及时更新推文,特别在寒暑假期间应保证定期推送。阅读推广运营者可利用微信平台的微社区增强互动性,微社区是一个可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话题交流与讨论、图文分享等功能的虚拟社区。阅读推广运营者可将专家学者、馆员、专业教师、学生吸纳至微社区,共同参与图书沙龙、书评、竞赛、答疑解惑等活动,提高用户对微社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增强图书馆微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6.4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用户满意度、使用意愿的关系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正向影响用户满意度和使用意愿,且感知有用性影响程度均大于感知易用性。该结论同尹明章等研究一致[12]105。文章对此结果有如下解释:感知有用性体现在用户获取了有用的阅读推广信息,在满足需求和动机的结果下会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意愿。微信平台的易用性体现在用户使用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过程是否省时省力,其不直接决定用户是否获取到有用的信息。用户通过感知有用性获取所需信息相比感知易用性更能直接满足用户使用微信平台的目的,因此感知有用性相较感知易用性对用户满意度和使用意愿发挥了更大的影响。此外,经检验,用户满意度在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用户满意度也在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除直接影响用户使用意愿之外,还通过用户满意度间接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启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用户满意度产生的前因,用户满意度对用户使用意愿影响也最大。因此,提升用户满意度,首先要提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一方面,图书馆微信平台要坚持推送高质量的阅读推广信息,契合用户阅读需求和心理动机,提升感知有用性。图书馆微信平台要加强功能技术优化,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提升感知易用性;另一方面,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应对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挖掘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阻碍因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进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6.5 使用意愿、使用和净收益的关系

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使用,使用正向影响净收益,表明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查询阅读推广信息的意愿越强,用户实际使用图书馆微信平台获取阅读推广信息的频次就越多,用户的阅读净收益就越多,这与Chen等研究结果一致[26]59-73。其中,使用意愿不仅体现在用户愿意使用上,还体现在用户经常性使用和用户推荐他人使用上。净收益,即阅读推广成效,其4个观测指标中,用户对提高阅读兴趣的打分最高(4.222),对提高阅读技巧的打分最低(3.885)。4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阅读推广成效按百分制为84.6分,说明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依然有提升空间。

启示:首先,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取决于用户使用意愿和用户使用,而使用意愿和使用又被用户满意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变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唯有各个变量的提升,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其次,依据用户反馈结果,用户在图书馆微信平台数字阅读中存在阅读惰性、阅读耐性、阅读盲目等问题,阅读推广运营者可在微信平台增设阅读习惯养成、阅读兴趣培养及阅读技巧学习的知识版块,解决用户阅读困扰,以提高阅读成效。再次,基于用户阅读时长数据,微信阅读更多表现为浅阅读,浅阅读并未带动线下深阅读,而深阅读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终极目标。图书馆应建立线上线下双向引流机制,例如在线上,适时推送书籍导读、点评、推荐等高质量文章,激发用户兴趣点和关注点,吸引读者去线下借阅纸本图书进行深阅读,实现转粉。在线下,图书馆可在宣传栏、海报、读者手册、借阅处等告知用户图书馆微信平台关注方式,还可在阅读推广活动、讲座中以完成任务、投票、获奖、抽奖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微信平台,促使用户使用微信平台了解阅读推广信息,实现吸粉,最终逐步形成线上浅阅读和线下深阅读良性互动的立体阅读推广模式,最大化实现阅读推广成效。

7 结语

从理论意义来看,文章创新性地将TAM和D&M的整合模型应用到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研究中,拓展了整合模型的适用范围,验证了整合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指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实意义来看,文章从微信平台和用户这两个角度出发,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提供了若干启示,如图书馆应重视微信平台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着力提升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增强用户使用意愿,从而提升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此外,文章对完善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评价体系及建立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长效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章建立了9个潜变量34个观测变量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成效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模型适配度较高,这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再深入,研究结果为提升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阅读推广成效提供了实证依据。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只是以广州地区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并未纳入不同地区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观测变量的设定可能不够细致,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还将加入不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分类研究。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愿变量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读者消费俱乐部